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深》之七
昱宸里一~槐庙巷
美食街
赵清娣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悄然逝去,眨眼间二三十年光景已成过往。这条不知名的小巷,也算是历史变迁的晴雨表。但是,于我而言,其间的人和事,仍然时不时在眼前晃动。它提醒着我,“曾经是那么自然地存在过”,“翻飞的蝴蝶别忘了做菜青虫的平庸″。
人头攒动的早市,早已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沐浴在晨光中的小巷焕然一新,原有的顾县肉合,李村油旋,槐庙热豆腐,等等小店,早已曲终人散,脱胎换骨。代之而起的是,道口烧鸡,潼关肉夹馍,云南过桥米线,山东武大郎烧饼,武汉热干面……,单听这名头,这光环,都比原来的多跑了几千里,门头的大招牌,配上魔幻般的彩灯,展示着各家的特色及祖籍。让我这个老“巷民"目不暇接,似有穿越之感。
随着食品结构的改变,作息时间也已重新编排,黎明即起的传统习惯,己被丢进爪洼国。清晨,小店像有约定似的,静静地闭着眼晴在休眠。早起锻炼的老人,缓慢地踱出小巷,似乎怕惊醒了爱睡懒觉的它们。偶尔有拐杖敲击水泥地面的笃笃声传来,似乎提醒小巷,我们也曾是小巷的主角!
太阳慢慢升起,把光和热毫不吝啬地洒在彩色的穹顶玻璃钢瓦上,斑斑驳驳的图案印在小店门口,映在行人的脸上,身上,如梦如幻。小店们不紧不慢地开张了,三三两两的顾客们,悠闲地巡睃在小街上,慢悠悠地捕捉着自己的目标。
夜幕降临,这些夜猫子似的小店们才养足了精神,全部敞开大门,精神抖擞地开演了。更新奇的,什么奶茶工作室,迷你小酒吧……,这些洋名字的小店内,染着黄发,绿发的店主们,蹩脚的普通话中,夹杂着浓重的本地方言,一边热情地招俫着顾客,一边手脚不闲地打理着自己的“生意",熙熙攘攘的人群,在五颜六色霓虹灯的映衬下,推杯换盏,吆五喝六,直到杯盘狼藉,红头涨脸。然后踉踉跄跄地淡出画面。
不知不觉间,小巷在变化着。由原来怯生生的纯朴村姑,历练成了能从容招待十六方的阿庆嫂。烟火气慢慢褪去,现代感与日俱增。原来的“民权巷",早已被忘掉了乳名,摇身一变,堂而皇之,成了“昱宸里"。
走在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巷子里,我怅然若失。感觉自己有点漂浮感。馒头,胡辣汤,豆浆店,顾县,李村,槐庙镇,土是土了点,小是小了点,可那就是烟火气,也是百年的传承啊。这武汉,山东,云里雾里的,不着天地。不久的将来,又会有什么新名堂出现呢?
连续剧还在延续着,新的导演随时有可能接棒。这片神奇的土地,总会有新的奇迹发生。
春天走了,夏天来了,我们院子里的绿意更浓了。再过些天,凌霄就该开花了。闭起眼晴,仿佛看到:路边的凤仙,在熏风中摇曳;傲霜的秋菊,在夏与冬的夾缝中求生。未来,永远是蓬勃向上的。
后记
暮春四月,万物复苏,草长莺飞,倦鸟知返。打开已略显生锈的门锁,在洒满薄薄灰尘的房间里,寻找我旧时的温暖。约见些老朋新友,捕捉着世道的变换。原以为“海棠依旧,”又岂知“绿肥红瘦”?纸短情长,意犹未尽。
五月十八日 于西安
(完)
个人简介:赵清娣,河南洛阳人,偃师作家协会会员。长期在偃师市直中学任数学教师,喜爱文学,2005年退休后,笔耕不缀,屡有作品面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