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文字窠臼,悟圣学真脉——《大学心悟》作者:赵国华-带你直抵成圣之门】 自夫子杏坛设教,儒学一脉绵延两千载,然观其流弊,或溺于章句训诂,或困于义理纷争,鲜有直指「超凡入圣」真髓者。
一、儒学之痛:为何「贤士多而圣嗣稀」?
孔孟以降,儒学渐成「文人之学」:
• 循文探义者寡,依文解字者多:学者困于注疏考据,却离「成德成圣」的终极目标渐行渐远;
• 宋明理学虽盛,实修脉络渐隐:义理思辨日繁,而「修齐治平」的工夫次第沦为空谈;
• 圣教微言成「书本道理」:明德之奥、格物之妙,皆成案头清供,无人问津「如何成圣」的核心命题。
《大学心悟》直指病灶:儒学非哲学思辨,而是「超凡入圣」的实修体系!居士以「心法」解「文字」,让《大学》从「圣贤语录」回归「成圣指南」。
二、心悟之「真」:一字一珠,尽泄圣学天机
1. 明德之秘:宇宙生命的终极答案
• 打破学派壁垒:直指「明德」即《易经》「无极」、丹道「元神」、释家「佛性」,乃宇宙万有的根源本体;
• 生命本然之光:明德非抽象概念,而是令草木含灵、众生有知的「活的存在」——人贵「自知之明」,即贵此能觉知、能主宰的本真心体;
• 安立宇宙之基:若无明德,万物无以为万物,人心无以为人心,此乃儒学「天人合一」的终极依据。
2. 格物致知:实证明德的不二法门
• 破千年误读:「格物」非「研究事物」,而是「格拒外物」——外不著相,内不挂物,令心常虚常净;
• 工夫次第清晰:从「心挂一物」到「心无一物」,从「念起即觉」到「常住虚明」,步步有阶可循;
• 致知即「致明德」:心空则明体自现,如镜除尘垢,自然光鉴万物。此乃孔子「克己复礼」的真义,亦是儒学「内圣」的起点。
3. 圣学脉络:从「明明德」到「止于至善」的完整闭环
居士以「体-用-工夫」为纲,贯通《大学》三纲领、八条目:
• 明明德(体):觉悟生命本源;
• 亲民(用):以明德化育天下;
• 止于至善(工夫):在格物致知中念念契合本体。
非空谈义理,而是「从心地上做工夫,在人事上见境界」的实操指南。
三、谁该读《大学心悟》?
• 「求道而不得其门」的修心者:厌倦文字游戏,渴望真修实证的儒学爱好者;
• 「困于义理纷争」的研究者:需突破学术壁垒,把握儒学「成圣」核心的学者;
《大学心悟》是传统文化学者赵国华所著。是对《大学》的通篇注解。其所著述不同于常见注释,凡有所论皆从心性出发,因此更契合原文本意。赵国华先生本人于传统文化深得其髄,又是岐黄学者,隐居九华山,主理宝月书院教务工作。书院力在培养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及中医的传承者。
【点击心悟】一键解锁孔孟秘传的「成圣密码」,让明德之光普照生命!助你将圣学工夫融入日常,真正做到「步步明明德,处处止至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