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舍(五)
路边
我们来到西厢房时,发现这里也是供奉着八个人,而且也有一位女性,有人惊奇地说“这不是八仙吗?难道八仙也来喝过茶?”众人被这话逗乐了,轻轻笑了起来。潇瑶美女讲解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西厢房,刚才这位贵宾说得没错,这就是八仙。不过,不是八仙来喝茶,而是八仙就是在茶舍诞生的。不信各位回去可以考证一下,茶舍以前,有没有八仙传说记载?根据宜兴民间传说,李栖均茶叶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涌现出了不少先进工作者,八仙就是其中的八位。我们先来看第一位张果老,他原来是张公洞洞灵观的一位老道士,老态龙钟病魔缠身。李栖均兴建茶舍,工程项目部就设在洞灵观。民工把垦荒种茶挖到的何首乌送给了张果老,他吃了以后竟然病体转愈白发生黑。故事传开,演绎成了小道徒偷吃师傅千年首乌,被师傅追赶而慌忙倒骑毛驴升天得道。第二位是韩湘子,他本名罗横,唐代诗人,好议时政,十考进士不中,便隐居在茗岭南坡下山岕里,后人遂将该地称为罗岕。清代《长兴县志》说罗岕村有明暗两石洞,俗呼仙人洞,‘唐仙韩湘隐于此,两洞深不可测,有云雾自中起,旧编云传与张公洞通’。第三位是何仙姑,何仙姑是西渚镇人,全家遭张度山匪劫杀,她本人也是在被掠持途中获李栖均剿匪部队解救。后来便在龙池山积极投身李栖均的贡茶事业。她能歌善舞勤劳聪慧,开春,她是赛茶神的歌舞明星;开园,她是采茶娘子军的领头羊;开坊,她又成了男茶工贤妻良母型的后勤部长,她还是进京表演茶艺的领军人呢。第四位是吕洞宾,吕洞宾是茶工头目,他在龙池山丁墅村的办公地,即是有两个洞口的小溶洞,洞东南一里有个涧池就是何仙姑为茶工洗菜浆衣的地方,现在丁墅人还叫这两个地方为仙人洞和何姑池。第五位是汉钟离,李栖均手下有位剿匪将军姓钟离,钟离的部队就驻扎在九岭山,他的祖上是东汉大将,叫钟离权,字墨。茶八仙故事传开后,这位唐代将军竟传成了汉代的钟离,九岭山也传成了离墨山。第六位是李禄,他原是京城人,父母双亡家贫如洗,十二岁时被卖入官府为奴。因聪明好学偷习诗书,犯了奴才不能看书的家规,被毒打赶出。后一路卖唱流落江南,到宜兴后被周王庙边的李侯祠收为公堂子。征召在茗岭茶场时,于太华境内遭遇木狗而逃,跌瘸右腿。木狗也就是狼,后人传说他遇到的是麒麟,这麒麟还是太上老君变的。太上老君说,我在这里眯瞪一会儿,没想到把你惊吓跌瘸了腿,这样吧,我就度你成仙,算是补偿吧。李禄就这样成了铁拐李,逃麒麟的地名今天还在。茶八仙里没有蓝采和与曹国舅,那是明清人加进去的,所以我们这里还本来面目,请看供奉的第七位是徐神翁,他本叫徐景休,徐州人,是李栖均的幕僚,因追随李栖均,对茶叶也有所偏好,后成为制茶专家。第八位是张四郎,张四郎是破落无产者,得茶舍项目负责人韦夏卿救助,学习木作油漆,后成为茶舍建设工程师。各位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第一区讲解就到这里,请各位跟随我到第二区继续参观。”
我们回到中心街往东行进,有人顺便欣赏两边街栏板上的诗词文章。第一区尽头,又是一座牌坊,只见牌坊上写着“茶道始开”四个大字,两侧的坊联写的是“千锅焙茶腾香雾,万盏品茗斗道艺。”穿过牌坊,只见中心街两边的建筑都很大,南面大门上方的匾额上写着“境会亭”三个大字,北面大门上方的匾额上写着“御茶坊”三个大字。我们先进入南面大门,只听国际贵宾又是一阵惊呼,我看到整个境会亭气势磅礴,占地面积大约100米见方,中间露天部分大约50米见方,四面建筑古朴典雅,面向中间一面是没有墙的。
潇瑶美女讲解说:“过了茶道始开牌坊,我们就来到第二区了,第二区由境会亭和御茶坊组成。境会亭原来在十里路外的廿三弯悬脚岭,为方便大家参观,这次也重建到了茶舍。李栖均成功把宜兴茶申报为贡茶后,没有搞本位主义,而是实事求是跟皇上说长兴茶也很好。皇上龙颜大悦说‘好,本来就嫌少,那就两州共进吧。’所以后来长兴贡茶也称阳羡茶。因为要两州共进,如何把贡茶工作做好,那就需要两州领导坐下来会商协调,于是宜兴县政府便在两州交界处修建了境会亭。从此两州知府临春相会,唱诗品茶盛况空前。由境会亭而衍生的茶三象因后来广为传播,竟使许多人忘却了它的出处。茶三象就是茶诗、茶品和茶艺,先说茶诗,过去知府都是科举出身,很有文化,文化人相会,吟诗作赋是不能少的。譬如李栖均便有‘嫩茶重揽绿,新酒略炊焙’的诗句。茶品的最大盛况情景便是两州知府会品,在这里,我们按真人比例用一千个塑像复制了会品图。大家请看两边的房子里,群山绵延茶树相连,茶丛中的人们在举着火把,拿着红绸载歌载舞。再加上墙上背景的光电远程效果,是非常震撼人心的。再看南面的房子里,山上的亭子里有两排几案,上首一左一右对坐的两位官员,一位是常州刺史贾餗,一位是湖州刺史崔玄亮。那么李栖均在哪儿呢?各位,李栖均在常州只做了四年刺史便被调走了,阳羡茶要感谢后任继续发扬光大。这里贾、崔两位刺史本来还邀请了苏州刺史白居易的,但白居易因身体不适没能赶上,就写了首《茶山境会》的诗寄来,他说‘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声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各位再看,两位知府中间,有一群美女在歌舞献茶,这便是白居易诗中说的青娥递舞献茶,这是茶道的起源伊始,所以说宜兴是中国和世界茶道的发源地,宜兴斗茶至今仍在传承。还有刚才大家在两边房子里看到的赛茶神,斗茶和赛茶神是目前宜兴数一数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相传领头的那位便是何仙姑,她们唱的歌谣是中书舍人杜牧的《茶山歌》,开头四句是:‘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剖符虽俗吏,修贡亦仙才”。这里的斗茶,便是两州各地茶场茶叶的评品鉴定,所以两位知府下首还坐了两排专家名士。再看他们用的茶具,众所周知,宜兴紫砂闻名天下,可是境会亭里却一把紫砂壶一只紫砂杯都没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唐代还没有紫砂产品,那时宜兴最辉煌最精致的陶瓷产品是青瓷,所以境会亭上用的全是青瓷茶具。在品茶主体群雕边上,还陈列着两州知府乘坐的官船和官轿,以及若干船夫轿夫和衙役,官旗彩旗,热闹非凡。有趣的是,边上还有一组劈柴图,几个年轻人正在努力劈柴,一个青铜火钵里生着火,上面有一只煮水的茶铫。这是唐代著作郎顾况《焙茶坞》里的诗境,他说:‘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好,境会亭讲解完到此结束,现在请各位跟我到对面参观御茶坊。”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