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亮起时,意大利热那亚的阳光正斜斜切进工作室的窗棂。刘玉荣指尖缠绕的柳条泛着温润的琥珀色,在她翻飞的掌纹间簌簌作响,像一首流动的东方民谣。镜头里金发碧眼的学生们围成半圆,有人屏息注视她指尖缠绕的弧线。这双手曾在泗水县的河滩边浸润了近十年,早春抽芽的杞柳沾着晨露,被她修长的手指轻轻捋直,如同梳理少女的青丝。此刻在万里之外,这些来自东方的柔韧枝条,正与意大利羊毛相遇,碰撞出地中海与泗河的奇妙回响。
刘玉荣讲解时总带着山东人特有的质朴笑容,她说编织不是重复的劳作,而是让每根柳条都找到自己的家。只见她十指上下翻飞,一根根柳条相互交织,雪白丝滑的柳条在她的手中有节奏地舞动,经过一次次的折折弯弯、盘盘旋旋,串底、收口等十几个步骤,一件柳编作品活灵活现,手机里的画面不断切换,从佛罗伦萨古老的石桥到泗水河畔的芦苇荡,柳条在时空里编织出隐形的丝路。当刘玉荣用带着乡音的英语纠正学生的手势,当热那亚的月光漫过她鬓角的白发,我忽然懂得,所谓文化传承,本就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迁徙——从泥土里生长的柳条,到跨越山海的艺术语言,那些指尖流淌的温度,始终在寻找懂得倾听的心灵。
2017年9月,县老年大学在手机学员群中转发了上级文旅部门关于举办“2017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草(柳)编培训班”的通知。刘玉荣看到后,凭着对柳编的热爱,踊跃报了名,获得了去济南工艺美院参加“非遗传承人”培训学习的机会。
柳编的起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在从事采集作物的过程中制作各种容器和包装物,采用有韧性的植物,借助初步掌握的编制方法,制作出不同类型的柳编产品。从奴隶社会到战国时期,柳编就已经在人们生活中普遍使用,历经各个朝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器具之一。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用柳条编织的篮、筐。春秋战国时期,用柳条编成杯、盘等,外涂以漆,称为杯棬。传统柳编历史悠久,历经数代民间艺人的传承革新,已成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普遍认可。因此,在经济发展,传承文化和艺术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柳编是简单的工具与高超技艺的结合,是实用性与审美的结合。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传统柳编工艺也在不断创新,从材料到种类再到形式,都在不断探索,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和现代的完美融合。这样一来,既满足了生产和生活需要,同时,柳编技艺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编织结构上和制品形式上创造出许许多多不同类型满足群众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产品。即:工具品、日用品、装饰品、礼品等。特别是新一代传统工匠们既继承了祖先的传统工艺,又融入了现代风情的元素,拓展出一片崭新天地。
泗水县地处山东,有着适合柳树生长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柳条资源为柳编工艺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当地手工艺人利用这些柳条,编织出各种生活用品,如箩筐、簸箕、篮子等,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2008年6月7日,柳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泗水县的柳编技艺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017年10月6日,刘玉荣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草(柳)编技艺人50多名,带着作品相聚泉城济南。由于她原来没参加过系统培训,自然也没有作品。老师看到后,露出不满的表情:“政府拿出资金办培训班,是培养柳编传承人的,你不会编织来干什么?”刘玉荣说:“我不会可以学呀,我有信心学会学好。”所以,在这一个月的学习过程中,她深知自己起点比别人低,技艺功底也相对薄弱,别的学员对于她来说,都是老师,甚至是大师。但她没有气馁,抓住机遇,虚心向老师、向学员们学习。每位老师在技艺和作品上,都有他独特的魅力,她都用心记下来,以便以后登门求教。特别是看到政府为柳编非遗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培训条件,深受启发,决心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的培养和期望。每天她废寝忘食,夜间,怕影响别人休息,她便躲在卫生间勤学苦练,别人聊天时,她默默无闻的练编制,生怕浪费一点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刻苦的练习,她的柳编技术进步快,有创意。培训结业的时候,她独立创作的作品《祝福》被山东工艺美院永久收藏,而获此殊荣的学员只有9人,她的突出表现和取得的优异成绩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叹。
通过一个多月的培训学习,她载誉而归。她决心把学到的柳编技艺传授给家乡人。县老年大学开设了“手工课”专业,聘任她为老师,达到“培训一人,带动一片” 的效果。刘玉荣从学员到老师身份的转变,她倍受鼓舞,同时,也感到了肩上的重任。她想:“学习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毕竟只学了一个月,自己功底还不够扎实,要想教好学生,必须掌握比较系统的柳编知识”。所以,为了巩固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她自费到章丘、潍坊、临沭、莱州、诸城等地拜访当地草(柳)编技艺大师,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实践。她在外地省吃俭用,有时竟简单的靠喝白开水,吃煎饼充饥,争分夺秒,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到了学习上。她孜孜以求,不知疲倦的学习态度感动了老师们,有的老师热情地把她安排到自己家里住,毫无保留的将技艺传授给她。
