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当熟悉的旋律在耳畔响起,那些关于英雄的故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而关捷的长篇小说《辽阔》,正是一部用文字谱写的英雄赞歌,它以金家几代人的奋斗历程为主线,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阅读中走进那个充满热血与激情的时代,感受辽沈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民族独立解放、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
《辽阔》以辽沈大地为舞台,通过金家七代人的命运轨迹,在历史与虚构的交织中构建起一部民族精神的史诗。这部作品超越了传统家族叙事的框架,以“家·国·天下”的三重维度重构历史记忆,在虚实相生的叙事策略中完成了对英雄主义的当代诠释。其价值不仅在于填补了辽宁红色文化书写的空白,更在于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叙事范式。
一、历史褶皱中的微观书写
在《辽阔》中,历史不再是教科书式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金家成员的个体命运折射出时代的光影。金昆仑在故宫文物南迁中的斡旋、金冰玉在《盛京时报》的情报传递、金振之在辽沈战役中的抉择,这些细节构成了历史的褶皱。作者关捷以新闻记者的敏锐捕捉到历史缝隙中的真实,将沈阳故宫的文物保护、抚顺煤矿的劳工抗争、丹东口岸的抗美援朝物资运输等具体事件融入家族叙事,使历史具象化为可触摸的生活场景。
这种微观书写在小说的结构设计中尤为明显。金家祖宅的青砖墙上,每一道裂缝都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家族祠堂的族谱里,每一个名字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当金家后人在“九一八”事变纪念馆看到祖父金昆仑的照片时,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虚构产生了奇妙的共振。这种将个体记忆嵌入集体历史的叙事策略,打破了传统历史小说的线性结构,形成了多维度的叙事空间。
关捷在创作中采用了“档案式”的写作手法,将地方志、人物访谈、历史文献等非虚构元素融入小说。金振之在朝鲜战场的战地日记、金冰玉保存的日军侵华档案、金家后人整理的家族口述史,这些文献资料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更构建起一种“元叙事”的结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历史档案库,通过不同视角的文献拼贴还原出完整的历史图景。
二、英雄叙事的当代解构
《辽阔》对英雄主义的诠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金家成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大全”英雄,而是有着复杂人性的真实个体。金昆仑在保护文物时不得不与日军将领虚与委蛇,金冰玉在情报工作中经历着情感与信仰的挣扎,金振之在战争中目睹战友牺牲时产生的恐惧与迷茫。这些细节打破了英雄叙事的神话,使人物形象更具血肉。
小说通过代际传承的视角重新定义英雄主义。金家七代人跨越百年的奋斗史,展现了英雄精神的延续与嬗变。第一代金昆仑的家国情怀、第二代金冰玉的革命理想、第三代金振之的责任担当,每一代人都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诠释着英雄主义的内涵。这种代际对话揭示了英雄精神的永恒性,同时也展现了其在不同时代的适应性。
在英雄形象的塑造上,关捷采用了“去神圣化”的手法。金振之在朝鲜战场因饥饿偷吃老乡的苹果,金冰玉在执行任务时对日本同事产生微妙的情感,这些“不完美”的细节反而使人物更具真实性。作者通过这种方式解构了传统英雄叙事的刻板印象,展现了英雄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使读者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三、地域文化的文学重绘
辽宁红色“六地”文化在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呈现。从作为抗日战争起始地的沈阳,到解放战争转折地的锦州;从抗美援朝出征地的丹东,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的鞍山,每一处地理空间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记忆。作者通过金家成员的足迹,将这些分散的红色地标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文化图谱,展现了辽宁在百年党史中的独特地位。
小说中的地域书写具有强烈的文化象征意义。辽河作为贯穿全书的意象,既是自然地理的标志,也是精神家园的象征。金家祖宅前的老槐树、沈阳故宫的琉璃瓦、鞍山钢铁厂的高炉,这些地域符号在叙事中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当金家后人站在鸭绿江畔,望着当年志愿军渡江的浮桥遗址时,地域空间与历史记忆产生了时空穿越般的对话。
关捷在创作中融入了大量的辽宁方言和民俗元素。沈阳话的“咋整”、丹东话的“血彪”、鞍山话的“钢子”,这些方言词汇的运用不仅增强了地域特色,更使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此外,小说中对东北大秧歌、二人转、满族剪纸等民俗文化的描写,构建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辽宁文化生态。
四、叙事策略的创新探索
《辽阔》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复调叙事”的手法。金家七代人的故事相互交织,形成了多声部的叙事合唱。每一代人的故事都有其独立的叙事线索,但又通过家族传承的精神纽带相互关联。这种结构使小说在纵向的历史维度与横向的空间维度上形成了立体的叙事网络。
