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郭村,道守敬
河北/毕勤山
千年古村
“守敬故里”——信都区皇寺镇郭村是一个千年古村,建村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时代,一块古石碑刻下了郭村千年印迹、沧桑巨变,四棵古槐树见证了郭村历史岁月、起落沉浮。村里留有很多古遗址和故事传说,常乐寺造像碑、守敬墓、鸳水河故道、拦河坝治水遗址、分水台、“三连池”、“九龙口”、郭家桥。元代学者、诗人兼政治家王恽在《鸳水翁》诗中赞道:“天元章会到玄机,星历推半一理齐。襄国至今传异事,门前鸳水亦曾西”。这首诗展现了邢台的独特之处和历史传说,诗中提到“襄国”,具体指的是郭村以及郭守敬故居门前的鸳水,“鸳水翁”就是郭守敬爷爷郭荣的号,科学“神童”郭守敬1231年就诞生在这里。
郭村“大齐碑”
在郭村小学大门口立有一座“常乐寺碑”,又名“大齐透玲碑”,碑纵170厘米,阔70厘米,碑首为六条盘绞的螭,螭所围中心为两两相背的四尊佛像,碑侧亦造佛像两尊,碑正面为楷书大字,正中书“常乐寺”,左侧书“大齐天统年置”,字体纵方,笔画瘦劲,个别笔画稚拙,呈现隋唐楷书的书法风格;碑阴为碑文,凡26行,行28字,隶书。此碑刻立于北齐天统元年(公元565年),到现在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保存完好、碑刻文字清晰,这里曾是古“常乐寺”的建所,也是郭守敬“观天看地”之梦开始的地方。2014年2月13日(正月初八),河北邢台县皇寺镇郭村“常乐寺”碑被盗,经过警方28天的连续作战终于告破,于3月28日回归邢台市文管处暂为“馆藏保管”。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按照1:1比例制作的复刻碑。
(郭守敬后人郭春刚先生讲述古村历史文化)
守敬学艺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中国元朝天文学家、数学家和水利学家。元太宗三年(1231年),郭守敬生于邢州境内的邢台县(今信都区)皇寺镇郭村,郭守敬从小热爱学习不贪玩。齐履谦在《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中说郭守敬小时候“生有异操,不为嬉戏事”。相传,郭村有个常乐寺,寺里住着一个和尚叫净空,长着一只眼,大伙就称他为“独眼僧”。别看只有一只眼,学问却是大得很,最拿手的本事就是观天看地,抬头看看云彩,就知啥时候刮风下雨,低头瞅瞅土石,就能说出打井能不能出水。郭守敬家离常乐寺不远,常去寺里玩,见净空摆弄竹筒木棍,竹筒上剜了眼儿,木棍上刻着壕儿,净空神神秘秘的,一会儿拿它望天,一会儿又用它量地。从此,小守敬就迷上了这些竹筒木棍,几经周折,拜净空为师,学起观天看地的本事来。他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净空法师也是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天文地理知识毫无保留,倾囊相授,没几年功夫,郭守敬就能自己观天看地、修河治水了,本事也远远超过他师父了。
紫金山求学
郭守敬在十五六岁时就根据构造复杂的莲花漏图的石刻拓本,揣摩其中的构造、用法和原理,还依照一张《璇玑玉衡图》用竹篾编成了一架简易浑天仪,并且“积土为台”,亲自观测星象,获得了大量星体位置和运行规律,为之后制定历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在他18岁的时候,爷爷郭荣就带他来到邢台西南一百四十多里的紫金山书院,拜邢州人大儒刘秉忠为师,紫金山书院宋末元初建于邢台紫金山,被誉为“古代清华”,以研究天文、数学、历法著称于世。郭守敬与当时名流张文谦、王恂、张易等人研习天文、水利、数术知识,加上刘秉忠,这五个人非常厉害,史称“紫金山五杰”,由他们推动形成的“邢州学派”极大推动了元代科技发展,其科学精神和科技成果影响至今,并将永远流传后世,他们在政治、学术领域也被公认为元初标杆人物,其中尤以郭守敬国际声誉最高。
誉满邢州
