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体教育研究从1981年开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师生主体地位讨论阶段(1981—1990年)、主体性教育阶段(1991—2000年)、主体间性教育阶段(2001—2010年)和公共性教育阶段(2011—2021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学主要学习的是苏联教育学。苏联教育学虽然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 “领导作用”,但也没有忽视“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197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苏联巴拉诺夫等人编写的《教育学》就提出了“儿童是教育的客体和主体”这一重要思想。
受其影响,1981年,顾明远先生在《江苏教育》第10期发表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一文,提出了一个引起学术界长时间热烈讨论的教育命题,即“学生是教育主体”。这是中国教育学界第一次正式使用学生“主体”一词。在此之前,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发表了于光远的《教育认识现象学中的 “三体问题”》。该文认为,作为认识过程的教育活动不是简单地处理“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的‘二体’问题,而是处理“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环境之间的‘三体问题’”。其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环境而言都是认识主体,他们又彼此互为主客体。于、顾二先生的上述文章是中国教育学界讨论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最早的两篇文章,他们在文章中都明确肯定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以往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相比较,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顾明远(1929-),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这一思想观点很快就得到了教育学界认同。不少学者发表文章,都明确提出学生主体的概念。特别是1983年王策三的 《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最大。王策三的文章首先肯定了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导作用,这一原则不能丢。但又认识到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能动的,没有主体的能动活动,则任何环境和教育都不起作用。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排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反,没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致的。后又有学者撰文,肯定 “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这一命题。

王策三(1928-2017),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著名教育理论家。
1987年,学界开始对 “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提出质疑,并引发了教育过程中 “谁是主体”的大讨论。这一讨论一直延续到1990年代初,先后提出了学生单一主体论、教师单一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交往主体说、主体移心说等观点,其中以前四种为主。
第一,学生单一主体论。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教师不能构成教育活动的主体,因为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外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
第二,教师单一主体论。教育是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者的素质和角色决定了其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来讲,受教育者是被发展、改造的对象,是教育的客体。学生虽然具有学习的能动性,但不能改变其客体地位。
第三,双主体论。双主体是指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两个主体之间是什么关系,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有学者提出教师和学生是复合主体,有学者提出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后期还有学者提出师生是交往主体。
第四,“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论。这个观点虽然受到主张师生单一主体论、双主体论的学者批判,但还是得到很多学者认同,成为当时的主流观点。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和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教师掌控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所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
对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讨论虽然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但在根本上取得了一些共识,这就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主动性、积极性,需要发挥主体作用。它推动了课堂教学实践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真正调动和发挥学生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作用。1980年代出现的卢仲衡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邱学华的“数学尝试教学法”、李吉林的“语文情境教学”、顾泠沅的“青浦教学实验”、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 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等都是这一新思想的体现。这充分说明: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支撑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讨论成为后续提出主体性教育的前奏。
(摘编自冯建军:《主体教育研究40年:中国特色教育学建设的案例与经验》,《中国教育科学》,2021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