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于济源的原始盘古文化
王凤山、卢化南、张子义
北京卢氏宗亲联谊组织
编者按语,”2019年9月19日,全国汇聚120位历史专家、学者于郑州,论证了“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时代的神话传说有其真实性、可靠性。
并确定黄帝时期是战争年代,颛顼、帝喾时代是祭祀年代,唐尧、虞舜时代是善政禅让年代······”然而,“五帝”时代不仅仅只是“神话传说”佐证,还有不少史书记载、大量遗存地名和传统文化节日的天文历法、刑法制度、管理机构的国家运转机制。但是缺乏系统完整的“五帝”地域山水、人文资源文化。
这里介绍民间“夏史文化研究会”历经40多年研究成果,论证“五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实体存在。不是虚幻莫须有的,这些草根人物有新见解做出实据论证请参考。植根于“怀川大地”的盘古文化,衍生出夏商:周历史文明传承的脉动链条。
这是离经叛道、颠覆性的夏史学术研究新型理论观点:中国夏商周及先期远古文化的源头祖根地在“太行山、济水流域”的沁、济、沁、温、孟、修、原(武)、阳(武)“怀府八县”的“怀川大地!”绝不在“黄河中下游”的“郑、汴、洛”的一带!这是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史学研究团队历经四十多年的研究成果,现召告天下,以正视听,回敬外国人否定中国没有夏朝的悖论!彰显中国文明古国的深厚文化底蕴!团队的学术带头人是已故冯维盛,成员有王凤山、张子义、卢化南、张国栋等!
伟人XXX概括中国的历史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神话传说中说:“盘古孕育一万八千年,诞生于‘怀’······”。“怀”就是“怀川大地”!至今沿太行山的沁阳、济源的山脚下留存有“盘古沟”“盘古寨”、“盘古(谷)寺”等遗存地名。“三皇五帝”:“三皇”概念模糊,不能定论,有说指“伏羲”、“黄帝”、“炎帝”!另说是“天皇”、“地皇”、“人皇”!没有文字史书记载,更没有考古取证,难以确定!但有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也能令人值得参考的,比如济源市邵原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遗址:五彩石沟,长达十几里水流潺潺,十分壮观,此地被国家命名为“女娲神话之乡”!济源市还有女娲抟泥造人的遗迹等!“五帝”已经进入夏朝,有了文字史书记载,明确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竹书纪年》记载有:“黄帝生于姬水,以为姓······”济源市玉阳(皇)山有姬沟村,一条姬水古河道遗存,黄帝姓姬,生于三月三,每年流传有玉阳(皇)山一带三月三乡民拜祖黄帝庙会纪念日。这里有“城岸村”、“里城坡”村名遗存!团队成员张子义经多方考察论断:“凡地名遗存带‘城’字、‘堡’字的,历史上都建过城池!”黄帝很可能在故里建过都城,留下有“城岸村”、“里城坡”的遗存!夏朝以后的朝代,不可能在这里建都城!济源市发掘出“蚩尤观重修碑”,蚩尤的后代云南黎族、曾任全国政协委员黑百里于2001年来济源考察过,可见蚩尤的出生地是在济源!黄帝与蚩尤初战失利,去到离家乡姬沟村十多里王屋山上天坛山祭天,得到神灵指点,发明了弓箭、指南车,在蚩尤能行五里雾(其实是远古气候特征,非人为造成)中,打败了蚩尤!关于他们之间发生怎样的战争这是后话······
人类在洪荒时代,过着原始公社的共产主义低水平的平均主义生活,进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时代,开始了部落社会,出现了以“姓氏”或“地域生活人群”的部落族群,直至国家雏形的部落国,从而在中华大地出现多元化文明,这就是统称的中华文明,内容包括“仰韶文化”、“裴里岗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陶寺文化”、“石峁文化”等。