为了讲好每一堂课,她翻阅了许多相关柳编工艺品的书籍和资料,了解柳编的悠久历史,探索柳编的编制流程和编制过程,在家进行反复的模拟演练,使品种和花色得到了较大的扩展和丰富,她编织的作品有六大类,有草编、柳编、竹编、藤编、粽编和绳编。除了就地取材,她用自费购买来的材料,免费手把手的教学员,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员进一步亲近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感悟民间艺术的神韵。
她深知: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任重道远,要传承和发展柳编工艺,应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泗水柳编。仅在老年大学授课,学员毕竟有限。于是,她四处寻找培训场所,在泗水县体育馆北门租赁了一间房子,作为“儒柳手工工作室”。进门便看到,正面墙上,正中张贴着“儒柳”商标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右边是作者简介,所获荣誉;左边是柳编简介,作品展示。两边的货架上琳琅满目,摆放着大到一米多高造型新颖、制作精致的花瓶;小到活灵活现、惹人喜爱的各种各样动物,如蛐蛐、蚂蚱等,还有造型花样繁多的花篮、孔雀、公鸡、大小葫芦、台灯、苹果等优秀柳编作品。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每天晚上八点到十点是刘玉荣准时直播的时间,她把泡好的柳条放在身边,把手机支架等设备准备好,坐在小板凳上,在玉米皮编织的桌子上开始了直播教学。她两手一边示范编织,一边看着手机绘声绘色耐心的讲解着。来自辽宁、河南、河北、广州、青岛的订单接连不断。
为了节约资金,从室内设计装修、到货架摆件她都亲自奔忙操劳,一点一滴都倾注着她的心血。自从有了工作室,学徒、客户便络绎不绝,学徒中男女老少都有。有时,为了完成一个作品,她经常忙到深夜,浸在手工艺的世界里,把全身心放在做的东西上面,充分利用到手的材料,做出让人称心的东西。用美回报时光与岁月,用心雕刻每一件艺术品。
天资聪颖、吃苦耐劳的刘玉荣凭着踏踏实实,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勤于思考,喜欢钻研,不断创新。她的作品突出了“新”“特”“精”“巧”等,既有传统的体现,又有个性的张扬,工艺精湛,造型别致,气韵生动,富有思想内涵,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赞赏。2018年6月,她代表县文化局参加“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比赛”,她的作品《花开并蒂》、《盛世平安》以及现场创作的《心灯》荣获省级二等奖;《春暖花开》在“柳编旅游文化产业博览会暨第五届中国(临沭)柳编旅游产品创意大赛”中获三等奖;同时,她被授予“2018年中国(临沭)柳编技术标兵”荣誉称号;2018年5月被泗水县人民政府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泗水柳编制作技艺”;2018年12月,被宣传部授予“文化之星”;2019年10月被济宁市乡村振兴合伙人管理办公室聘任“济宁市乡村振兴合伙人”;2020年4月被选拔为首批济宁文化之星;2020年6月被泗水县文化和旅游局人命名为泗水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10月荣获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比赛(草柳藤编织项目)优秀奖;被泗水县文化和旅游局授予2020、2021年度泗水县非遗保护模范传承人。2021年,围绕弘扬红色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这一主题。她创意编制了《百年辉煌》、《军号》、《红军帽》、《军用水壶》。还有表达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仁义礼智信》,《运河文化船》。作品《百年辉煌》在2021年第二届国际老年大学艺术大赛比赛中荣获手工艺类二等奖,2022年6月,手工课程被济宁市老年大学评为“2022年度济宁市老年大学市级精品课程”;被中共济宁市委老干部局、中共济宁市委离退休干部工作委员会授牌“济宁市退休干部刘玉荣手编工作室”。被泗水县文化和旅游局授予“2023年泗水县十佳非遗工坊”
受意大利热那亚 (pane e signore )家居工艺品公司邀请,刘玉荣于2025年5月10日走出国门传授柳编技艺。这更加坚定了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她说:“这些年,我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只能代表过去。我要以精纯的匠艺之心去守护技艺与生活,不断推陈出新,用传统手法与现代理念相结合,创作出更多作品,传承好柳编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从刘玉荣身上,我感受到了专注、标准、精准、创新、完美、人本的工匠精神。如今,工业化、“互联网+”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艺人”的内涵和精神却不会变。能够在风雨中岿然不动的,或者风雨过后看到彩虹的,永远是那些坚持自我、坚守“工匠精神”的人。近年来,弘扬工匠精神已上升为服务国家战略实现的高度,从2016年以来的政府报告,都提出了要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说,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非遗技艺都是一代代匠人坚守工匠精神的杰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民族情感、个性特征和民族凝聚力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而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保护者,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贮存着、掌握着、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所以,有效的保护传承人才是保护非遗的关键
钱玉珍,女,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退休干部。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泗水县历史研究会、洙泗文化研究会会员,乡村儒学讲堂讲师。爱好写作。撰写的《我的母亲王在英》、《最可爱的人》,山东快书《孝敬》,歌曲《抱抱妈妈》等作品,曾被《济宁日报》《泗水大众》《老干部家园》《泗水文艺》《泗水政协》《学习强国》等报刊媒体采用。多次被评为全市“优秀理论教育工作者”,被选拔为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