涔阳古道与澧州
于 试
予曾在《屈原九澧行吟考辩》中说过,屈原二次南下并不是坐船,而是借助车马,走的一条旱路,从郢都出发,横跨大江南北,直插于
湘西,经过澧州澧阳分野的涔阳古道。为此,妄谈一下澧州与涔阳古道 。
一
澧州之名,缘于洞庭湖西北有一条远古的河流,谓之澧水。而“澧”字的最早见于史书的为《 书·禹贡》。“书”指《尚书》。“尚”者,上也。大约是先秦时人,认为是最古老最权威的书。《禹贡(员)》是《尚书》中的一篇。《尚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澧踞衡山西北五百里,古荆州之域。”最早出现“澧”。有对澧水的题解是:“出今湖南澧州永定县西历山,至安乡县会赤沙河入洞庭湖。”自古以来,地理无错。而“澧州”一词在《尚书》中出现,则为澧州这个实体在上古便有之的铁证。翻遍历史文献,澧在湖南,澧州在湖南;即于澧水边上有澧州。
从“澧”字构成来看, 左表形,右表声,属于形声字,从水豊聲;豊是由“曲”和“豆”组成。曲是弯曲之盛物品的细篾牒,豆是盛酒的高脚杯。《说文》认为,造字本义:盛食物的高脚器皿。金文 省去中间的一横。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史记索引楚词“濯余佩兮醴浦”。醴通“澧”。应可说明澧水一带,制篾、烧陶、煮酒、磨玉等手工业发达,先人以鱼肉酒果待客,崇尚礼义。城头山发掘考古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
我推想,甲骨文至以前,只造一个“里”字。 ,有田有土营生处谓之里;因为里处派生礼义,便造出豊。注意,上面“曲”是田的拓展,下面“豆”是土的变形,土生豆。
澧州之州,《説文解字》曰:“水中可居曰州,周遶其旁,从重川。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或曰九州。”《詩》曰:“在河之州。”一曰州,疇也。各疇其土而生之。就是说,水绕之高埠为州。 ,古体文象形,州上有人跑马。 ,川上加点,象形加指事也。可见作字之初,乃依势象形,并非特指行政区划。“九州 ”之说,也是地域概念。
文字的发展过程,是由少到多,由简而繁,由画到字,由结绳划数到刻字写字。这与人类的认知程度与写作载体有极大关系。“州”是本字,笔画少,外延大。它包涵水中之州,岸上之州,及后来的行政之州。随着认知的加深和汉字书写的载体简、帛、纸的相继出现,字数增多,偏旁归类,字延收缩。州加三点水为“洲”;而本字州,则专司行政区划;历史发展到清末,则又名存实亡。
澧州地居今湖南北部澧水流域,历史悠久。其州(县)治所在澧水下游北岸,澹水入澧水口之西澧阳镇。本部包括,即今澧县、临澧、津市。其地远古唐、虞、夏、商、西周时期,为虫禺贡九州岛荆州区域;东周、春秋战国时属楚国,秦属黔中郡,两晋属天门郡;西魏恭帝二年(555),即南朝梁敬帝绍泰元年,废天门郡,始建澧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改澧州为
松州,不久复名澧州,新置澧阳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澧州为澧阳郡,下辖澧阳、石门、孱陵、安乡、崇义、慈利六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澧阳郡为澧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复改澧阳郡。唐肃宗干元元年(758)复名澧州。 清雍正设直隶州,十三年领县五:安乡、石门、慈利、安福、永定(见《直隶澧州志》)。到中华民国成立,澧州降格改为澧县至今。
