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兰云
卢照邻(630~689年)字升之,号幽忧子,唐朝文学家,诗人。祖藉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他出身名门,他博学多才,与王勃,杨炯等人被称唐代四大家,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卢照邻年少时拜师曹宾,王义方等人,通晓诗律,博学能文,在宋高宗时期(654年)在邓王(李元裕)府典签。深受邓王垂爱,好比司马相如。因年高患有风疾,百病缠身,晚年生活贫疾交加,最终投水自尽。
在唐朝诗歌的璀璨星河中,卢照邻是一颗命运多舛却依然绽放奇异光彩的星辰。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以绮丽奔放的诗风打破齐梁余韵,为盛唐诗歌的到来铺就道路。然而,相较于其他三位年少成名、英年早逝的命运,卢照邻在病痛与困顿中度过的漫长岁月,使其生命与创作都蒙上了一层浓重的悲剧色彩,犹如寒泉边饮露的孤鹤,在清冷中吟唱着不朽的诗篇。
一、风华正茂的初唐才俊
卢照邻出身范阳卢氏,这个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就以文化底蕴深厚著称的世家大族,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年少时,卢照邻师从经史大家曹宪、学者王义方,饱读诗书,在儒家经典与诸子百家的滋养下,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他精通经史,擅长骈文,更对诗歌创作有着独特的感悟与天赋,年纪轻轻便声名远扬。
初入仕途的卢照邻,怀揣着建功立业的抱负,满心憧憬着能够在朝堂之上施展才华。他担任邓王府典签一职,颇受邓王李元裕的赏识。李元裕曾对人说:“此吾之相如也”,将卢照邻比作西汉辞赋大家司马相如,足见对其才华的认可与器重。在王府的这段时光,是卢照邻人生中难得的顺遂岁月,他得以与众多文人雅士交往,吟诗唱和,尽显风华。在唐朝诗词盛世此时,他笔下的诗歌充满了青春的朝气与对未来的期许,如《长安古意》中“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以华丽的辞藻描绘出长安的繁华盛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盛世的赞美与对生活的热爱。
二、命运转折下的苦难人生
然而,命运的轨迹在卢照邻的人生中发生了巨大转折。离开王府后,卢照邻虽继续在仕途上奔波,却惨遭遇诸多不顺。先是因官场倾轧入狱,经多方搭救虽最终获释,但这一经历让他的心灵受到重创。此后,他又染上风疾(可能是麻风病),病痛的折磨逐渐蚕食着他的身体与精神。随着病情的恶化,他的手足逐渐残废,五官变形,身体的痛苦与外貌的改变,使得他陷入了无尽的绝望之中,生活陷入绝境。
为了治病,卢照邻散尽家财,隐居于太白山,四处寻访名医,尝试各种药方。他拜孙思邈为师,在药王身边潜心学习医术,期望能够找到治愈自己的方法。但即便如此,病情依旧不见好转,反而愈发严重。在与病魔抗争的漫长岁月里,卢照邻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剧痛,还要忍受精神上的孤独与屈辱。曾经意气风发的才子,如今沦为被病痛折磨的废人,巨大的落差让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与愤懑。
疾病与苦难彻底改变了卢照邻的人生,也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前期作品中那种华丽奔放、充满希望的基调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命运的悲叹、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在《病梨树赋》中,他以病梨树自喻:“既见芳意之暴竭,同衰颜之早变。”借病梨树的凋零衰败,抒发自己被疾病摧毁的痛苦与无奈,字字泣血,令人动容。
卢照邻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生命短暂的哀伤与对死亡的恐惧。如“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长安古意》),从繁华的长安盛景中感悟到世事的瞬息万变,生命的脆弱易逝。在病痛的折磨下,他对死亡的思考愈发深刻,在《释疾文·粤若》中,他写道:“岁将暮兮欢不再,时已晚兮忧来多。东郊绝此麒麟笔,西山秘此凤凰柯。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将对生命的眷恋与对死亡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生死的咏叹,使他的诗歌充满了一种深沉而悲壮的力量。
但即便身处绝境,卢照邻的诗歌中也偶尔闪现出对生命的一丝眷恋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一些写景诗中,他依然能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自然的美丽,如“川平落日迥,山际断云收”(《晚渡渭桥寄示京邑游好》),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并未被完全磨灭。这种在痛苦中挣扎着追寻生命微光的情感,让他的诗歌更具感染力与震撼力。
四、文学成就与后世影响
卢照邻在文学上的贡献不可忽视。他的诗歌在题材与形式上都有所突破。在题材方面,他不仅继承了前代诗歌咏史、咏物、写景等传统题材,还大胆涉足边塞、市井生活等领域,拓宽了诗歌的表现范围。在形式上,他对七言歌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长安古意》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首长篇歌行以铺陈的手法,描绘了长安的繁华与社会的种种现象,在叙事中融入抒情与议论,将七言歌行的艺术形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流畅的韵律、跌宕起伏的节奏,以及灵活多变的句式,对后世七言歌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李白、杜甫等盛唐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此外,卢照邻的骈文也颇具特色。他继承了六朝骈文的华丽辞藻与精巧对仗,又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与思想,使骈文不再仅仅是堆砌辞藻的工具,而成为了表达个人情感与观点的载体。
五、生命的终章
在与病魔抗争多年后,卢照邻最终无法承受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约在唐高宗调露二年(680 年),他自沉颍水,以一种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充满苦难的一生。他的离世,是初唐文坛的一大损失,但其留下的诗篇与文学成就,却永远镌刻在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卢照邻的一生,犹如一场悲剧,却也正是这场悲剧,成就了他诗歌中独特的悲怆之美,让后世读者得以透过他的文字,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脆弱,以及在苦难中绽放出的精神光芒 。
2025年6月11日
【作者简介】
兰云,笔名绿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生于1953年3月,福建省福安市人。坐视夕阳,因酷爱传统国粹唐诗宋词,故拾韵度墨,笔笺烟云,描写岁月,春秋留痕,低吟人生百味,阔唱生活情调,善于挥诗雨(指诗词类),画兰虹(指散文类)。创作古诗词仟余首,有五言,七言诗律,各种词牌词赋,缤纷多彩,华丽多姿,篇篇诗文,谨列于《黄河诗社》《长江诗社》《上海滩诗叶》《当代文艺》《秋园诗社》《福安文艺》等等各大媒体及网络平台,时常荡漾在五湖四海读者面前。喜欢擂台上探小峰,曾参加过全国笫五届”华夏杯”词诗大赛,并获得一等奖,部份作品被《上海滩诗叶》刊物收录,并成功编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深受广大诗友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