由于部落社会产生了食物、地盘的争夺或自然灾害的恶劣环境,造成许多部落国都消失了,只有形成中华文明的主流文化、即龙山文化时期,在太行山、济水流域的“怀川大地”崛起的一枝独秀是华夏文明,她的源头就在济源市,除上述远古文化的“盘古”、“女娲”神话传说外,黄帝、蚩尤的出生地在济源,炎帝出生在山西晋南一带,据钱文忠教授讲:“当时在豫北、晋东南一带区域有三千个国家······”在这些(初期部落国)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出现了有了黄帝、炎帝、蚩尤三大先进部落国,人们常说:“一山不容二虎,在太、济流域的‘怀川大地’岂能容三虎呢?”于是,黄、炎、蚩三虎就打起来,谁都想独霸“怀川大地”!在斗争过程中,黄帝曾败于蚩尤,上王屋山的天坛山祭天,取信于上天保佑,又与炎帝联合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蚩尤,在今修武县古城遗址“浊鹿城”进行一次大决战,彻底打败蚩尤,使蚩尤部落人群来了个大逃亡:一支逃往北去一千多里的今河北省涿鹿县保留下来,后被汉化为炎黄子孙;另一支往南逃往到云南成为存在至今的黎族、苗族,原全国政协委员、黎族黑伯里就是蚩尤后代,才不远千里到济源寻根问祖!所以,严格说:应该讲是三祖文化比讲炎黄子孙更全面些!据电视报道:贵州省芭比族自称是蚩尤的后代,可见“蚩尤部落失败逃亡的可信度!”
谁建立夏朝,都城在哪里?这在史学界一直认为是“启”建“夏”,到灭亡470年,而我们“华夏源头文化研究会”的学术带头人冯维盛认为:是黄帝建夏,《说文解字》上记载有:“夏年多殷!”从黄帝建夏到灭亡共1030年,多于殷商建立至灭亡的600多年,而“启”建夏到夏桀灭亡只有470年历史,显然少于殷商600多年。这是把黄帝建夏至尧、舜、禹的禅让制与“启”以后的世袭制视为不是存在于同一个夏朝社会制度里了!难道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吗?因此,中国夏朝历史应从公元前2630年至公元前1600年,而不是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关于夏朝所处确切方位、版图面积、地理忧越条件都有文字史书记载:《中国历代名君》一书中说的更直观:“当时中国的中心地区,即今天豫北晋南一带,是夏王朝直接控制的区域。这里依山傍水,形势险要,河洛之间地势平坦,物产丰饶,依据这些有利条件,夏人较早地完成了由部落向国家的转化的过程,依靠武力控制着周围的被征服的部落。这些部落向夏王朝称臣、纳贡。汤所在的部落也是如此。”这里说的“依山傍水”是依“太行山”傍“济水”不是依“嵩山”傍“黄河”。
“河洛”不指“洛阳地区”的“伊河”与“洛河”,而指“怀川大地”,温县“武德镇”古称“洛”,这里是“沁河”、“济水”的交汇处就称“洛”!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注::“夏桀”指“夏末君王”;“河、济”指“沁河、济水”在今温县武德镇的交汇处!“右泰、华”指“太行山与华山!”太行山古称“泰山”;“伊阙”指“洛阳”;“羊肠”指“沁阳”北部“羊肠坂道”。有人说:“夏朝的版图就那么小?”钱文忠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讲:“当时夏朝周围有三千个国家!”请问:“夏朝能有多大?!”著明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他的《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夏)少康子帝杼北渡黄河都原(今济源县)。”
