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小三线”
李 皓
我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出生在胶东半岛平度东北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自打记事起,就见村里面街人家的屋墙上,刷有“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之类的毛主席语录;上小学后,《语文》课本上也有“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打倒美帝!打倒苏修”等内容的口号式课文;日常生活中,更是见村里的基干民兵时常集结训练。等到年龄稍长一些,甚至还跟随大人们一起参与过挖防空洞……那时的我,虽然对这一切懵懵懂懂,但这些场景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1984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莱芜钢铁总厂工作。莱钢的初期代号叫“七O一”(1970年1月开工建设),其周边还有“新华翻砂厂”等单位。当时,身边的老同志告诉我说,这些都是当年响应毛主席、党中央号召,“小三线”建设所取得的成果。据说当年的此类举措,是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密切相关的。
改行做了地方党报新闻记者之后,随着在莱芜地盘上跑的地方越来越多、见识越来越广,我的知识积累也日渐丰富起来,对“小三线”建设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威胁。美国在朝鲜战争后,继续对中国采取敌对政策,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军事挑衅;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对中国构成了巨大的军事压力。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提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旨在加强国防建设,改变工业布局,提高国家的战略防御能力。
三线建设分为大三线和小三线。大三线建设是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进行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多个省区。而小三线建设则是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战略后方地区建立以轻武器生产厂为主,包括为武器配套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等在内的地区后方基地,主要为满足地区自卫战中地方部队和民兵作战需要,也为野战部队提供武器弹药 。

莱芜,位居鲁中腹地,战略位置重要,周围群山环绕,是理想的战略后方,被列入“小三线”建设范围。自1964年起,山东省在莱芜境内开工建设了十几处小三线企业,不但有常规兵器、造枪造炮,还有钢铁铸造、电子通信、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等。这些企业的建立,为莱芜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国家的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莱芜钢铁总厂便是当年“小三线”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它的建立,带动了莱芜地区钢铁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为当地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响应国家号召,怀着满腔热血和坚定信念,奔赴莱芜这片热土。他们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克服了重重困难,在荒山野岭中建立起一座座工厂,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奋斗之歌。

除了莱钢,莱芜境内还有山东新华机器厂、山东电话设备厂、莱芜发电厂、山东人民印刷厂等众多“小三线”企业。这些企业相互协作,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小三线”企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小三线”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许多企业陷入了困境。
尽管面临诸多困境,但“小三线”建设所留下的宝贵财富却不可磨灭。它不仅改变了我国的工业布局,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和各省战略后方的经济发展,还培养了一代具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建设者。这种精神,成为了激励后人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在“小三线”建设过程中,人们形成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这种精神,是那个时代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激励着人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如今,虽然“小三线”建设已经成为历史,但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依然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我们应该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缅怀那些为“小三线”建设付出辛勤汗水和心血的建设者们。同时,我们也要从“小三线”建设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当前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当今新时代,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国际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国家安全和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威胁。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三线精神,立足国情,放眼世界,不断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今年是我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回顾我所经历的时代,从儿时对“备战备荒”的懵懂认知,到在莱芜钢铁总厂工作时对“小三线”建设的切身体会,再到做新闻记者小三十年间的所见所闻,我对“小三线”建设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眼见着原山东人民印刷厂旧厂房及其设施,前些年被改造成“山东小三线纪念馆”,接待着一批又一批的前来参观者,不少当年的当事者都感到欣慰。我觉得,此番作为,不仅仅是复原了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国家和民族责任担当的体现。我相信,在三线精神的激励下,我们一定能够在新时代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泉歌,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文学学士学位,新闻正高级职称,退休前供职于某地级新闻媒体,担任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现社会兼职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写作学会莱芜写作中心副主任,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征文和征物活动的启事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