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积淀的人生哲理
一读季志林《回味人生》
作者:李新会
季志林先生的《回味人生》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生全景,字里行间流淌着岁月沉淀的智慧。作为一位有着丰富阅历的作者,其文字既蕴含着对人生历程的深刻洞察,也凝结着历经世事沧桑后的豁达心境。
文章由主题为成长历练,舍即是得,自知之明,低调务实,敢于拼搏,诚实守信,包容沟通,知足常乐,珍惜生命等九部分构成,涵盖了人生全过程的“三观”规范和准则。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中最大最满的数,称为“极阳数”,也视为“天数”,暗含“圆满”之意。如果这九个方面都做到了,或者说及格了,那么你这一生就功德圆满,可以青史待书了。作者有无此意,没有问,总之是分了九部分。
文中对“成长历练”的描摹,恰似军旅生涯与地方工作的生动注脚。“从幼儿学步起,每一次跌倒都是成长的契机”,这与从战士到正团职干部,在部队二十余载的摸爬滚打形成共振——那些军事训练的伤痛、铁路维修施工的苦累、指挥任务的重压以及戈壁大漠的艰辛,何尝不是“站稳了就是硬汉”的具象化?而从部队到地方市级领导机关的岗位转换,正是适应各种人生道路的砺练。
作者对“舍得”哲学的阐释,更暗合了军人转业的抉择智慧。当他脱下军装转身投入地方建设,正是“舍”去熟悉的军营身份和部队主官岗位,“得”以在新领域践行使命。“人贵有自知之明”的论述,在其职业转型中显现出特别的分量。从指挥千军万马的团职干部到服务地方发展的行政官员,他必然经历了对自身能力边界的重新认知。文中“看过山川湖海后知道自己多么渺小”的感悟,恰似他放下“部队主官”身段,从零学习地方管理业务的谦卑姿态。而“低调务实”的处世准则,更像是为他担任机关领导岗位量身定制的注脚。
“诚实守信”的道德底线,在人际交往与民生工作中尤为珍贵。商鞅徙木立信的典故,仿佛预见了他经常深入生产一线,关心“三农”发展,在农业项目审批、惠农政策落实中坚守原则的身影;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警示,则为他在权力岗位上敲响警钟。这种对诚信的坚守,构筑起职业操守的精神基石。
“人生是减法”的顿悟,对经历过高强度职业奋斗的人而言,更显深刻。当从领导岗位上回望,二十余年军旅生涯的热血、地方工作的殚精竭虑,最终都会汇入“珍惜健康”的朴素认知中。文中“高才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兴”的直白表述,道破了他卸下重担后对生活的重新理解。
“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篇章,更像是为他的人生下半场写下的注语。与中东战乱地区的对比、对革命先烈的追思,会让他在面对退休生活时,更能体会“衣食无忧即是幸福”的真谛。这种从“无我”奋斗到“知足”生活的转变,恰如文中所言“让心灵与山水共存,让生活洒满阳光雨露”的意境。
据悉, 季志林先生的部队生涯是其一生中最经典和最闪耀的时候。那种上级的知遇提携,下级的一呼百应,使得其各方面得心应手,30多岁就已担任团参谋长,前不惧艰难困苦,后不忧拖腿事务,左右没有为难掣肘,上下没有干扰打搅。恨没有“多多益善”之兵,怨没有东灜倭寇之敌。实践实干是他的标签,流血流汗是他的名片。因家庭原因从团级主官转业地方后,一腔热血不改,军人作风不变,敬业奉献,作风扎实,铮铮铁骨,矢志不渝。即使在人生路上遇到“红灯”,也紧握方向盘,目光向前方,不寻找便道,不寻求转弯,表现了卫星发射部队始终向上的“火箭精神”。
这篇散文与作者的人生形成深刻共鸣,它超越了个体经验,成为一代人的精神缩影。从军营到地方,从奉献青春到安享晚年,文中“拼搏—奉献—觉悟”的轨迹,正是无数转业干部的人生图谱。
作者简介:李新会,男,原籍陕西兴平,现居咸阳市。1974年入伍,在酒泉卫星基地服役,1987年转业至咸阳市秦都区机关工作,现已退休。热爱书法,文学,喜欢欣赏古文、诗词、散文及小说。近年,不时在朋友圈发点评论或小散文。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