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的荔枝》中品出的人生况味
文// 尚新联 (咸阳)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的这首诗,如一幅瑰丽又讽刺的画卷,道尽了荔枝与盛唐宫廷的传奇纠葛。读完《长安的荔枝》,我仿若跟随主人公李善德穿越千年,走过那段充满艰辛与无奈的荔枝运送之路,品出了独特而深沉的人生况味。
李善德本是九品小吏,辛苦多年用积蓄买了房,却被上司哄骗,接下为杨贵妃从岭南运送新鲜荔枝到长安的“不可能任务”。在苏轼笔下,荔枝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无上美味,可对李善德而言,却是如巨石般沉重的负担,如同我们生活中那些突如其来、让人措手不及的困境。但他没有在命运的狂风中低头,而是凭借着如工匠般的智慧和如磐石般的坚韧,日夜钻研保鲜与运输方法。他在困境中求生、积极解决问题的精神,似暗夜中的火把,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现实中,外卖小哥雷海为每日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送外卖,生活的奔波如同细密的针脚,缝补着他平凡的日子。然而,他却怀揣着一颗如星辰般璀璨的诗词梦,利用每一分碎片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最终,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他如破茧的蝴蝶,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一举夺冠。他和李善德一样,用行动诠释了乐观面对困境、积极解决问题的精神,成为我们心中不屈的楷模。
运送荔枝过程中,李善德深刻体会到官场的黑暗与官僚体系的腐朽。杨贵妃最初只要“30丛荔枝”,各级官员却为了私利,如贪婪的饿狼般层层加码至200丛,最终酿成劳民伤财的灾难。官员们只考虑自身“政治安全”与利益,不顾百姓死活,让整个社会如同一台失去控制的机器,陷入病态运转。
现实中的“指标式扶贫”与之如出一辙。上级要求为某贫困地区建10个扶贫项目带动100户脱贫,到了基层却变成30个项目、300户脱贫指标。官员们不顾实际情况,盲目上马项目,让农民种植不适合当地气候的作物,导致欠收,或者打造“扶贫景观”,将大量资金浪费在华而不实的表面工程上,挤压了真正的扶贫资金。这种行为就像一颗毒瘤,损害着公众利益和政府公信力。其根源在于部分官员价值观扭曲,将个人政绩置于首位,且监管机制不完善。要避免此类现象,需加强官员思想教育,完善监管考核体系,加大惩处力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在困境的泥沼中,李善德结识了韩洄、杜甫、程初等真心朋友。他们的友情,不像官场中的虚与委蛇,更像是寒冬里的炉火,温暖而真挚。当李善德在荔枝运送的道路上举步维艰时,他们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或提供资金支持,或利用人脉疏通关系,为他在黑暗中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友情,是人生中最珍贵的宝藏之一。它不是锦上添花的华丽装饰,而是雪中送炭的温暖力量。就像伯牙与子期的高山流水,管仲与鲍叔牙的相知相惜,真正的友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扛得住风雨的洗礼。在现实生活中,创业者资金链断裂时,朋友拿出自己的积蓄,甚至不惜拉下脸面利用人脉帮忙,助其公司走上正轨。这份情谊,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照亮了彼此的人生道路。
故事结尾,李善德成功后看透官场,毅然选择辞官归隐。他的这一抉择,如同一记响亮的警钟,在喧嚣的尘世中敲响。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人生不止功名利禄,还有自由与内心的平静。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就像一只只忙碌的工蚁,在名为“成功”的迷宫中盲目奔跑,却常常忽略了内心真正的声音。
自由,是心灵的翅膀。它不是放纵的无拘无束,而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他们都在自然的怀抱中寻得了内心的自由。我们也应放下沉重的负担,挣脱名利的枷锁,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可以在闲暇时,漫步于山林之间,聆听鸟儿的歌声,感受微风的轻抚;也可以在午后的阳光下,泡一杯清茶,读一本好书,让心灵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
践行人生哲理,要在困境中如李善德和雷海为般积极应对,将困难化作成长的阶梯;面对权力利益诱惑,坚守底线,不被世俗的洪流裹挟;珍惜友情,用心经营,让情谊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追求内心自由,减少物质追求,培养兴趣爱好,走进自然放松心灵。
《长安的荔枝》是一面映照社会问题与人性的镜子,是一座指引人生方向的灯塔。让我们以李善德为榜样,将书中的智慧化为行动的力量,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