二
古代的城市兴起,必须要解决饮水及运输、渔业问题,于是,在水边选择高地开始建筑,聚居运营;还有一点,大多数街市在水之北岸。澧州亦如此。北为阳,南为阴。所以就有“涔阳古道”“澧阳大道”之说。6000年前的城头山城竟也在澧水之北,澧水的支流,澹水和涔水,近在咫尺。是不是因北比南高,或有他意,还待高人点拨。
涔水是澧水的支流,上则汇聚王家厂水库,下到渡口入澧水。据《常德市志》记载,这是一条古老的河,源分南北两支。北源出澧县太清山,经甘溪、火连坡、闸口。南源出石门县燕子山,经澧县杨家坊、码头铺、方石坪。二者同汇入王家厂水库。再流经大堰砀、孟溪、永丰,在小渡口进入澧水。因地理变化,与《直隶澧州志》所载有点出入。
横跨涔水的是涔河桥。涔河桥便是连接涔阳古道的枢纽。涔阳古道(后称澧阳大道)上接江陵、公安、松滋,到澧州分支。澧州往南过安福至武陵郡,澧州往西,去新安,去大庸,可入川。沿途小处设驿,大处有镇。南有顺林驿、梦溪镇、涔河桥、澧阳桥、多安桥、兰江驿、清化驿、王化驿等等。武陵郡即今常德市,可涉洞庭,可溯沅水,直到大西南。澧县《舆地志》云:“澧治湘西,旧有驿道。南由黄沙湾而清化驿,而鏊山,抵常德境;北由牛站岗、顺林驿至湖北公安。”
涔阳古道为什么设驿?驿者,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也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有
驿站、驿馆
,掌管驿站的驿丞
(官员)。由此看来,涔阳古道是楚国中央直通南楚的一条至关重要的信息官道,进易前,退有后。往返来往的驿差、迁官,车马腾腾,还有读书人、商人的凑趣,已成为一幅回忆中的模糊风景。
同时,涔阳古道所贯穿的是一大片澧水北岸的平原,上承松滋,下至新安,谓之澧阳平原,又谓涔阳平原或曰松澧平原。这块长条形的富饶的土地,北临山,南濒水,东有洞庭湖为屏障,物产丰富,人才辈出,自古就是巩固的后方、王室的宝地。从城头山到楚王城、到九里墓群;从炎帝到屈原到宋玉以至李群玉,无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屈原颂云,“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柳宗元赞曰“南州之美,莫过于澧。”清之常德知府应先烈云:“读屈子之离骚,究易东之象义,泱泱乎鱼米绕足之乡,冠盖往来之地。”
南州即为澧州。澧州的繁荣与涔阳古道不无关系。郢都隔江相望涔阳古道。涔阳古道连接南郡与澧郡。涔阳古道的主干在澧州境内。又延伸直至永定县的“涔澧合浣”。 古时,涔水的名气很大。因为人流量大,加上生态兴旺,又是王室后方,在新石器时期,比常德还兴旺。《禹贡》曰:“荆扬厥田惟下,厥贡甲于他州,而荆又甲于扬。”《食货志》曰:“澧境逼处湖滨,而崇山大谷复与庸、蜀、滇、黔远相连亘。际国家承平既久,生齿日繁,凡水之所滋,陆之所产,人力之所经营,皆数十倍于前。”出产丰足,人口密度大,是人文发达的标志。可见,那时候,沅、资、湘都不及澧水流域空前繁荣。
三
对比而言,屈原从郢都南来,车马直驱涔阳古道比走水路,过汉水,过长江,过洞庭,要近三倍。无论从时速、安全及南行目的上考虑,都是最佳选择。
