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文坛一座峰
刘福谦老人所著的《志庐闲笔》第五集又要出版了,日前他通过邮箱给我发来了初稿,要求校阅和写序,这自然是不能推辞的应尽义务。他过去所出的四集《志庐闲笔》,除第四集全属家人帮助整理外,其它三集均有友人参与其中,承蒙福老的信任,校阅与为序也成了我铁定的责任,这次自然不能例外。
福老于耄耋之年连续推出五集《志庐闲笔》,据我所知,不仅在蒲城县,就是在渭南市都是创纪录之举,这在全省应当也是稀有的。他于2008年出版了书名为《志庐闲笔》的著作,是作为对八十大寿的献礼而面世的,时隔五年,2013年八十五岁时他又出版了该书的续集,2015年八十七岁时又出了第三集。短短的七年内,连续出版三集大部头著作,对于一个高龄老人,这绝非轻松的付出,其老有所为,乐于奉献的精神,确实令我敬佩。但是更让人意外的是,他在进入米寿的2016年面对病魔的骚扰,坦然从容,反而加速了出书的频率,马不停蹄地又出了第四集,虽然只有82页,但它是在健康状况出现红灯的险境下,凭着坚强乐观的态度,带着写作的愉快,谱写出的生命凯歌,是热爱生活的胜利乐章。进入2017年他又积极张罗出版第五集的事。连续三年,每年一集,简直是在同时间赛跑!这也说明随着年高寿耇,福老更加珍惜时间,争分夺秒,加快了出书的步伐,这种只争朝夕,不负韶光的人生态度真是难能可贵!福老告诉我,他把著述写作当成老年人的一种养生手段。他认为,写作动手动脑,开窍明智,可以抵制脑萎缩;写作自有乐趣,调节心情,可以避免忧郁症。既能延年益寿,利于自己健康;又可传播文明,尽到社会责任,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第五集,共分札记,杂谈,论文,游记,诗联五大部分,可以说篇篇都是鲜美丰盛的精神大餐。其中多是随笔,想起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脑随心思,手随脑用。思之所至,顺手而出,即使患病卧床也闲不下来。本书《诠释北京文物古迹》的文字大部分就是他在北京住院手术期间躺于病榻之上托人所收集到的资料。他写的这些篇章,多是豆腐块,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少数较长者,也条理分明,无繁冗之感。他所写的内容杂而有序,不拘一格,既有处人立世的箴言,又有惩恶扬善的呼号;既有对时贤明士的赞誉,又有对刁滑奸诈的谴责;既有对教育的寄望,又有对人才的关注;既有对地名的考证,又有对古籍的阐释;既有外出旅游的观感,又有在家灯下的静思。细读起来,犹如夏夜我们在月下乘凉时聆听老人讲述故事,娓娓不倦,款款而谈,吐凤喷珠,阐幽显微,令人神往,催人奋进。其论述的精辟,说理的透彻,使你如醍醐灌顶,发蒙启蔽。兴之所至,那些几十年前被他背得滚瓜烂熟的经典段落,如《论语》与《孟子》中的警句,庾信的《小园赋》,陶潜的《桃花源记》等,常是张口就来,使你深深叹服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如沐甘露,似饮琼浆,陶醉于幽情逸韵之中。特别是驰骋思路,把同志提出的中华民族复兴梦联系起来,就更能使人产生对美好前景的强烈追求。
福老书中所载的《蒲城的寺庙文化》一文,是一篇极为重要的文史资料,它是根据已故的业余考古者王仲谋先生所著《蒲城寺观考略》整理的。王先生生前曾出过数量有限的手抄复印本,这是作者自认的“人生历程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已经成为稀有的珍品,知者廖廖,福老慧眼识珠,费心整理使其上书付梓,发扬光大,流传后世,这实在是对亡友的最真挚的怀念,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总之,我以为《志庐闲笔》第五集保持了前几集求真求智求精求美的一贯风格,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特向大家推荐。最后且题一首七律,以为本文作结:
志庐闲笔五集成,不老苍松新叶浓。
佳作育人施教化,美德服众树仪型。
漫泉溪畔九旬叟,渭北文坛一座峰。
坦荡皤翁福寿旺,云心鹤眼奔茶龄。
冯宝哲
二零一七年六月十一日
作者简介
冯宝哲,陕西蒲城人,一九三八年一月生。高级经济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渭南市楹联学会原常务副会长,现顾问。《渭南联苑》原主编、编审,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顾问。被授予“秦东联坛十老”、“渭南文化名人”“陕西孙髯翁终身成就奖”等称号。著有《风雨留痕》等书五卷,二百多万字。
编辑制作:侯五爱
文字审核:惠玲玲
美编:惜缘
总编:瀛洲居士
图标题字:胡胜利 胡兴民 倪进祥
图标制作:侯五爱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作品转发:惠玲玲 张培良 李红彦 朱红兵 点点 各部长 分社长及编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