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怀的阿里高原
---我的戍边守土回忆一一
文图/张念忠
世界宗教文化中心——冈仁波齐峰
1985年9月,我应邀在圣城拉萨观礼,荣幸见到班禅大师和阿沛阿旺晋美副委员长,两位首长亲切地对我说:“阿里是西藏西部的一块宝地,历史悠久,地位重要,你一定要守好她”。首长的嘱咐,我一直铭记在心。
2025年初夏,我穿过时光隧道,撩起阿里的神秘面纱,期待和网友一起解密阿里久远的历史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阿里:藏语叫“哦里”,意为西藏西部的领地。因地处偏远荒原,文化经济落后,其历史演变有众多,传说多,文献少,成为西藏西部一个极为神秘的王国。阿里北靠新疆昆仑山区,东接西藏那曲日喀则,南隔喜马拉雅山与印度、尼伯尔国相望,西同印占克什米尔拉达克毗邻。海拔平均在4500米以上,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不含仲巴县)。民改前人口3万余人,现有人口约有10万。境内雪峰耸立,喜马拉雅山、岗底斯山、昆仑山横贯南中北部,湖泊遍地,神山冈仁波齐海拔6667米誉为世界宗教中心,著名狮泉河、象泉河、孔雀河、马泉河四水滋育着西藏和南亚各国。阿里称为亚洲水塔,圣母文化,宗教中心,其名声已誉满世界。
中外地理学家研究成果显示:西藏在远古时期,为汹涌的汪洋大海,由于印度洋海底扩张,推动印度大陆板块向北漂移,与欧亚大陆扳块碰撞,发生了惊天动地挤压,大地抬升,排干海水,形成了现在的青藏高原。1986年我在国防大学学习,拿着在扎达土林检到的海洋生物的化石,请教了中科院地研所的专家们,他们很赞同上述说法。
60年代阿里藏民牧场
西藏社科院学者介绍:扳块挤压使西藏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地势东低西高,南北向中部倾斜,造成藏东山栾沟壑纵横,河水奔流,森林茂密,花果飘香;藏南白雪皑皑,气候温和,良田万倾,文明璀璨,是藏字诞生之地;藏北草原广袤,生灵遍野,羊肥马壮,油香自给,骑士英勇;唯有藏西阿里像丢失的孩子,雪峰湖泊众多,人烟稀少,出产匮乏,神山神湖圣洁优美,令人想往。
阿里在西藏,是中国最偏远,环境最恶劣,是穷乡僻壤之地,但旷野原始,宏伟壮观的地貌风光令人震撼,扎达土林为世界奇观,藏胞浑然古朴的民风民俗,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人们前去探秘。阿里具有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是中国走向印度洋的桥头堡,因此,首长说阿里是块宝地意义就在于此。
阿里历史悠久!其悠久的起因上限是何朝何代?其发展壮大和消亡又是何时何因?阿里悠久历史如何区评价?学者们至今都是众说纷纭。
我在阿里工作数十年,参加过阿里志史的调查研究,领略考查过阿里名山圣水和在遗址,修编过阿里兵要地志,有许多疑问难以做出明确的定论。我认为,阿里大体框架为吐蕃王朝兴盛后灭了象雄王朝,后期象雄王朝又产生了古格王朝,元明时代统一了西藏各部,完整了中华大厦的统一。专家说:中华民族从夏商王朝起前后有5千年历史,但夏王朝文字记述不多,西藏古象雄王朝(有资料说是香雄,羊同)的文字更是鲜见。汉史书中有香雄的片字,唐书明史提法是:古时蕃地之西部聚集着许多游牧民族,势大者有“羊同和香雄等部”;唐史又说吐蕃松干王朝吞并了香雄,宋朝又有“三围”之说,元朝骑兵征服中亚南亚统一蕃地名为西藏。明清时期延用元制,在藏地设《宣慰史》、《元帅府》和《阿里公》,掌管西藏地方兵马事务,民国时仅在藏蒙地派出“中央代表”行使管治权。现发掘穹隆遗址、古格遗址和噶尔河谷上下蒙古军营地,证明了阿里香雄、羊同、古格三王朝的存在。
阿里昆莎军民两用的高原机场
西藏社科院的权威学者介绍:西藏的藏文化起源于古时的“羊同”,羊同文化不但受到象雄文化的影响,而且还促进印度河文明和印度恒河文明的发展。有专家还说:西藏香雄即象雄也!这些论述都存在矛盾,前后不一,至今无有定论。
我曾两次去门士穹隆王城考察过,1985年阿里政协副主席扎来活佛告诉我说:穹隆王城是香雄古国的王城,曾有修复穹隆王城的提案。我现地观察到:穹隆城遗址面积较大,经高原风雪的自然洗刷,残缺损坏。破损程度比古格遗址严重,其城池规模和建筑风格也较古格王宫遗址大而旧,说明香雄国在阿里历史早于古格国,香雄王城是否同藏北那曲的象雄国同一王朝之秘,有待于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确认。
