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感织就的生命锦缎:在时光褶皱里拾回失落的感官记忆
作者:杨东
晨光爬上窗棂时,咖啡在骨瓷杯里舒展着琥珀色的涟漪。我望着杯口袅袅升腾的热气,忽然想起那句话:人这一辈子,无论谁都在努力,其实,只是为了获得 “视、听、触、味、嗅” 五种的好感觉而已。细想来,这看似简单的五种感官体验,竟串联起了我们生命中所有的追寻与跋涉 —— 于我而言,更是在岁月回甘中重构生命版图的经纬线。
视觉:从单调蓝黄到文字星河
孩童时,我眼中最清晰的画面是补丁摞补丁的蓝布褂子在风中晃动,是街头巷尾挥舞的小红本反射出的刺眼红。后来成为地、省、国家媒体成员,在岗位上翻阅无数影像;退休后捧起《百年孤独》原著,才懂马尔克斯笔下的沧桑藏在泛黄书页的折痕里。那些被匮乏剥夺的视觉渴望,终在文字与光影中开花 —— 这是对生命色彩的追寻。
听觉:从呵斥耻笑到笛音绕梁
记忆里的听觉世界曾是荒原:家里是大人的呵斥,地头是同伴的嗤笑,课堂讲解像隔着水幕。如今应文化馆之邀兼任竹笛培训老师,每天 90 分钟教大叔大妈吹笛,风雨无阻。当《茉莉花》旋律流淌,被喧嚣碾碎的听觉记忆正被乐音缝合,这是对生命韵律的拥抱。
触觉:从农具茧疤到键盘诗行
少年时触得最多的是镰刀冷硬、赶牛棍粗糙,掌心茧子如年轮堆叠。成为媒体人后,键盘触感成职业烙印,下班后竹笛温润的纹理贴着指腹。如今指尖摩挲方格纸,笔下流淌的是与自己文字对话的暖意,这是对生命质感的触摸。
味觉:从饥饿记忆到文字回甘
儿时味觉字典里最深的是饿,糠菜窝头的粗粝、野菜汤的苦涩让胃袋皱缩。后来奔波于商务谈判桌,却抵不过母亲饺子的味道。退休后学炖阳春面,热气氤氲中懂得:味觉是乡愁的载体,没来得及品尝的甜,化作文字里的回甘,这是对生命滋味的细品。
嗅觉:从泥土气息到墨韵书香
我闻得最多的是雨后泥土混着牛粪的腥气,是镰刀割过茅草的青涩味。直到旧书店泛黄书页的霉香,让我惊觉气味能封存时光。如今书房栀子花香薰萦绕,读《追忆似水年华》时,普鲁斯特笔下的甜香与童年重叠,这是对生命气息的铭记。
回望过往,我曾在窘迫家境中吃不饱穿不暖,落下支气管炎、关节炎的终身顽疾,老来又添糖尿病;年少时无书可读,耳边尽是呵斥、耻笑与云里雾里的灌输;触得最多的是镰刀、赶牛棍,眼见的是无差异化的蓝黄服装与小红本。成人后,命运却让我跻身地、省、国家媒体行列。
退休后,我以五件事弥补岁月缺憾:读中外名著原著或简缩本、看改编影视,与作家和作品对话共情;看中外优秀电影全剧或故事简缩版,与演职人员和剧中人对话共情;听中外著名乐曲全曲或简介版,与旋律和音符对话共情;把想说的话讲给乐意倾听并保守秘密的人,与知己对话;写下曾构思的文学作品,享受与自己、与文字对话的创作过程。上班时指尖在键盘与纸张间穿梭,下班后与竹笛为伴,更兼任文化馆竹笛培训老师,每日风雨无阻地教大叔大伯大妈大婶吹奏,让笛音成为岁月里最温暖的触觉回响 —— 这五件事,恰是用五感重新编织生命锦缎的经纬,让失落的时光在视、听、触、味、嗅中重获新生,享受最高境界的孤独。
当夕阳为城市镀上金边,当耳机里的音乐恰合心意,当刚出锅的饭菜热气腾腾,当晚风送来茉莉的清香 —— 这些被刻意弥补的感官瞬间,早已不是对苦难的补偿,而是命运赠予的第二次生命。五感织就的锦缎上,每一道纹路都刻着过往的艰辛,每一寸光泽都映照着晚年对生命质感的执着追寻,原来人生的真谛,正在于以五感为针,以岁月为线,将失落的时光缝制成璀璨的生命锦缎,在可触可感的当下,听见生命拔节生长的声音。
作者简介:
杨东,笔名 天然 易然 柔旋。出生于甘肃民勤县普通农民家庭,童年随母进疆,落户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插过队,当过兵和教师;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年。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第二届副会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塔河纪事》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和他人合作报告文学《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