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梓明月照归途,赤子精神永相传
——记茅林同志的百年人生与精神传承
铁13师63团 茅建银
前些日子,晓慧姐从北京捎来一本《英雄百年》。2024年恰逢她父亲茅林同志的百年诞辰,书中专门为这位曾在新四军华中根据地奋战的前辈开设了单元。指尖摩挲书页时,那些关于烽火岁月、冶金征程的往事如潮涌来——作为余姚同乡,读着茅林伯伯的生平传记,字里行间的赤诚总能轻易叩响心门。生于1924年3月6日的他,从余姚山水间走出,用近百年光阴写就的,不仅是个人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更是一堂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课。

(茅林 2003年3月28日摄于家中)
一、烽火淬炼:苏北大地铸忠魂
1924年,茅林生于余姚。16岁那年,民族危亡之际,他毅然投身新四军,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于苏北抗日最前沿开启革命生涯。
在盐城抗日军政大学五分校,他油灯下苦研军事理论;毕业后任泰东县区委书记,深入敌后根据地。苏北沟河纵横、芦苇蔽日,他带着群众以地形为盾——白日组织坚壁清野,深夜摸黑破坏敌交通线、传递情报。曾有一次反“扫荡”,他冒死组织群众沿芦苇荡转移,在日军枪口下闯出一条生路。

(一生的追求 毛晓慧编著)
解放战争时期,他辗转台北县、华中工委,在组织与民运岗位上发动百姓筹粮支前。那些与战友们并肩的日夜,是青春与信仰的熔铸:当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紧紧捆绑,青春便有了永不褪色的光芒。这份将“小我”融入“大我”的担当,至今仍在照亮后人的精神旷野。
二、冶金脊梁:热血浇筑工业魂
新中国成立后,茅林投身冶金事业,开启了更为壮阔的征程。他历任江苏省委组织部、华东局组织部处长,重工业部基建总局、冶金工业部勘察总公司经理,冶金工业部选矿研究院副院长,冶金工业部有色金属司副司长;后赴甘肃,任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经理、甘肃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及省计委主任,并当选甘肃省委书记兼省计委主任;又回到冶金系统,担任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兼任江西铜基地建设总指挥部党委第一书记兼总指挥;晚年仍心系行业发展,任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副董事长、党组成员,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服务组组长、对外工程公司董事长 。从华东到西北,从西北再到江南,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山河。
百废待兴的年代,冶金是工业崛起的基石。他带着余姚人“埋头做事”的韧劲扎进基建:白日攀矿山、查工地,深夜啃图纸、研技术,硬是在荒漠中竖起冶炼厂,于深山里勘出矿脉。“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这句朴素的誓言,是他丈量人生的标尺——在甘肃白银,他带领队伍攻克技术难关;在江西铜基地,他吃住在工棚,将“为国铸材”的信念夯进每一寸地基。如今回望,他毕生为冶金事业熬白的双鬓,何尝不是“国之大者”最生动的注脚?
三、镜头定格:一帧光影见初心
2003年3月28日是我难忘的日子。走进北京那间洒满阳光的客厅,近八旬的茅林伯伯精神矍铄,谈及往昔时眼底发亮。我按下相机快门,定格下他坐姿挺拔的侧影。后来朋友见了照片惊叹:“这风骨,真像周总理!”才知他一生以总理为楷模,做人光明磊落,做事纤毫不苟。


(茅林在家中)
我将照片放大装裱,背面郑重签下名字。未曾想这竟成了他最珍视的物件——听说他总把照片摆在客厅,老战友来访时,常对着影像追忆战火中的情谊。一卷胶卷,不仅锁住了前辈的音容,更串联起两代余姚人跨越时空的精神羁绊,每每忆及,心头总漫上暖意。

(作者茅建银与茅林在他家中合影)
四、百年丰碑:青史留名励后人
2024年,《英雄百年》以专章铭记茅林同志的百年人生。书页间,那些被时光尘封的片段渐渐清晰:在华中根据地,他走村串户建立政权;在枪林弹雨中,他用智谋守护革命火种。这些记录,既是对个人功绩的缅怀,更是对一代革命者精神的致敬——他们用生命写就的“赤子情怀”,早已刻进民族的精神基因。


五、青山为证:风范长存照归途
2020年10月12日清晨,96岁的茅林同志安详离世。从烽火少年到冶金先驱,从余姚子弟到共和国功臣,他用一生践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两袖清风、一心为公,将全部心血揉进国家建设的年轮。
如今,我常指着那张泛黄的照片说:“这是咱们余姚的骄傲。”盼着桑梓间的赤子精神代代相传,盼着年轻人从前辈事迹中汲取力量——正如故乡的明月,总在暗夜中照亮归途,茅林伯伯的精神亦将永远指引着余姚儿女,在时代征程中续写“家国担当”的答卷。
合上书卷,窗外余姚的山水依旧葱茏。他虽已远行,但那份与山河同寿的赤子心,早已化作桑梓大地上永恒的光。
(2025年6月18日写于余姚)

作者茅建银,原铁道兵十三师六十三团汽车一连。退伍回地方后,在交通、交通公安、市场管理中心、宁波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余姚分中心工作,党组成员、副局级干部。已退休。
槛外人 2025-6-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