所谓荆楚之南,南楚、南州,其中心在澧境。澧境是楚之先王经营的后方大本营。古本《正义》说,“濮在楚西南。”楚国开发濮地的西南所指,就在澧沅流域。从炎帝算起,祝融、蚩尤、驩兜、鬻熊、熊通,到鬼谷子,到楚顷襄王,都有盘桓的痕迹。秦拔郢后,布施南北夹击。屈原叩求祖人之灵,配合顷襄王收复江南十五邑,加强后方建设。今大庸、慈利、石门、安福、澧县、津市、安乡、汉寿之遗城址尚存。
顷襄王到过这里没有?从《澧纪》:“词臣赐田,大王酌茹。星分轸絡,俗从南楚。”以此推测,顷襄王、宋玉是来过这个地方了的。“词臣赐田,大王酌茹”为对举并叙,陈述词臣宋玉在这里(澧水支流道水)得到赏赐的田地,顷襄王在这里(澧水支流茹水)口渴,一掬清凉而饮。郦道元《水经注》亦印证此说:“澧水又东,茹水注之。水出龙茹山,水色清澈,漏石分沙。庄辛说楚襄王所谓饮茹溪之者也。”这大片地方,按照星图占卜验证,属于轸宿星的对应地区;按习俗,即称南楚。
那么,屈原到南楚,极有可能到过澧州。 从哪里证明屈原到这里来过呢?南宋进士刘子澄,担任过澧阳尉。通过勘查先贤遗迹和正史、方志,筛选确定澧州有八个人值得供奉:楚国丞相申鸣、楚国左徒屈原、东晋梦溪吏部尚书车胤、东晋宜都内史周级和其侄子周该、晚唐著名诗人李群玉、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南宋著名诗人苏庠。他在《澧州群贤堂记》里说供奉屈原是因其“尝游澧作《九歌》”。
明朝的袁中道在《澧游记》里谈到“望涔阳兮极浦”,肯定就是他的家乡梦溪,涔水与澧水汇流,谓之涔澧,梦溪在涔澧之口。
屈原作品中也多次提到澧水:。
出自《湘夫人》骚辞“沅有芷兮澧有兰”。-------沅澧之间多生芷草和兰花呵。
又有《湘君》“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 ------我站在澧县的涔水的北岸远远的盼望你,我要和你横渡长江去。
在屈原著作里,还有不少骑马坐车而来的例句: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离骚》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阗风而绁马。”----《离骚》
“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九歌•东君》
“仆夫怀心悲兮,边马顾而不行。”-----《远游》
“顺凯风以从游兮,至南巢而一息。”----《远游》
“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
屈原从郢都出发,驱车马直奔涔阳古道,到达澧州后,沿澧道而上,拜望城头山炎帝老祖,“嘉南州之炎德兮”。然后到新安楚墓群考古,到兰田寺赏兰,到橘之乡石门演释《橘颂》,到大庸(张家界)看望祝融、鬼谷子(熊胜)。
回过头来,再回澧州,复拜炎帝;然后沿涔阳古道向西,通过清化驿、王化驿到武陵(常德);再乘船下沅水,到汉寿,入洞庭;又东溯沅水而上,问其溆浦,穷其会同。何也?仰善卷之德,寻炎帝之易。亦为反秦复楚,奔走呼号。襄王夺回江南十五邑遗城多在澧沅水范围。澧沅思路一体,二者殊途同归。
由此观之,涔阳古道并澧州,乃战略要地,屈原、宋玉皆留下足迹。
四
涔阳古道与澧州还是历代皇族文化的栖居地。
屈原,楚王后裔无疑。他从涔阳古道来澧州后,留下了哪些足迹?
