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舍(九)
路边
车子上了丁山到张渚的镇际公路,在龙池山脚下一处建筑前停了下来,这次建筑顶上的三个大字是“知音亭”。知音亭也是两层十余间仿古新建筑,与会仙亭“凹”字形占地不同,知音亭是半月形背山而立。我们也是先上观光楼观光,然后下来穿过服务厅展示厅到多媒厅,展示厅里是人物半身紫砂雕塑是献茶僧。在多媒厅,潇瑶美女讲解说:“尊敬的各位女士们先生们,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龙池山的知音亭,知音亭多媒体影像介绍的也是两个内容,第一介绍献茶僧。李栖均平寇,山僧献茶,陆羽评品,这才有了宜兴贡茶。这位山僧没有留下寺名庙号,也没有留下姓名法号,但他的脚印还是留在了宋代赵明诚的《金石录》里。《金石录》廿九卷有碑刻《唐义兴县重修茶舍记》说:‘义兴贡茶,非旧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栖筠守常州时,有山僧献佳茗,会客尝之,野人陆羽认为芬芳甘辣冠于它境,可荐于上,栖筠从之’。后来的山僧怎么样了呢?相传后来山僧也不遗余力地投身到了李栖筠的贡茶事业,向前来垦荒种茶的农夫大讲李栖均的功绩,以及宜兴茶遇知音一步登天成为贡品的荣耀。他还把支锅为农夫烧茶处的崖石叫作知音崖,知音崖就在知音亭背后,刚才我们在观光楼也看到了。这里屏幕上‘知音崖’三个字更清楚,崖后很陡的石阶便叫一步登天,一步登天是龙池十景之一。山僧最后圆寂的洞叫涅槃洞。涅槃洞上方山腰处有一水池,池中有水龙,所以这山叫龙池山,水龙的现代学名叫蝾螈。在知音崖上面涅槃洞下面是澄光寺,今天的澄光寺为1995年重建,古寺初建于南宋,清代是江浙八大寺院之一。第二部分内容介绍另一位茶客,虽然他的喝茶不出名,不过在龙池却留有一段秘史。各位都知道《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民国以来一直认为是吴承恩在连云港写作完成的,但是近年有部分学者研究后认为,《西游记》是在龙池山写作完成的,他的作者也不是吴承恩,而是明代抗倭名将唐顺之。可能唐顺之的名气还不够响亮,以致现在有些人把他忘了,但唐顺之是明代抗倭部队的组建者,他培养的青年将领戚继光是家喻户晓的。唐顺之是明代常州进士,曾高中会试第一,文才极好,因不愿与权贵张璁同流,告病回乡,在澄光寺西买山隐居,他所买之山现在还叫唐家山。在这里,他品茶问学醉情山水,与文士道友颇有交往,并历经数年,写出了旷世奇著《西游记》。后因披挂出征,由他儿子唐鹤征作了增补修订才脱稿。他对传统文化全盘佛化和道家文化市场日益受挤有自己的看法,这个观点在《西游记》里有极大的反映。唐顺之著《西游记》的说法虽然尚未为被官方接受,但海外华人胡令毅教授已经在2009年连云港《西游记》国际学术会上晒出了自己的研究论文。他说《西游记》介绍花果山:‘木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滨耸崇巅’,如果花果山在连云港,那应该说”黄海之滨”。另外只有宜兴的善卷洞张公洞才能称水帘洞,而且大得可以入住几百只猴子,连云港的山洞是火成岩岩石洞,狭小仅能容数人,而且没水。不信各位回去把《西游记》再仔细看看。顺便说一声,吕洞宾和何仙姑工作过的丁墅村,就在唐家山下。”
从知音亭出来,我们乘车继续西行,又来到了一处仿古建筑前,这里楼顶上写的是“桃源亭”三个大字,桃源亭呈腰圆形,像个大元宝,楼上也是观光台。我们又是先观光再下楼,桃源亭展示厅里的半身人物紫砂雕塑是恒海法师,在多媒厅,潇瑶美女讲解说:“各位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叫桃源亭,顾名思义,桃源亭因桃花而名。是的,刚才我们一路过来也感受到了车窗外都是桃树,再过一个多月,这里就会桃花似海,而桃源深处便是茗岭。相传李栖均为了聚雾利茶,也为了人丁宜居,决心要把茗岭地区打造成人间仙境。