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衣今古照洛城
——洛阳满城汉服风
图/文原创:周书荣
洛阳,一座被时光反复摩挲的城,三千年的兴衰更迭,十三朝的帝王旧梦,皆沉淀于此,已化作无声的细雨,浸润着这片土地。
漫步洛阳街头,最引人驻足的,却是满城翩跹的汉服女子——她们衣袂翻飞,翩若惊鸿,仿佛从历史长卷中款款走出,让这座千年古都焕发出新的风华。
洛阳街头
洛阳,作为汉魏故都,曾是华夏衣冠最鼎盛之地。《后汉书》载:“汉兴,改秦之败,服制深衣。”东汉时,洛阳城的贵族女子广袖长裙,步摇簪珥,行走时环佩叮咚,成为礼乐之邦的象征。
时至今日,汉家衣裳,千年未改,并以其独特的古典美,倍受女子们喜爱。汉服之美,在于其形制承载的礼乐文明。曹植《洛神赋》写宓妃“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正是汉服飘逸华贵的写照。
洛阳街头
而今,洛阳街头重现此景,少女们或着曲裾深衣,端庄典雅;或穿唐制齐胸襦裙,娇俏灵动;或披明制马面裙,雍容大气。她们走过应天门、明堂天堂、洛邑古城,恍若时空交错,让人不禁想起白居易笔下“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的盛唐气象。
在应天门、明堂天堂、洛邑古城,汉服女子执扇提灯,结伴而行。她们身姿曼妙,罗衫旋舞,衣带当风,绣纹流转,仿佛千年前的仕女图活了过来。有人笑言:“今日之洛阳,三步一贵妃,五步一公主。”虽是戏言,却道出了汉服在洛阳复兴的盛况。

洛阳街头
四月的洛阳,春和景明,洛阳牡丹园,中国国花园,随唐城遗址植物园,游人如织,美女如云。赏花的人络绎不绝,花在人中开,人在花间行。赏的不仅是国花牡丹,更是美若天仙的花间仙子。她们穿的不仅是古风汉服,更是穿越千年的风雅。这盛况并非偶然,而是华夏千年礼乐文明的初心不改。
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自古便是胡汉交融之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令鲜卑贵族改汉姓、着汉服。而今,历史仿佛轮回,汉服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寻常女子的日常装扮。
昔年洛阳,帝王将相身着衮冕,在紫微城里指点江山。而今,不见衮冕,但见罗衣。那些权柄与威仪早已随风而逝,唯有寻常百姓的罗衣依旧鲜活。
在洛阳,女子穿汉服从不需要解释,这座城市早已把传统刻进了骨血。她们在龙门石窟前拍照,在白马寺里焚香,让沉睡千年的古迹因衣冠而重新生动。
洛阳中国国花园
汉服不仅在洛阳盛行,各地也倍受人们的喜爱。汉服热的背后,是今人对华夏美学的追寻,亦是对文化根脉的认同。
观十三朝帝都古今之风貌,赏汉服古风之雅韵,镜头装不下这盛世繁华,眼睛记不住这锦花绚丽。可谓是:洛阳最美四月天,汉服女子赛牡丹。满城古风汉服潮,一城一景一仙间。
洛阳洛邑古城
北魏时洛阳“礼仪富盛,人物殷阜”。今日洛阳的汉服潮流,何尝不是另一种“礼仪富盛”?当满城汉服女子衣袂飘飘,妩媚妖娆,行走在大街小巷,洛阳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十三朝古都”,而是一座活着的城。历史未曾远去,它正以新的方式,续写新的华章。
汉服如洛水,流淌千年而未绝。今日洛阳女子以罗衣为舟,溯游于时光之河,不仅再现了当年大唐昌隆之景,也展示着今日洛阳的盛世繁荣,让这座城在古今交织中,愈发风华绝代。这座千年帝都,因这些着汉服的女子而重现风华。她们不是简单的服饰展示者,而是用翩跹衣袂,讲述着衣冠上的故事……。
洛阳隨唐城遗址植物园
当最后一缕夕阳掠过龙门石窟的佛像时,满城汉服已化作最美的城市诗行。若曹子建复生,见今日之洛阳满城“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景,或当再赋新篇。
2025.5.6草稿于古都洛阳
2025.6.8定稿于杜鹃花城

作者在蓬莱阁
作者简介
周书荣,湖北麻城人。1978年服役铁一师。历任电影组长,宣教指导,工委主任。高级美术师,高级政工师,高级秘书。ISQ9000A认证中国国画家,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会员,中国书画摄影家协会理事,北京当代藏典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九次参加中国美术馆《大路画展》。先后获世界美术大奖,中国书画届艺术创作金笔奖,湖北省第十二届楚天群星奖优秀作品奖。2004年,出席人民大会堂全国第五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代表大会,获优秀代表称号。2012年,出席钓鱼台国宾馆全国第四届华语文学艺术大赛颁奖大会并致词,作品获一等奖。2019年,获金牌书画家网络评选大赛第一名。七幅作品收录中国邮政邮票、电话卡、明信片和珍藏版邮册。十堰电视台、《十堰晚报》、《黄冈日报》、《长江日报》及《华人世界》、《新闻三味》、《文化春秋》、《工友》等杂志专栏报道。作品被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和文化部、铁道部、上海铁路局、广州军区武汉军代局、青海省人民政府等单位和领导收藏。传略及作品收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书画藏典》、《中国当代书画家名典》等典集。

摄影作品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