(1)
涔阳极浦。涔阳河与澧水之汇合口。为了娱悦水神,表达忠守爱情之心,在这里逡巡,望穿秋水,丢下珍贵的玉佩。“望涔阳兮极浦”,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
(2)
兰江绣水。环城澧水人谓之兰江。兰江江边有兰草,江底澄清显兰。《九歌》中“沅有芷兮澧有兰”,《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云“香草美人”,皆出乎此。
(3)
北渚。据《澧纪》记载,在州西十里的澧水北岸边小洲,与对岸彭山相望,因此名北渚;之上建有古老的天阁,谓之渚天阁。“帝子降兮北渚”,即在此约见。遗存尚在。
澧水名人数点:
申鸣,周时楚人,与白公同世。祖居河南南阳。楚国灭申而迁居,从涔阳古道来澧州种兰植圃,以文武兼备、执礼守孝扬名。后来,楚大夫申包胥见楚平王子芈胜反叛,荐召申鸣救驾。申鸣引兵外围,反抄包围,芈胜大败而逃。今澧阳平原申家溶古城堤,即为楚惠王给申鸣的封地。
芈胜,楚平王之孙、建王之子,楚王胜,亦曰孙武、熊胜、白公、鬼谷子。芈胜得伍子胥提携,历经磨难,往返于涔阳古道白公城与吴楚之间。他积蓄力量,要夺取权柄。临近成功,却被申鸣击败。他只得突围,纵马涔阳古道,抓得申鸣父,逃回白公城。后城破身亡,不知所终。天门山有鬼谷子洞。
宋玉,号鹿溪子,一生崇拜屈原,为屈原后学,善写辞,后标新作赋,官至楚大夫。因不适官场,不久离去。存赋传云十六篇。驰名者,九辩并登徒子好色赋,而献大、小言赋,幸得顷襄王赐田,又奉作巫山神女赋,风赋,微咏赋等,久传不衰。七十岁殁于赐田宋玉城。
思王,即彭王李元则,唐高祖李渊的第十二子,出生于武德三年(620)。17岁时,封彭王,授遂州都督;到贞观十七年24岁时,徙涔阳古道,谪任澧州剌史;33岁,是英年早逝。他素追屈原精神,上下求索,励精图治。《旧唐书》称其“更折节励行,颇著声誉。老版〈直隶澧州志》颂扬“有德政”。澧州士民深感怀念,便把澧水岸之兴建王祠的虎山,更名彭山;又因其谥号为“思”,故谓彭思王祠。
华阳王,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一子朱椿的庶妻所生的第二子朱悦燿。开始,蜀献王朱椿于永乐二年四月初四,封悦燿藩华阳县,是为“华阳王”。时在洪熙元年(1425年)因夺嫡谪迁澧州。来澧后,扩建宫闱,以赏月品兰为消遣。其后,有朱玉就是温懿王宣墡,曾著《管公堤碑记》,文中尚屈子遗风,关心民生疾苦,赞扬清官好官。
李闯王,即大顺皇帝李自成。兵败湖北九宫山被杀。是是非非,扑朔迷离。清朝安定以来,迷迹浮出水面,沿涔阳古道、澧水流域,都有传闻。过涔阳古道有高夫人寨,传潜逃的一支人马,由李自成妻子高夫人和李过带领,于此扎寨,后走新安的撂旗垭、化旗宕、歇驾山、佘市桥而往湘西北潜散。今永定区双溪桥乡徐术坡村寒水溪,慈利高峰、沅陵七甲坪及大庸悬鼓坪,皆有遗迹。李自成遁入空门夹山为僧,七十圆寂,留有〈梅花百韵〉,内中亦有咏兰之词,寓示高洁。
结论——
澧州非等闲之地,王室亲睐,楚人后方,南州沃土。其人类渊源,越过6000多年前的炎帝时代,直达50万年前的虎爪山人。无论灰飞烟灭,斗转星移,此吉祥风水仍然在繁衍兴旺发达。
参考文献:
1.《尚书》
2.《说文解字》
3.《直隶澧州志》
4.《澧纪》
2015.07
作者简介:于试,本名于乾试,湖南常德临澧新安人,教师作家学者书画家楹联家。中国炎黄学会理事,湖南易经学院秘书长,常德屈原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临澧县宋玉学会顾问、澧县屈原学会顾问。代表作有小说《捉鬼记》(获华南地区一等奖),民间文学《宋玉与东邻女》获市一等奖,《相如鼓琴停弦渡》上省“楚风”杂志。散文《中国看点五章》获首届“沁园春”杯全国原创文学大奖赛一等奖。创作大型历史剧《宋玉》主题歌。出书有论文集《师道》散文集《七次亲近你》(丁玲攵学奖),对联集《四百行业三千对》,诗画集《百花美人诗书画》。赋有《太浮山赋》《城头山赋》《宋玉赋》见中央一级刊物《中华辞赋》。书画对联,见《中国书画宝典》。学术论文《试论炎帝建都城头山》《风水阳宅阴宅测算如例》《再论炎帝建都城头山》《谁是中国第一美男》《屈原九澧行吟考辩》《城头与阳山之日神崇拜》等,均引起广泛注意。有誉为,炎帝建都城头山说,中国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