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兴是无量寿佛释全真的故乡
整理:张小鸥
清江文旅语墨东江文化传媒感谢您的关注
无量寿佛释全真,俗姓周,名宗惠,唐开元十六年出生于湖南资兴周源山,唐天宝二年到郴州开元寺出家受戒,后到浙江杭州拜道钦禅师为师,唐天宝七年随师进京晋谒了唐玄宗,唐至德元年到广西湘源县(今广西全州)开创净土院(今湘山寺,被誉为楚南第一禅林),唐咸通八年端坐圆寂,享年138岁。
全真大师著有《牧牛歌》、《遗教经》、《湘山百问》等著作,受到过历史上五位皇帝的敕封,宋徽宗敕封他为“寂照大师”,宋高宗加封他为“慈佑寂照妙应普惠大师”,宋宁宗、宋理宗又累次加封,清朝咸丰皇帝敕封他为“保惠无量寿佛”。由于他德懋寿高,远近都尊称他为“无量寿佛”、“寿佛老爷”,在江南地区、港澳台甚至东南亚一带享有盛名。
东方寿佛释全真生于唐朝开元23年(一说为开元16年)。据清光绪十一年六月重修的《湖南通志》卷二载:"妙应,姓氏,名全真,郴程水乡(今资兴香花乡)人,母熊氏梦摩尼入怀,生而硕面大耳,骨瘦如柴……"清光绪元年(1875)重修的《兴宁县志》载:"无量寿佛,姓周氏,郴程水乡人……师所生之地周源山,乡人即其地为师建刹二:一龙居寺,一广慧寺。
佛母葬龙居寺后,岁时常云雨扫墓。墓旁皆产方竹,人多取为杖。"在寿佛圆寂成佛的广西全州湘山寺设有"寿佛殿",其《无量寿佛简历》说:"无量寿佛,法名全真大师,俗姓周,别号宗惠,生于湖南省资兴县程水乡周源山……"
生平履历史载,全真排行第三,自幼聪颖,七岁读书,吐语成词,神悟过人。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全真拜别父母,到郴州城西北的开元寺出家受戒,后经行僧指点,到淮南经山(今杭州市北)拜道钦禅师为师。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全真随道钦禅师进京晋谒了唐玄宗。唐天宝末年(约公元755年),全真离开经山云游,披经悟法,深谙禅理。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四月,全真到达广西湘源县(今全州)开创净土院,开演大乘教义,高僧从者甚众。在他主持净土院78年后,106岁高龄的全真大师为避开一场全国性毁寺灭佛的锋芒,独自隐居釜山(今全州县宝鼎岭)长达12年之久。隐居期间全直创作了大量宣传佛教的诗歌和偈语。
著作有《牧牛歌》、《遗教经》、《湘山百问》,为探索长寿之谜提出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于农历二月十日佛教"松花大会"端坐圆寂,享年133岁(另说166岁)。由于全真德懋寿高,远近都尊他为"寿佛爷"、"无量寿佛"。
公元1101年,宋徽宗加封全真为"慈佑寂照妙应普惠大师"。此后,清朝康熙皇帝为其亲书"寿世慈荫"匾额,咸皇帝封全真大师为"保惠无量寿佛"。五代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楚王马先范因湘山为全真大师坐化之地,向后晋高祖(石敬瑭)奏准将湘源县改为清源县,并置全州。全州以寿佛"全真"第一个字冠名,相沿至今。
寿佛其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是华夏子孙对美好生活的永恒企盼。作为中华寿文化集大成者,寿佛释全真在他著作中,对寿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了集中而精彩的诠释,被史学界称为"他道之孔孟"。
寿佛释全真的主要思想体现为"和"、"寿"、"静"、"行"、"实"。"和",即"与天地而同根,共万物为一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强调了精神的重要作用,认为精神能促使人进入人生的最高境界,即"以肉身为寿,寿是有量的;而以无身为寿,则寿是无量的。"
"仁者寿,寿者静,静故万物生焉。"则诠释了真心无妄,恬静淡泊之真谛;寿佛还主张"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要注重身体力行,少说多做。
以下是对寿佛释全真生平、思想及文化影响的系统性总结,结合史料与提供的关键信息,分维度梳理其传奇一生:
一、核心生平脉络
二、五大历史封号与地位
三、思想精髓:五大核心哲学
四、文化遗产与地理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