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银行违规催收事件背后的基层执行之困
引言:墨迹未干的承诺与不眠的十年
2025年初夏,《人民日报》头版倡导“马上就办”的声音传遍全国,党中央“雷厉风行抓落实”的指示犹在耳畔。然而在山东龙口,一本泛黄的民事调解书((2015)龙新民初字第558号)已在边疆退役老兵单旗画(化名)抽屉里沉睡了整整九年。当第十年新签署的调解书((2025)鲁0681民初653号)墨迹未干,中国工商银行龙口西大街支行的催款函竟再次砸向这位非债务人的老兵家门——这一记耳光,不仅抽在单旗画(化名)沧桑的脸上,更抽响了基层治理失序的警钟。
一、战场三天VS维权十年:一场荒诞的时空错位
“当年打济南城只用了八天,解放龙口不过三天!”70岁的单旗画(化名)攥着泛黄的嘉奖证书喃喃自语。2015年,他因购预售房卷入被设计债务纠纷,法院为其伸张正义白纸黑字裁定债务主体是烟台海基置业有限公司、青岛辰星置业有限公司,可九年过去了,这份法律文书成了“空中楼阁”。银行像追逐猎物的鬣狗,始终咬住他不放。
荒诞的“数字魔术”:
2025年4月,听闻巡视组将至,银行突然“变脸”。他们火速签下新调解书承认债务主体变更,甚至编出科幻剧本:“系统是机器人控制的,我们也没辙!”当单旗画(化名)以为十年噩梦终结时,5月30日的催款函揭穿了谎言——银行一边在调解书上签字,一边把枪口对准了最初的原告权益人。所谓的“智能系统”,不过是现代版“狼来了”。
二、“马上就办”的承诺,撞上基层的“太极推手”
(1)竹节虫的隐身术:形式主义现形记
银行堪称“影帝级表演”:巡视组驻留期间暂停催款,营造整改假象;人欲走茶未凉,催债函已飞驰在路上。这恰如《人民日报》痛批的“表面马上就办,实际等等再看”,把中央政策当成可撕贴的标签。
(2)变色龙的诡辩术:当法律遇上“超智能机器人”
“催款函是总行系统自动发的,我们管不了!”银行大堂里,工作人员面对质问脸不红心不跳。可转头看浙江“民呼我为”平台——市民手机拍照上传窨井盖破损,2小时内市政工人已修复完毕。同样的数字技术,在为民服务者手中是利器,在懒政者口中却成了“失控的魔兽”。
冰冷的对比:
杭州键盘上的“提交键”换来民生问题的秒回;
龙口银行的“回车键”却发送出十年不散的冤债。
三、撕破“技术借口”的画皮:谁在豢养失信怪兽?
银行声称“还清欠款电子机器人才能停”,却纵容真正的老赖烟台海基置业和青岛辰星置业逍遥十年。这种“捏软柿子”的逻辑背后,是畸形的责任链:更可怕的连锁反应…
当法律文书沦为银行眼中的“橡皮图章”,当退役军人变成“人肉催款机”,社会诚信的堤坝正在被蛀空——真正的老赖们怕是要举杯欢庆:“感谢银行为我们培养‘最佳肉盾’!”
四、以“马上就办”的显微镜解剖龙口困局
(1)悬在墙上的尚方宝剑为何生锈?
《商业银行法》第29条明令保护存款人权益,《退役军人保障法》第5条强调优先保障退役军人合法利益。可这些条文在龙口支行眼里,不如催款绩效表上的一个数字。
(2)给技术妖怪戴上紧箍咒
我们需要的不是“背锅机器人”,而是智能时代的责任锚点:
结语:当纸再包不住火,照亮黑夜的火炬正在传递
十年维权路,见证了一个边疆退役老兵从青丝到白发的坚守,也映照出某些基层机构从推诿到撒泼的堕落。党报的“马上就办”不仅是工作标准,更应成为烧毁懒政荆棘的火种——让那些穿着银行制服的“竹节虫”,在阳光下现出原形;让精心编排的“系统故障”谎言,在司法熔断器前灰飞烟灭。
边疆退役老兵***的十年等待
是刺向形式主义的一柄青铜剑;
是丈量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更是检验“以人民为中心”的试金石。
当新调解书的油墨不再被催款函玷污,当智能系统终于学会对军人敬礼,“马上就办”才真正从党报标题走进老百姓的春天里…。
图片/全网资源。
文字/昆仑墟喇叭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