河南考古所专家许顺湛说:“黄帝取丹决于王屋山,黄帝时代是中国文明源头。”中华文明探源项目负责人王巍说:“中国历法中产生出来的许多节日,都带有养生文化和动植物生长內涵。中国人的许多传统习俗,都是根据中国历法而来的。夏历法《夏小中》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和农事等內容。(注:夏历法就是根据以济源为中心的怀川大地的气候特征制定的,这里四季分明、二十四节气准确,黄帝祭天的天坛山上设有“日精峰”“月华峰”观测气候气象台!)中国社科院教授王大有说:“公元前7713年,伏羲、女娲氏居华山牛鸠原枣香河,后东行至王屋山济源始居,王屋山女娲补天,根始济源:盘古氏则居王屋山下盘谷川、盘古寺;王屋山是人类创世测天之根,是中华民族上古时期活动中心。”
郑州大学考古系教授李民说:“济源历史文化厚重,极有可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说:”夏朝在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所占地域面积不大。”学者公认、并由国家认定“女娲神话之乡”在济源邵原!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以沁河为界,以西是夏文化,以东是商文化。”公元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济源县的济渎庙以西两公里处是夏都“原城遗址”,2006年,济源市才在今济源火车站立起碑记:原城遗址!围绕“夏都原城”的周围有着厚重的夏文化底蕴:远古时代直到夏朝这一带留下的祭祀的村名有:“大社”、“中社”、“北社”、“南社”等。冯维盛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20年研究得出结论:“夏与夏前的五个都城中,除平阳王门城在沁阳市紫陵镇外,其余的禹阳城、夏斟寻城、夏斟灌城、少康中兴城等四个夏都都在济源市境內。同时,冯维盛还分别在济源和沁阳查到了夏代少康陵和东陵,在这里先后埋葬了六位夏帝王,在济源境內还发现了夏代的华夏盘谷、天坛三皇、夏允渎三个祭祀地。”“禹阳城”、“夏斟寻城”、“夏斟灌城”指的济源市的“原昌”村,是尧、舜、禹的都城!“原城”是少康子杼建的都城直到夏桀灭亡。
黄帝建夏的都城很可能在他的出生地的姬沟村的“城岸村”、“里城坡”附近!夏初的都城是“堡垒式”的战斗围城。以后建立了政治制度、国家体制,需要固定办公,才有用土垒成叫作“城”的地方,就出现了“建夏立都”的“城池”!总之:“夏都城”全在济源市境内,不会在其他地方,在“黄河中下游”找“夏都城”都是徒劳的!不信,你找一百年也找不到一个“夏都城”!有人质疑我们的研究说:“你们有考古证明吗?”
答:“我们有足够的文字史书记载、民间传说和历史遗址证明,我们不是直接考古工作者,但也有考古发现的古城遗址证明我们研究的正确!‘南水北调’工程发掘出的‘温县’徐堡、武德镇处的古城遗址,就是‘龙山|文化’晚期‘夏朝’的部落国,有一器具上的两个文字史学界不识难认!无独有偶,在博爱县西金城也因‘南水北调发现出古城遗址中有‘粟、黍、稻、小麦、大豆’的五谷来,由此证明:水稻不是出长江流域的专利,早在四千多年前,太、济流域的‘怀川大地就盛产大米,至今的原阳大米还行销全国!研究历史,必须具有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搞一厢情愿的主观臆想,上世纪90年代,郑州发掘一座古城遗址,某些史学家殚心竭虑想定为‘夏都城’,问及冯维盛,他肯定回答:‘定不成,那是个商城!’最终史学家定为‘第八商城’,从此,郑州定为‘商城’,不再抄作提高品位为‘夏都城’!”他还说:“登封的王城岗古城遗址,有个史学爱好者日夜幻想能定成‘夏都城’,经史学家反复论证,仍为‘商城’,那位史学爱好者一气之下,走上不归之路·····”
