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炊烟
文/李红进
如果不是夏天用电高峰的时候停电,我是绝不会想起写这篇文章,锅灶生火做饭这种明火浓烟正在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确实,生活在如今,毕竟现在农村停电几率很少。只是夏天用电高峰的时候,家家户户的冰箱、电扇、空调、电视、电脑都在工作着。电力部门有时候为了压负荷,有时候是为了检查线路,冷不丁就停了电。三伏天,天气就像蒸笼似的,使人汗流浃背,尤其是饭点,让人措手不及。没有电,吃饭就成了最大的问题,于是村民盼望着盼望着早日来电,好使用电磁炉做饭。停了电就吃不成饭,因为这件事,我和妻子争吵了好几次。争吵的结果,买来了液化气灶,作为备用以防停电。最悲催的是液化气忘了加气,这是恰好停电了。这时候,我想起了锅灶生火做饭,昔日炊烟。炊烟袅袅,小小村落。我的思绪回到从前。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农村。再熟悉不过的就是锅灶生火做饭,炊烟袅袅。炊烟无风或微风时遥遥直上或风大时随风飘荡。每当清晨,厨房炉灶里柴火烧饭的时候,屋顶那烟雾在风中欢舞着,像长长的辫子一圈一圈的缠绕,又一圈一圈的解开,即难分难舍,又义无反顾。一年四季,除冬季最寒冷的一段短暂时间外。村里家家户户都生火做饭,大小锅灶请村里把式在家里垒的,砖头,泥巴,几根铁棍,眨眼间神奇锅灶做好了。做饭就地取材,秋天玉米秸、玉米皮、豆秸等可燃之物,有一年冬季家里储备燃料不足,我和伙伴去搂柳叶,家里储备燃料柳叶,柳叶比较轻,一袋子装不了多少。一个上午来来回回背了好几次。一些晒干了的杂草也作为冬季家里储备燃料。夏季麦秸也是家家必备可燃物。
我总是喜欢烟雾缭绕的样子。早间的烟火和晚间的烟火自是不同。那时候,家家户户生火做饭,户户冒烟,每当我从生火做饭的人家旁边路过,可能我由于饥饿的原因,便能闻到格外的饭菜香。于是我加快了回家的脚步。每逢放学铃声一响,我们撒腿就往村外跑,在地里疯玩,夕阳西下,炊烟袅袅飘荡着小小村落,一块在外玩耍的小伙伴,烟囱的炊烟是我们回家的最好信号。根据自己经验判断,谁家中眼看快要做中饭了,谁就一溜烟的功夫便跑回家中。
印象最深的记忆,秋天一连下了好几场雨,柴火潮湿了,不好点燃,这一次我放学回家,远远望去家里浓烟滚滚,好似着了火。恰恰母亲荡了一脸灰,好像唱戏的小丑,母亲眼里被烟呛着流着眼泪,我找来了一些废纸用来引火,在引火柴助燃下潮湿的柴禾,好不容易点燃了火,于是母亲一边往灶火小心翼翼添着玉米秸,一边用手摇扇。火苗愈来愈旺,烟囱冒出淡淡炊烟。
清清楚楚记着一件往事,做饭前,我的小伙伴恶作剧,用板砖盖住了一户人家的烟囱,他偷偷的藏在一边,这户人家做饭烟囱不冒烟,上房一看,拿去了板砖,逮住了恶作剧的我这位“可恶”小伙伴。后果不用说是遭到了家长的一顿训斥。
自打上小学起,母亲起早贪黑,忙着为我们一家人,洗衣做饭,操劳家务,忙里忙外。从来没有吃饭晚,让我们姐弟三人误过上课的钟点。母亲任劳任怨。今生令我最难忘的一次中午做饭,夏日烈日似火,我们汗流浃背,母亲却拿起麦秸,望灶眼里添,火苗一窜一窜烧痛了母亲的脸。母亲的脸上汗水擦不及,只好用手巾擦了又擦,做完饭我用稚嫩的小手拧手巾,拧出的汗水地上湿了一大片。我问妈妈你渴吗?妈妈说:“孩子你真的长大啦!”火苗炙烤着母亲那张慈祥的脸应该说,我的整个童年时代,都是伴着难忘的炊烟度过的,如今母亲的两鬓白发冉冉,脊背不在那样挺拔,她儿孙已经长大。只有我老家院落的两棵枣树和熏黑的厨房四壁、见证过那时屋顶上随风远去的袅袅炊烟。炊烟袅袅,小小村落,成了逝去的乡村画卷,并深深地印在自己脑海里,使我终生难以忘怀。
如今,村里人们早已用上了电磁炉,有一些人家装上了抽油烟机。我家的厨房装扮的十分漂亮,瓷砖贴满周围的墙壁,有整体橱柜闪闪发亮。不过,今夜无事,我思绪万千,偶尔在脑海里闪现昔日炊烟,炊烟袅袅,小小村落,自己涌出了一丝丝淡淡的温暖。如今我们早已长大成人,可是我,想起淡淡炊烟随风飘荡,那个生我养我的从前小小村落,想起了自己的难忘的幸福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