元初,蒙、金战乱,一时间,草原豪强金戈铁马、弯弓射雕,侵蹋中原,至使农田荒芜,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当时,忽必烈以皇太弟的身份总领漠南汉地,也就是当时的中原地区。为发展当地民生经济。他采纳刘秉忠、张文谦等官员的建议,以邢州为试点,实施汉法,治理整顿,并选派张耕、刘肃、李惟简、赵良弼等人到邢州治乱理政。他们大胆改革,行楮币(纸币)、兴铁冶、劝课农桑、设置驿站、整顿粮仓,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邢州大治”。这期间的邢州治水就为郭守敬学成归来后提供了小试牛刀、展示才华的舞台。
邢州城北有潦水、达活泉、野狐泉三条河流,由于多年战乱,河道年久失修,以至于河水漫流,泥沙淤塞,贻害百姓。当时,年方二十一岁且小有名气的郭守敬接受任务后,遍访民情,多方勘验,设计治理规划。他划定三河水道,钉立水平桩,测算河堤宽高尺度,核算工时,并亲率四百民工,开挖河道,堆筑河堤,修建石桥,仅用40天的时间,就使三条河流各顺其道,一时间,郭守敬青年才俊誉满邢州。
(邢台观星台)
走出家门
经过邢州治水十年的探索与钻研,郭守敬的治水方略逐渐成熟,他对水利建设的构思初具雏形。中统三年(1262年)八月,时任中枢左丞的张文谦,将“习水利,巧思绝人”的这位同窗好友推荐给忽必烈。郭守敬在忽必烈面前讲起治水侃侃而谈,针对华北水患治理,“面陈水利六事”,提出六项建议,,听得忽必烈频频点头,高兴地说,“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随后任命他提举诸路河渠的官职,让其负责各路水利工程建设。郭守敬也不负众望,在邢州水利建设的版图上纵横捭阖,相继取得了西夏治水、大都治水、开挖通惠河使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等等一系列骄人的成就,官职很快升至主持全国水利工作的最高长官——都水监。
郭守敬有“治世之功”,除了治水,还有治历,主持“四海验测”,创制和改进了简仪、圭表、候极仪、浑天象、仰仪、立运仪、景符、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编修《授时历》,这些功绩都具有划时代意义,冠以“科学巨匠”当之无愧。“树高千尺”终须“根植沃土”,家乡“观天看地”环境的熏陶、师父的悉心培育、爷爷的倾力教导、紫金山刻苦研习,为郭守敬走出家门、一飞冲天提供了能量,奠定了根基。
郭门出名人
郭守敬父亲的名字,从现有的历史记载中已查不出来,他的祖父郭荣却是金元之际一位颇有名望的学者,他精通五经,熟知天文、算学,擅长水利技术,号为“鸳水翁”,时人称作“隐德君子”,古鸳水河就从郭家的门前流过,古人或以家乡名胜取号,或以喜爱山水取号,郭荣家在郭村,“鸳水翁”的名号应与家乡鸳水河有一定的联系。郭守敬就是在祖父的教养下成长起来的。王恽在《题郭都水若思祖行实卷后公善推步算数隐德君子也》写道:龙冈拱木秋风老,燕处犹怀隐德尊;皇极不穷身后数,青云今见起家孙。诗里的“郭都水若思祖”指的就是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字若思)的祖父郭荣。诗中“龙冈”代指邢台墓地,“青云”预示郭守敬官至都水监、太史令等职,这首诗及史料共同印证郭荣为兼具学术造诣与德行的隐逸学者,其科学精神通过郭守敬的成就发扬光大。
郭氏在邢西一直是大族,科学巨星郭守敬以及他的任明庭春官正的曾孙郭贵,二人明清历代一直被奉祀于邢台古城乡贤祠,以及名宦祠。此外,还有珠算创始人郭伯玉,在郭守敬逝世后17年,他就运用珠算,协助制定了《大通历》,对世界计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郭守敬故居门前古槐树,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作者简介:毕勤山,河北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会首届理事会理事;邢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信都区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作品散见于《乡音》、《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清风》等省市级报刊和网络媒体,多部作品入选《邢台县新时代文学作品选》、《启航信都》、《风华信都》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