可是时至今日,仍有人痴迷于要把“王城岗|”定为“夏都城”!岂不笑话嘛!试问:新郑黄帝故里、陕西桥山黄帝陵有考古佐证吗?一位曾主政河南的领导说过:“黄帝陵连衣冠塚都不是!”这就是说,黄帝陵里根本没有黄帝的灵骨!我问过馮维盛:“黄帝出生地真的在新郑吗?”馮说:“新郑!还有旧郑嘛!旧郑在济源玉阳山,是真正黄帝出生地姬沟村!”至今没有谁考古发掘新郑、桥山的地下的灵骨和住宅文物证明!更没有史书记载如《竹书纪年》上说:“黄帝生于姬水,以为姓。”并有姬沟村为证!济源市的玉阳(皇)山的“姬水古河道”、“姬沟村”有史证和遗迹为证!不能以“人微言轻”与“人贵言重”作为标准划是非!是因为汉武帝的错判误导所致,因为他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观臆想黄帝就应该生在和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黄帝时期是原始公社制社会,他能奢侈垒那么大塚吗?馮氏研读史书考证:从黄帝到尧舜禹等的灵墓在沁阳的“|紫陵一带”。去武陟去看看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商汤|墓”也不敢修得豪华!谁来拨乱反正汉武帝的谬论呢?只有持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共产党人敢于否定汉武帝的主观主义的悖论!直言不讳地说:只能是XXXXX记把汉武帝的错定误判纠正过来!这只能将对将、帅对帅解决的事!济源北部有“大社”、“北社”、“南社”、“中社”遗存村名,足以说明颛顼、帝喾年代的祭祀活动盛行·····
关于夏朝,黄河中下游沾边有影,那就是后羿篡朝夺位,太康失国流亡逃至黄河中下游的今夏邑、太康等地落脚建立“临时政府”,到少康复国后又回到“北渡黄河都原(今济源县)!”(见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为什么又回到太行山、济水流域呢?显而易见,黄河流域的生存条件远不如济水流域好!除此以外,夏朝的任何都城都在太、济流域!这是铁定的事实,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下边说说商朝:最早的商都在今修武县大陆村,古称“攒茅”,是向“夏朝”称臣纳贡的部落附属国,也是一支炎黄族群!商部落族祖根地在“攒茅”!其部落首领最早有史可查是契(念谢),传说契是舜的大臣!后经王亥与上甲微,实行牛耕发展农业,部落管理体制进入仿夏的国家模式,开始征服周边的部落,引起夏王朝的注意,便联合东部九夷部落攻打商部落······到了商汤主政,便东迁到亳(今商丘一带)谋求发展,远离夏朝,免受打击!《中国历代名君》想写道:“在汤即位以后,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经过上甲微以来几代人的努力,商部落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从而具有了与夏王朝抗衡的实力。”“据《史记·殷本纪》”的记载,从契到汤曾有八次迁都·····汤即位后,在亳(今河南商丘县北)建立都城,标志着商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亳都的建立,据《史记·殷本纪》的记载,从契到汤有八次迁都。
汤即位后,在亳(今河南商丘县北)建立都城·····商汤治理商部落强大,足以抗衡夏朝国家,终于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进行决战,打败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商汤没有在太行山、济水流域的“怀川大地”建都城,而首选在黄河流域,从商都亳迁都西亳建都,即今天发掘出来的那座东西一千二百米,南北一千七百米的河南偃师古城遗址,因偃师在商都亳(今商丘县北)的西部,所以称西亳!
由于黄河流域水涝旱蝗灾害和王位争夺不断,朝廷内乱纷纷,人民生活极不稳定,商王采取不断迁都办法稳定社会,。到商王仲丁的时候,,把西亳迁到隞(今河南荥阳东北),河亶甲即王位以后,又把国都迁到相(河南内黄东南),祖乙迁邢(今河南温县东)南庚又由邢迁于奄(今山东曲阜)·····直到盘庚以恢复“成汤之政”为号召,重返河洛平原,即太行山济水流域的怀川大地(包括今商丘一带),正式迁都于“殷”,(即今安阳市一带),直到殷纣王灭亡。至今没有任何史书记载二里头是商都,更不要说是夏都城的,它连焦作的府城古城遗址的历史价值都不如!“二里头古城遗址”了不起是商都西亳的陪都,再不就是西亳的官员的住宅家属院,不然咋叫“二里头”呢?!