我在阿里曾多次走访拉萨噶厦政府委任官员,知名活佛和大小头人,他们对阿里历史上出现的“三贡占三环”和甘丹策旺收复阿里的故事极为崇拜。传说:公元九世纪,吐蕃王朝未代赞普郎玛达灭教,使王朝分裂,群雄割据,王孙基德尼玛贡西逃阿里,同芒宇头人联姻,壮大了土番王业,后生三子封三地。长子白玛贡封得芒宇圣山环绕之地(今普兰、噶尔),次子扎西贡封得玛宇湖泊环绕之地(今日土、拉达克),三子德祖贡封得岩石环绕之地(今札达县境)。从三地地形地貌分析:普兰门士四周被喜马拉雅山和岗底斯山雪峰环绕,冈仁波齐神山,玛旁雍措圣湖为世界宗教中心;日土、拉达克境内河流湖泊较多,班公湖名闻天下,印度河滋养亿万民众;札达县境内岩石割裂,土林成片,古格文化遗址璀璨存在。从三地的历史遗迹看,普兰东风桥王宫和贤柏林大寺,拉达克王宫(小布达拉宫)日土龙珠大寺,札达县古格王宫和托林大寺,都证明了宋朝时期阿里三贡占三环的三地鼎立之局是可信的。
阿里昆沙机场
西藏史记载道:公元十一世纪后,阿里三贡受外敌挑拨离间失和,明桢三年,(1630年)拉达克王僧格南杰依仗克什米尔人(藏民称森巴人)起兵灭了古格等部,拉萨政教集团无力西顾,使僧军占据阿里50余年。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派四品官甘丹策旺将军率蒙藏大军西进,在今普兰多油、噶尔扎西岗、日土德汝三地大败僧军,进而攻占列城,收复了阿里三地,双方签订了互不侵犯的协议,拉达克王年年向拉萨进贡,岁岁向西藏称臣。甘丹策旺成为民族英雄,率部民噶尔河谷雅莎建王府,自称阿里王,统管阿里军政事务,辖普兰、达巴、扎布兰、(今扎布埌地域)汝妥(今日土县域)5宗和曲木底、改则,雄巳,邦巴,仲巴等28个部落,侧管拉达克。
阿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水流畅(狮、象、马、孔河)四教广传(阿显苯教、耆那教、印度教,佛教),才有了民改前后的大好局面。藏民额头大,脸面宽,有蒙古人种基因。噶尓县昆莎乡朋友崩木加(我多年的响导朋友),豪不隐侮地自称他祖先是地道的蒙古人,证明噶尔河谷内的藏民大多是蒙古军的后裔。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民族命运,国土完整往往全系一人,甘丹策旺收复了拉达克,自称阿里王,但在典角河畔同僧军签订了互不侵犯的漠糊条约,胜利之师却边界划分不明确,造成了中印边界西中段多处纠结,双方边界谈判对我方不利的困难。
民国时期,内地军阀混战,西藏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中央辖治困难,数十年仅委一驻藏代表监控拉萨噶厦政府。西藏最黑暗最野蛮的封建农奴制度对阿里社会发展影响甚大,60年代,我到牧区革吉、改则、日土等地调查,沿途看到藏民衣装破烂,食不果腹,群众保留着吃生肉喝血水,逐水草而居,原始生活习惯;农区一些偏远地带群众夏住帐篷冬住窑洞,保留着烟熏火燎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西藏和平解放后的初级阶段,特别是军队未能控制的边远地域,仍保留着旧头人统治的原始生活。1971年8月,我抵札达县两个未改区调查,给边民送红宝书宣传红思想,代表政府废除旧体制建立新政权,委任民选乡村干部,组织武装边民发展生产,看守边界,看到过落后的生活场景。
六十年代的阿里藏民
不过,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随着旧西藏千年封建农奴制度被推翻,百万农奴翻身做了新时代的主人,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加快西藏现代化建设的指示,阿里全区面貌日新月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建设科技含量高。乡有高标准的现代小镇,村有设施齐全的固定家园,县乡通等级公路,学校、医院、商场、电力、电信覆盖全区,人口比民主改革前增长10倍,农牧民科学种田放牧,工业手工业国际市场商贸多元化,人均收入生活质量成倍提高。彻底改变了过去一切由国家财政保障的现状,旧时代的帐篷政府,刀耕火种逐水草而居的原始生产方式己成历史。现今,阿里物质文化丰富,社会秩序安定,边陲友好稳固。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才能使西藏快速发展,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藏族人民群众才能过上幸福美满地现代生活,的道理。也只有在人民解放军的保卫下,阿里高原才能稳定繁荣。衷心祝愿西藏阿里繁荣富强,扎西德勒!
(摘自张念忠所著《守土》一书)
作者筒介
张念中:男,汉族,陕西三原人。生于1942年8月,1960年10月入党,1961年8月参加工作,1964年1月入伍,1998年10月退休。曾任西藏阿里骑兵支队二营文书,支队司令部保密员,军务参谋。西藏阿里军分区侦察参谋,革吉县军管组长,分区作战科付科长,侦察科科长。南疆军区司令部侦察处长,乌鲁木齐军区工作站站长,西藏阿里军分区司令员,国防大学基本系学员,南疆军区付参谋长,乌鲁木齐警备区司令员,陕西省军区付参谋长。在西藏、新疆戍边32年,5次参加追剿西藏叛匪战斗,3次指挥平息藏独、疆独战斗。荣立三等功2次,被兰州军区评为"老高原“和"廉政先進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