作者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叙事技巧。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与文学虚构的想象力在小说中达到了完美的平衡。金昆仑保护故宫文物的情节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但作者通过文学想象赋予其戏剧性冲突;金冰玉在《盛京时报》的工作经历是虚构的,但其中涉及的日军新闻审查制度却是历史的真实。这种虚实结合的叙事策略使小说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文学的感染力。
在叙事视角上,关捷采用了“家族档案”与“口述历史”相结合的方式。金家后人整理的家族文献、采访录音、老照片等档案资料,与小说中的虚构叙事相互印证。这种多视角的叙事方式使读者能够从不同层面理解历史,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
五、精神谱系的当代建构
《辽阔》构建了一个跨越百年的精神谱系。从金昆仑的家国情怀到金冰玉的革命理想,从金振之的责任担当到金家后人的文化传承,每一代人都在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这种精神谱系的建构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小说对廉洁文化的诠释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金家“爱我高天,爱我厚土;为官为民,清风亮节;社稷兴亡,赴汤蹈火”的家训,既是家族传承的精神密码,也是对当代廉政建设的呼应。金冰玉在情报工作中拒绝日军贿赂的情节,金振之在部队中坚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原则,这些细节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廉洁本色。
在当代语境下,《辽阔》的精神谱系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小说中所弘扬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廉洁奉公等精神品质,为当代青年提供了精神指引。金家后人在新时代传承家族精神的情节,象征着红色基因的延续与发展。
关捷的《辽阔》以其独特的叙事策略、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创新的文学表达,为中国当代文学贡献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这部小说不仅是辽宁红色文化的生动写照,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史诗性呈现。它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历史、思考现实、展望未来的文学之门。当我们合上书本,金家七代人的故事仍在辽河两岸回响,那不是辽河,而是千百年来流不尽的英雄热血,在新时代的阳光下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六、瑕不掩瑜的些许遗憾
关捷的长篇小说《辽阔》以宏大的历史跨度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展现辽沈大地的英雄史诗,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不足。
一是人物塑造:深度与复杂性的欠缺。在人物刻画上,尽管金家成员众多且各自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但部分角色的塑造略显扁平。一些人物在面对重大历史抉择或情感冲突时,内心转变的过程描写不够细腻深入。比如,在描写金家年轻一代投身抗美援朝战争时,他们从和平生活到毅然奔赴战场的心理变化,更多是通过旁白式的叙述匆匆带过,缺乏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展现其内心的纠结、成长与坚定,使得人物形象在情感深度和复杂性上有所缺失,难以让读者产生更强烈的共情。
二是情节节奏:舒缓与紧凑的失衡。从情节节奏来看,小说整体呈现出一种较为平稳的推进态势。在讲述金家不同代际的故事时,有时节奏过于舒缓,尤其是在对一些历史背景和家族琐事的描述上,花费了较多笔墨,导致情节发展的张力不足。例如在描述金家某一代成员日常生活的片段中,大量篇幅用于罗列日常场景和对话,使得故事推进速度放缓,容易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倦怠感,未能始终保持对情节发展的高度期待。
三是文学性表达:雕琢与精炼的不足。在文学性表达方面,虽然关捷以新闻记者的视角赋予作品真实感,但在对辽沈大地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进行描绘时,未能运用更具想象力和感染力的语言来营造独特的氛围,使得文本在审美体验上打了折扣,难以让读者获得如临其境般的审美感受。
总之,瑕不掩瑜,上述所谓的“些许”,丝毫不能掩盖《辽阔》带给读者的阅读满足感和心灵上的共情。
【关捷小传】关捷,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沈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代表作有长篇报告文学《寻找英雄》《人民艺朮家李默然》《铁血军魂一180师在朝鲜》《日本,你必须还我天道》,长篇历史小说《顺治迁都》、长篇小说《辽阔》等,多次获辽宁文学奖。
【作者简介】孙文成,作家,诗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秘书长、沈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沈阳市和平区文联副主席、和平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获评辽宁省第十届全民读书节“最佳读书人”、文化部第十五届“群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