据说他站在茗岭顶上大手一挥,把茗岭南北山谷规划成一片竹海,把茗岭北麓的龙池山坡规划成万亩松林,把松林西面青龙岗下规划成桃花如海。后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也是李栖均走后几任知府的不懈坚持,规划终于变成景观。新中国成立后,桃源亭所在地成立了茗岭地区第一个高级合作社,社名就叫桃花社,茗岭竹海也被列为省级毛竹实验基地,令人痛惜的是千年古松林荡然无存。在日寇侵华时期,日本鬼子的砍伐队为了战争需要,将万亩古松砍伐一空,澄光寺僧人和当地民众的抗争换来的是杀戮与火烧。就在澄光寺的火光中,张渚码头首尾相连的木筏整整下了将近一年。但是茗岭还有一颗古松没有被砍到,这就是刚才路上我指点给各位看的,现在屏幕上看得更清楚。据老辈人说,当年鬼子砍伐这棵古松时,刀砍刀卷,锯碰锯断,鬼子抓来村民问为什么?村民说这棵松树下是恒海法师讲禅的地方,应该是恒海法师显灵了。嚣张的日寇慑于恒海的威名,不得不撒手而去。这棵古松经刀砍锯拉后元气大伤,松针尽行枯死。令人震撼的是七十余年过去,古松虽然没有枝叶,但树干不死。也许它的内心真藏着恒海的灵魂,村民说它是茗岭的松神。恒海是河北保定人,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生,早期同盟会会员,民国初担任过师长,后弃官如履,出任澄光寺住持。1937年宜兴沦陷,恒海组建民兵出山抗日,翌年舍生取义捐躯于日寇炮火之下。”
我们来到的第四站叫茗理亭,茗理亭楼下是三个方形房屋,呈“品”字形摆放,有狭隘走廊单向连接,楼上是五角形观光楼台。楼下三个独立房屋是三个厅,展示厅里摆放的紫砂半身人物雕塑是卢仝,在多媒厅,潇瑶美女讲解说:“各位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现在来到了茗岭北麓,这幢建筑叫茗理亭。茗岭这个地方本为三省交界蛮荒之地,但李栖均的贡茶事业却使这里如同闹市,从此鸡鸣狗吠村舍相依。政府终于在这深山老林设置了行政村,而且这村与别村还不同,它住进了一批开垦茶场的管理人员,相当于今天的公务员或事业编制人员,都是属于官家的人,所以这里有个自然村叫官地勒。唐代的行政村称里,里在当时是读作‘勒’的,现在宜兴有些带”里”的地名,当地人还读‘勒’,所以学术界说,方言里有很多古音活化石。相传这里最早的居民是朱买臣三儿子朱世禄,朱买臣曾避战乱隐居富春县下涯山坳,朱世禄见这里颇有下涯风情,于是称为岭涯。共和国初年,岭涯简称为岭下。刚才我们一路也看到了,岭下晨雾晚钟,溪水花鸟,风景非常优美,屏幕上的岭下十景更是名不虚传,茗岭是江苏第一个万担茶乡。在《百家姓》里,卢姓不是大姓,但这里的卢姓却是大姓。这个由来便出在茗岭贡茶。唐代诗人卢仝,我们在芈庙已作过介绍,相传他不仅到过茗岭,还在官地勒住过一段时间,与群山相拥,与贡茶零距离接触,静心品味山水风光中的茶禅人生。因对茶叶的研究宣传贡献,与陆羽齐名,人称亚圣。卢仝的后裔卢湛南宋初出任宜兴知县,卸任后没回宁波老家,而选择了留有祖先足迹的茗岭定居。几百年后,茗岭又出了一位人物,这便是《明朝那些事儿》里提到的抗清英雄,大明兵部尚书卢象升。卢象升本来是文官,他崇尚的生活是‘池边细雨花落,帘外风轻日长。呼童采药萝径,对客摊书石床。’和他的祖先一样,醉情山水品清茶。可是历史却给了他扶危厦于既倒的重任,最后悲壮地捐躯于疆场,大明朝也因失去了他而走上了灭亡的快车道。茗理厅原名茗理楼,始建于明代,茗理意为茶料理,唐代茶不是泡饮而是煮饮的,而且还有加其他料,这有点像今天煲营养汤,所以是料理。明代雅饮是用紫砂壶泡茶,讲究的是卢仝的茶道。在展示厅有两首《茗理楼》古诗也许各位注意到了,一首是明代翰林学士朱升赋的:不知茗岭何时始,今日方开茗理楼。露浥舌根真味出,花生鼻观异香流。纤茅不取旅抡贩,让绘徒坛龙凤愁。茗理无穷非一苟,著径空白古人头。另一首是清代康熙进士钱兆沆的:今年偏喜独登楼,楼外风光次第收。竹比去年修几许,遮山不尽碧峰头。好,现在我们去登苏南第一峰黄塔顶参观。”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