最后说说周朝。黄帝姓姬,周文王也姓姬,从血统而言就是炎黄始祖的一脉相承,周文王被商王封在“雍国”,就是现在的焦作市的“府城”,周文王是周王朝的开国始祖,我们研究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冯维盛1992年说:“‘府城’是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重要军事重镇!”,严格地说:“周王朝的起家发展壮大是在陕西的泾水、渭河流域,那是曾任夏朝的农官周先人不窋不被重用,逃至西北泾水渭河流域起家定为‘周原’!”从原始公社进入奴隶社会,农业发达,人气旺盛,威胁着日趋腐败的商王朝,商纣王囚禁周文王于羑里城(进河南汤阴县境内),取消其“雍国封地”。然而,周文王不消极,坐牢而生周易!后经周选送美女等手段软化殷纣王欢心,释放周文王回到"“周原”后,施仁政亲民爱民得人心,招贤纳士,选优用能,知人善任,“周原”社会,清风气正,廉洁奉公,灭商的时机即将来临,这时,灭商的前沿阵地、大本营、军事重镇也已加强部署,在今修武县境内的毛寨建立了兵工厂,周武王的小儿子在今修武县小王庄村进行练兵开出演兵场!周文王假借献忠心,给商纣王举荐了胶鬲,成为卧底谋士。到了“万事倶备,只欠东风”的时候,周文王传位给周武王,在孟津聚会八百诸侯,盟誓讨伐昏庸暴君商纣王。
周武王率君北上途经今焦作的待王(民众箪食等待武王到来,留下“待王”地名至今的著名是“待王镇”),接着屯兵此地修兵练武,安营扎寨,如今的县名“修武”与地名“狮子营”、“大召营”等就是那时留下的。周灭商的决战地在今新乡东北的“河师大”附近的“牧野村”一带,史称“牧野大战”。此大战能够以少胜多、速胜的奥妙之处在于“卧地胶鬲”:他在武王发动决战前,他怂恿商纣王派大量兵马去东征山东的九夷族,而他带领70万大军迎战周武王,来了个临阵倒戈起义杀了个回马枪,周武王兵不血刃取得决战大捷!周武王率大军直入商都朝歌,未下战马第一时间宣布恢复周文王封地“雍国”(今焦作府城)。府城古城遗址定为1999年国家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焦作市修武县至今流传有唱着儿歌的儿童游戏,表达周武王以少胜多的故事!由以上种种史迹和史书记载,充分证明:太行山、济水流域的怀川大地涵盖着夏商周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军事、地缘文化!重复简言之:黄帝立夏建都在济源有“原昌”、“原城”,并创夏文字、夏历等,这就是地缘政治!炎帝在今沁阳市的神农山上尝百草辨五谷定四大怀药,演义出农耕文明,造就出炎帝神农氏与神农山!原属沁阳市的博爱县西金城发掘的古城遗址(南水北调工程中发现的古城遗址,专家认定是龙山文化晚期夏初的部落国城)留存有:粟、黍、稻、大豆、小麦五谷炭化物!佐证了怀川大地的农耕文明,这就是地缘经济,至于地缘军事那就更丰富生动了:黄帝、蚩尤决战地在修武县的浊鹿城,不在河北省涿鹿县;商灭夏的决战地在鸣条(今河南省封丘动东);周灭商在牧野(今河南商省新乡东北牧野村),三大决战地都在怀川大地沿太行山济水流域,这样的地缘军事在黄河中下游是没有的!
地缘文化如夏历、夏文字、夏立气象台遗址:王屋山上的“日精峰”、“月华峰”。夏历就是根据怀川大地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分明的特征制定的!夏文字见于温县徐堡掘的龙山文化的古城遗址中,有一器皿上有两个文字今人不识,佐证早于甲骨文等等,只有到周建都陕西泾、渭流域的长安,或说黄河上游地带,“洛阳文化”最早起于“东周建都”。
毋庸置疑、毫不隐讳地说:“史学界全面地、整体性对太行山、济水流域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严重缺失研究,尤其对济水文化的历史功绩知之甚少,他们只知黄河、长江、淮河,不知济水是四渎之首!‘位尊四渎泽天下/福永千秋济众生’写在‘济渎庙’门前!”当然也有不僵化、开明的专家、教授怀疑“黄河中下游”夏都城源头学说!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说:“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应有更大的空间!”“焦作市发掘的古城遗址的府城是夏、商文化的重要阵地!”我们断言:研究一百年华夏源头只能在太济流域!不会在黄河中下游一带!
201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