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寺山
文/王欣然
寺山在鹳河边,因山上有座燃灯寺,所以起名叫寺山。它离我家不远,站在我家阳台就能望见山上的寺塔。
寺山是西峡小城里的人们早晨和傍晚休闲散步的地方。我们全家人喜欢周末或节假日去玩,不管春夏秋冬。
出了家门,穿过一百多米的小巷,就到了鹳河路,沿着路朝西走五分钟到了鹳河桥,过了桥,来到寺山脚下,寺山风景区的大门朝东面对着鹳河桥。
站在山门前,只见一座巍峨高大的仿古建筑映入眼帘,须抬头才能看见“寺山”两个大字,刻在山门上方的石板上,阳光照着,金光闪闪的。
从山门进入,沿着山势有一条蜿蜒曲折的景区公路,路的两旁有丛林灌木,野花野草随处可见,昆虫在鸣叫,鸟儿在枝头栖息、嬉戏。这里是森林的公园,枝叶繁茂,遮蔽了阳光,密而透风,人在山路上行走,就像在一个漫长的凉棚里游动。
清晨和黄昏的山路上,行人最多,居住在小城里的人们,把寺山当作一个晨跑和晚饭后散步的地方。
从景区门口到山上的燃灯寺,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沿着景区公路,这是大路,可行车;另一条是走登山台阶到寺院门口。我喜欢走台阶,台阶路边景色更宜人,爸妈想走山路,山路宽,走起来不费劲,意见不统一时,我们就约定这次走台阶,下次走山路。
沿着登山台阶向上,走到半山腰,过一座吊桥,来到半山亭,这是金代最著名的诗人元好问,当年登山游览写诗的地方。八百多年前,元好问曾在西峡做过三年县令,他最有名的诗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就是在半山亭眺望鹳河时写下的,跟唐代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相比,一点儿都不逊色。我猜想在语文课本上读到的元好问那首“瘦竹藤斜挂,丛花草乱生,林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的诗,也应该是在游寺山后写的吧。
为了纪念他,半山亭下修建了元好问广场和石雕塑像,石壁上刻着他写的诗词。每次来半山亭,我都要和元好问雕像合个影,沾沾诗人的诗气,我也要写下传诵千古的诗句。
离开半山亭,过了吊桥,继续上台阶往前走,十分钟后,台阶尽头,就到了燃灯寺广场。这是个挺大的椭圆形广场,正东面有一个长条形的人工瀑布,石壁上刻有《金刚经》经文。北边是个停车场,四周摆放着石凳石椅,供人们休息。每年的元宵节庙会,就在这个广场举行,到那时,广场人山人海,有唱戏的、演杂技的、猜灯谜的、卖小吃的,热闹非凡,时间有半月之久。全城的人都要来庙会上逛一逛,成了节日里必不缺少的活动。
广场正西,抬头仰望,燃灯寺的大门高高地矗立在山上,一群红墙黄瓦的寺庙建筑,有序散落在树林茂盛的山间空地上。最高处的佛塔,最显眼,最引人注目。
进寺庙,须登台阶。台阶刚开始宽,随着山势上升,台阶变窄、变陡,老人和小孩需要有人搀扶才能登上。过了寺庙前门,来到最宏大的建筑—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佛教的佛祖—释迦牟尼的佛像,佛像是檀香木做成的,外表涂着镀金的黄色,殿内香火不断,烟雾缭绕,有一种飘飘欲仙的境界。大雄宝殿两旁是观音殿和天王殿,大概是因为观音和天王跟佛祖的关系亲近的缘故。大殿的台阶下面有一个小殿,是千手观音和送子观音的合殿。其它建筑,比如僧人餐厅、宿舍,分布在四周地势较高的山坡上。
大雄宝殿背后,有可以登上佛塔的漫长的台阶。登上佛塔需要足够的力气和勇气。攀登上台阶的最高处,来到佛塔脚下,这是一座12层高的砖和混凝土做成的六面梯形塔,由黄瓦红墙白石组成。站在塔上栏杆旁,向远处眺望,可以看到西峡城的全貌,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受。
夕阳下,古朴的寺庙和西峡小城相互辉映,一切都显得是那么安详、和平。
作者简介:
王欣然,女,河南西峡人,12岁,城区一中8年级531班学生。崇拜高斯和居里夫人,逻辑思维强,记忆力好,读书多。写诗歌、散文、游记八百多篇,表达真情实感,不需按套路作文,语言质朴,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