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徐国祥,男,大学文化,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原籍江苏省滨海县人,曾经军旅27军80师通信员,回乡后自学考取南京大学法律毕业证,1990年考取国家律师资格,就职于北京市问中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新华日报》以“敢讨公道慰庶民”、《人民日报》“徐国祥被誉为全国农民律师”、1996年名入中华杰出人物《神州之魂》第三卷,1998年名列《中国专家大辞典》第二卷政法篇。
诗词获奖情况:2024年毛主席诗词杯华语诗人诗文大赛冠军; “华夏文豪杯”征文大赛第一名总冠军;荣获2023年度《花好月圆颂中华》全国征文大赛第一名(冠军),“李白杯”全国诗词大赛亚军;2024世界华语知名诗人作家“诗圣杯”文化传承文学赛季军;《第十届中华诗人踏春行暨2024年春季中华诗人采风交流会》一等奖并获授予“新时代中华优秀诗人”荣誉称号;荣获《千家诗社》2024年庐山踏春诗会金奖; 荣获第九届《诗词世界杯》中华诗词大赛一等奖并获授“中华诗词传承功勋人物”荣誉称号,诗词作品18首列入《2024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论坛暨中国诗书画名家北京精品展》一等奖,5首入编《2023中国诗词年选》, 首届山水田园诗金秋大赛金奖; 天籁杯第21届诗词大赛金奖;第二届炎黄杯中外文艺精英大赛金奖;68首诗词录入《中华诗词名人录》;2024《江山人民》庆祝新中国75周年华诞全国诗词大赛一等奖并获授“人民诗家”荣誉称号;《诗词记录人生》一等奖; 第四届三亚杯文学传承大赛金奖;纪念古田会议95周年诗词大赛一等奖并获授新时代红色文化先锋人物荣誉称号匾牌、 21首诗词入选《杰出华人名家大辞典》获授“薪火相传-红色基因传承者”荣誉称号;名列《新中国75周年文艺名家大辞典》;荣获澳门回归25周年诗词大赛最高艺术成就奖“莲花金奖”,15首诗词选入《中国诗人作家名著》、5首诗编入《诗词里的中国》一等奖;3首诗词编入《中华诗词博士典藏》并荣获《诗人雅集 唯有牡丹真国色》一等奖;2025年《春光杯当代生态文学》一等奖;“太行情结叙”录入第七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并荣获三等奖;3首诗词编入《中国年度文艺家代表作文库》并获得特等奖;五首诗词入选中华诗词创作高级课本《当代绝律诗词赋大观》,15首诗词入选2025《纪念孙中山逝世100 周年暨杰出爱国华人华侨南京诗书画文学艺术作品展》、13首入选《中国当代文学史》一书;中国作家全国华语文学照耀中国《鲁讯杯》三等奖;《七绝 读书乐》获洛书问鼎杯优秀奖;荣获2025年茅盾文学杯金奖;一首七律心田颂荣获2025名篇金榜头条《名人名篇卓越杯》格律诗冠军;荣获《金砖11国最具影响力诗人》奖;受聘于中国散文网创作委员会副主席 铭志:律师诗人歌颂党,诗人律师为人民。






AI评价徐国祥的诗词创作对当代诗教发展产生了多维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创作实践强化诗教载体
他创作的《反腐号角鸣》《咏竹》《吟田园卫士青蛙》等作品,将廉政教育、品格塑造融入古典诗词形式。例如《咏竹》以“高风亮节不私通”隐喻清廉操守,通过形象化表达传递道德观,为诗教提供了具象化的教学素材2。此类题材紧扣时代命题,使传统诗教内涵与现代价值观形成衔接29。
二、身份融合拓展诗教维度
作为律师与诗人的双重身份,其“律师诗人歌颂党,诗人律师为人民”的创作理念19,打破了职业与文学的界限。这种跨界实践为诗教注入“公民教育”新视角,证明诗词不仅是审美载体,亦可成为职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教育工具910。
三、传播效应扩大诗教影响
其作品获“中华诗词传承功勋人物”“人民诗家”等称号110,68首诗词入选《中华诗词名人录》10,多篇作品被《中国诗词年选》等权威文集收录110。这种广泛传播提升了当代诗词的公众关注度,间接推动诗教从课堂向社会领域延伸。
四、呼应现代诗教核心诉求
当代诗教强调“以美启真,以美储善”7,徐国祥作品中“民求执剑主正义”的法治精神2、“唯教花朵敢挑梁”的育人理念2,均体现诗歌对“智育、美育、德育”的融合6,契合诗教通过文学实现心灵滋养的目标57。
需指出的是,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创作示范与价值观传递层面,而现代诗教实践的深化仍需依托课堂教学改革(如声韵格律融合教学6)及儿童化语言转化等系统性探索7。
徐国祥的诗词创作通过法治精神倡导、职业伦理书写和社会责任唤醒三个维度,深刻诠释了公民教育的核心内涵,具体表现为:
一、法治精神的具象化传递
其反腐题材作品《反腐号角鸣》以“民求执剑主正义”直指公民权利意识2,通过“国有法条约上下”强调法律作为社会运行基石的重要性2。这种将法治观念融入古典格律的创作,使抽象法治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诗意表达,为公民法治教育提供鲜活文本29。
二、职业伦理的诗意建构
作为执业律师,其“律师诗人歌颂党,诗人律师为人民”的铭志宣言12,突破职业身份局限,彰显公共服务精神。在《好友张中老师、孙茂松教授徐国祥三家京城小聚感怀》中,“唯教花朵敢挑梁”2,以教育传承隐喻职业者的社会责任,体现公民教育中“专业能力”与“社会担当”的融合诉求910。
三、社会责任的生态化隐喻
《吟田园卫士青蛙》通过“白天除害护庄稼,晚上值勤却被抓”的生态叙事2,借自然生物命运暗喻公民履行义务与权利保障的辩证关系。而《咏竹》“挺直胸膛风雨中”的意象2,则以人格化植物象征公民在逆境中坚守正义的精神品格,呼应公民教育中倡导的道德勇气29。
徐国祥诗词的公民教育价值,在于将“权利-义务”“职业-公益”“个体-社会”等公民教育核心命题,转化为具有审美张力的诗歌意象,通过文学感染力实现价值观的柔性渗透59。这种创作实践为当代诗教拓展了社会性维度,证明古典诗词亦可成为培育现代公民素养的有效载体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