鲅鱼圈打工见闻
文/房国臣
80年代,改革的浪潮在华夏大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江南北下海经商,先富带后富,去沿海发展的人络绎不绝。就连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也闯入珠三角,长三角……寻财路。
记得94年的初夏,我的表兄弟从沿海营口技术开发区一一鲅鱼圈,来老家河套招工。早些年他在黑龙江桃山经营过木材,什么时候又去营口技术开发区了呢?通过聊天得知,他在黑龙江做生意时结交了大连那边一些朋友。政策一放开,我的表兄弟在朋友的协助下,把家搬到了鲅鱼圈。操起了老本行经营木材。趁天时地利,由单一经营木材又办起了木材加工厂,生意做得风声水起,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广。在鲅鱼圈又遇到了在外资企业(韩国)做事的老乡。由老乡牵线引荐,把他加工厂的木制品,以韩国企业的产品一同销售国外。有了销路,扩大经营木制品种,需要人员操作,采取了对外招工。在招工的同时,表兄弟想到了我,让我在乡下给找一些知根知底的人,去他那做工。他专程从鲅鱼圈来到河套招工,可惜来的不是时候,农村务工人员春节后都出去了。但表兄弟大老远来一趟,怎么也不能让他失望。我领他走了附近几个村屯,但招工很不理想。路过东辽河时,为了放松心里的压仰,他又畅游了故乡的东辽河。出门在外还惦记家里的事业和生意,呆了两天,心急火燎地回鲅鱼圈了。把招工一事交给了我,又留下了工厂的地址和电话。在人员不好找的情况下,我尽力了,最后有几名亲戚家的孩子要去鲅鱼圈打工。
一天,我带着三名亲戚家的孩子,从县城郑家屯乘坐从齐齐哈尔开往大连的火车。经过一夜咣当咣当的颠簸,第二天早上6点多,疲惫的列车发出一声长呜,停靠了熊岳城车站。那时,鲅鱼圈没有火车站,去往鲅鱼圈的旅客都在熊岳城下车,专有小客车上满就走。我们四人下了火车,扛着行李随着人流走出检票口,还没辨别出东南西北方向,就被一群人围个水泄不通,有的拉你抢行李。我们初来咋到哪见过这种世面,正在神情未定时刻,只见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胖女人,提着我们的行李连拉带拽,把我们推进小客车。坐在车上心里还七上八下,忐忑不安。车在行进中才知道,刚才在火车站那种场面,是客车为招揽生意,司机和售票员实行上门服务。
小客车沿着宽阔笔直的柏油路前行,透过车窗一路凝眸,连绵起伏的山峦抛在后面,呈现眼前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曾经的田野渔村被一座座现代化工厂和商城所代替。中外合资企业和商贾如雨后春笋落户鲅鱼圈,给渔民和果农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使这里经济日益繁荣,变成了今日的发达城市。
走着走着,小客车把我们送到了黑龙江驻营口技术开发区一鲅鱼圈木材经营处。当车门一打开,等候那里的老板和老板娘,接过四人行李,把我们送到了男女住宿的地方。表兄弟让我们先休息,午饭后让我们几人随便走走,熟悉一下厂子环境。下午我们一行四人院里院外转了一圈,木材经营经营处和加工厂,是在开发区郊外同一个大院里。这里的房舍都是北京平台。院里的木材和板方堆积如山,加工厂的电锯嗡嗡响个不停。厂内主要生产折叠式衣服挂和手提瞎掰(小板凳),出口韩国。工厂两名木匠师傅按尺寸把板条加工成半成品,交给组装车间。那时车间里有20多名男女工人,在机械操作台前,有的打眼,有的打螺丝,有的磨光,有的组装。然后刷油喷漆,整个工序活计不累,就是天天靠时间,乡下人按钟点上下班,有些不习惯。常言道:“过哪河脱哪鞋,”事在人为,干起来慢慢地就适应顺过架了。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四起,霓虹闪烁,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晚饭后,外来打工人员,三五成群压着马路,观赏街景,谈天说地,消磨一天疲劳和郁闷。虽然鲅鱼圈灯红酒绿,我们这些打工仔打工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晚上一觉醒来,也觉得寂寞冷清,望着窗外,一钩残月挂在山顶,数点繁星辍落在云天。夜深,宿舍对面的歌舞餐厅,门庭若市,彩灯旋转,流行歌曲,伴随着各种舞姿,有钱人和时髦的男女小青年沉醉于靡靡之音。为了抄票,有的女人抹着良心,背地里进行淫秽交易。阴阳怪气的淫荡声不时传到耳边,让你难以入睡。当时我很不明白,过去是:“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生活就知足了。为啥现在人心浮躁,见钱眼开,把一个好端端家庭弄得支离破碎。也许是:“猪往前哄,鸡往后刨,”人生各有各的道。常言说,挣钱要取之有道,花不干净的钱,早晚要遭报应的。立德树人,厚德载物,知廉耻,行善事,尊老爱幼,这是几千年中华传承美德。
在鲅鱼圈打工的日子里,开阔了视野,见识了开发城市与内地不同,感到一切陌生又新鲜。大海更让你心旷神怡,在炎热的夜晚,经常和打工伙伴们漫步在海边,洗个海水澡冲刷身上的汗渍和异味。目极烟波浩淼,潋滟海面上的游戈汽艇,犁出一道道白色浪花驶向远方。若隐若现打鱼船上的璀璨灯光,与天空眨眼的星星映得大海斑斓多彩。海滩上的顽童堆着沙山,泳中嘻戏的情侣沐浴着海水,享受大自然的匮赠。难怪人们,都向往开发区来沿海发展。这就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是我来鲅鱼圈打工的见闻。
初稿1994年鲅鱼圈
2025年略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