遊记散文
《大美釜山》
作者~赵新洪
河北
涞水娄村釜山灵泉寺为涞水县八景之:“釜山雾霭”。山上松柏长青,云山雾罩,雾锁云蒙,为太行山佳景之一。
灵泉寺庙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其主体建筑灵泉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后经历代重修,现存遗迹与明清时期的修缮密切相关。该寺庙的起源与黄帝时期乐官伶伦的传说有关联,兼具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宗教文化价值。
《涞水县志》记载:灵泉寺建于唐代。寺产百余亩,寺随山筑。阶下有明代重修诸天大殿碑。《伽蓝祖师殿记》:寺内有西大殿五间正殿,南北禅房各三间,两厢为僧室,另有菩萨阁及钟鼓楼等建筑,菩萨阁重楼绀宇,壮丽缥缈,如入仙域。四周红墙环绕,山门面东。双泉从后殿左右流出,气势磅礴。登山远眺,东临沃野,西连群峦,釜顶岚气熏蒸,烟云缭绕。诗云:“形似覆釜势凌霄,万点晴天缀翠峣。中有龙潭深莫测,兴云长在半山腰。”历代为游僧逸士、文人墨客流寓或游览之地。
灵泉寺重修于明崇祯年间。其古代‘建筑′毁于民国、文革时期。
寺庙所在的釜山因“山形如覆釜”而得名,山间有两个深潭,泉水长流。清代文人瞿俊曾以“兴云长在半山腰”形容其云雾缭绕的独特景观。
寺庙还有有关黄帝文化传说:据《列仙传》记载,黄帝乐官伶伦曾长期居住于附近龙宫山此传说为寺庙增添了上古时期的人文色彩。
明崇祯年间对寺庙进行大规模重修,现存碑刻《伽蓝祖师殿记》即为明代修缮的实物佐证。
现在可见的寺院为近些年重建,山门、道路等基础设施已恢复。
我家乡高碑店距涞水娄村相去不足百里,骑自行车,早起晚归,一日往返可观釜山赏美石美景。几十年来不下二十次遊釜山,与当地山民老乡"蘧姓″人家已成为熟友。每次去都要带地方小吃拜访,存车。
一九八零年,曾与燕南建材厂工友周立华、王树怀,谢梦翀、朱小红等六人同遊釜山。见釜山灵泉寺已是满目疮痍,古建筑砖石、坨檩坍塌,不堪入目。僧人已无踪迹。只有一对老人夫婦住守一间破屋子里。庙址到处荒草丛生,老人悲痛、气愤地和我们讲述了文革期间破坏的惨景。大师石雕像被打落头、巨形基石敲断,古碑砸成六块……!情景惨不忍睹。
但不掩坡上山石之美,各种奇花异草,果树、紫荆令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我们一行人沿灵泉侧的松柏林间山石险路向山顶艰难登攀。虽苦累但也乐在其中。
到达南山顶上古塔下小憩一会儿,(那时虽被造反派破坏但还未倒坍)
随后继续向南山顶松林处二十四烈士墓出发拜敬。同烈士们于墓前共聚野餐!观看了日寇雕堡!
曾约作家、摄影协会朋友一行十余人游釜山,一路从西边松林中采回许多松蘑菇、下山让蘧姓老乡大嫂炖熟大家吃,山蘑好香,我们连汤都喝了,美味久久难忘。
釜山松柏葱翠,山美石美,一九八四年夏,约友白宝山、楊占军孙海江等人又登釜山灵泉寺。这次是有备而来、因我和宝山弟都爱古迹文物,知道上次去时老人讲到石碑被砸成几块,我们去时带宣纸和工具准备把石碑碑文拓下来、留住寺庙的历史!我们一块一块地从草丛荆棘中搜寻,直至把碑凑到六块,基夲形成(因少一小块没找到!)对拼成一整体、将宣纸铺开,刚要用拓包拓片,忽发现来时匆忙却忘了带墨汁。如果下山去娄村买,往返得一个多小时。怎么办?这时我灵动的脑发挥了作用,扭头看到倒坍的东房内有火炕,伸手从炕坯下抠下锅烟子,墨跡有了,高兴地拓完,虽不太清楚,但还是保留下了寺庙史记内容。
一九八五年,由于涞水县志提及邻山龙宫山曾是黄帝时乐官伶伦,长期居庆华寺修行、並见寺内花塔砖刻有美丽的飞天和琵琶,笙笛等乐器,也想学一回古人。在我老师白景清先生的倡导下,约上我组建的京剧爱好者,男男女女带上乐器京胡、二胡、月琴、大阮等乘一辆大轿车,老师们二十余人在釜山灵泉寺举办了京剧上山演唱会。清音传山峪,游人尽愉情。此举也成为了釜山附近村镇"京剧进大山″的一段佳话!人们乘兴而归。告别釜山回后作五言顺口溜数句述叙遊山之情:
早发釜山上
霞光映车头
倩约数益友
沿途观景秀
南望壇山脉
已半山无首
炸山炮轰响
粉尘罩壑沟
难睹吃山像
速奔釜山投
村户杂鸡犬
石巷出羊牛
炊煙绕农户
夏麦黄坡沟
山杏黄洇绿
桑椹柒墨熟
尝鲜未及口
咽汁顺唇流
攀岩登崖壁
石径险亦幽
挥汗似滴雨
鼻吸口相求
暂休灵泉寺
残破忍堪忧
松柏苍铁干
古榕甲丰裘
更见佳木奇
众皆名不周
细问沧桑史
寺老言不投
清未糟洗劫
文革又躏蹂
造反砸文物
言说破四旧
峰顶佛塔殁
毁者应为囚
二十年顾此
残碑一分六
邀朋对残碑
拓片作收留
而今虔诚士
布施又重修
灵泉一瓢饮
清凉腹中流
欲临登绝顶
更上一层楼
顶上有奇观
坟陵好大丘
二十四英烈
抗倭釜山沟
弹尽退无路
壮士志未畴
敌众寡不敌
血洒峰顶头
政府怀烈士
刊文青史留
书刻全事迹
碑莹高大丘
午憩餐野野
山风凛飕飕
拜别众烈士
下山勤回眸
远眺南水调
辉宏景尽收
渠流清如许
恩泽水源头
下山很不易
搀扶险无忧
谈笑情愉悅
不虚此一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