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编织七彩梦
文/周丽
(原创家在山河间2025—6—15山西)
初夏的六月,携带着阳光与热情、成长与繁荣翩然而至。在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妇工委张卫莉主任精心组织下,二十位编织爱好者迎来“巧手筑梦,赋能未来”手工编织培训开班仪式。现场氛围热烈,学员们满怀憧憬与希望,投身为期八天的紧张培训,欲将“孔雀开屏”的美好祝愿融入大家钟情的手工编织。当五彩斑斓的孔雀盛大开屏,我们不仅化辛劳为硕果,以吉祥幸福的绚丽色彩装点未来的每个日子,也更加坚定新时代女性勇敢、积极、乐观创业的信心与勇气。
每天清晨五点到八点,下午一点到两点,大家陆续汇聚于培训老师邢建宏的工作室。在她耐心细致、创意满满的讲解,娴熟手法的演示,以及一对一悉心指导下,有条不紊完成当天作业。学员们年龄层次不同,一半是三四十岁的青年女性,另一半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妇女,大家都彼此相识。工作时,畅所欲言、谈天说地,氛围融洽。人人专注投入,顾不上喝水、休息、上厕所,甚至顾不上回家吃饭,常常一干就是四五个小时,为赶进度、求质量,自觉延时加班。有的学员白天上班,晚上加班至深夜;有的因家中有事耽误进度,便唤来姐妹帮忙;高考期间,有考生的姐妹把作品带回家抽空编织;还有一位姐妹家中老人突然离世,其他好友主动分工加班,帮她完成作业;几位心灵手巧的学员完成自己的任务后,主动助力进度慢的同伴,确保当天任务当天完成,以便次日顺利开展下一步培训。邢老师更是不辞辛劳,无论早晚,始终全程陪伴学员。她每日除吃饭睡觉,十几个小时守在工作室,甚至无暇骑电动车去一里多外母亲家吃饭,只能在工作室随便对付,中午没时间午休,晚上等最后一位加班学员离开才休息。她的敬业精神和对手工编织的赤诚之心,深深感染着我们。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邢老师能有今日成就,源于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热爱、付出与奉献。她五十出头,自小钟情刺绣、编织、剪纸等手工艺,受奶奶言传身教,十几岁便学会纺线织布。她常将奇思妙想付诸实践,追求精益求精。早年,她做了十几年裁缝,生意红火,带出的徒弟个个技艺精湛。后来,为适应市场需求,她在家进行各类手工创作,为婚礼嫁娶制作手捧花、花篮、摆件及各类挂饰、手工艺品。凭借出色技艺,她先后担任中阳刺绣协会副会长,成为山西省非遗传承人、山西省乡村工匠名师,获奖无数。近年来,她还兼任学校课外辅导员,参与政府组织的各类手工培训,为中阳非遗传承默默贡献力量,可谓桃李满天下。在邢老师工作室,我们借助钳子、尺子、剪子、胶棒、胶枪、套筒等工具,将铁丝、丝网、水钻、胶带、羽毛、彩灯、QQ线、孔雀胎膜等材料,用心编织、组合、粘贴,打造出红黄蓝绿粉等各色丝网开屏孔雀。初次接触手工制作的我,看到那堆零散材料时,不禁发懵,后悔报名,担心做不好被笑话。我怀着忐忑犹豫的心情,最后一个来到工作室。邢老师见状,立刻给我拿来一袋黄色编织材料。我原以为大家材料都和样品一样是蓝色,类似常见孔雀颜色,结果发现还有绿、红、粉等颜色,而我最不喜黄色。想到要做黄孔雀,顿时兴致全无,甚至想放弃培训。可又怕大家笑话,说我参加免费培训还不知足。我起身在别的学员身旁转来转去,内心纠结是走还是留。两位好友看出我心思,好心相劝。一位说她就爱黄色,黄灿灿多富贵,她第一时间就选了;另一位也说,做好了每个颜色都喜庆,别浪费机会,好多人想来还没名额呢。邢老师也劝我留下好好培训,说特意准备多种颜色,是为了让成品五彩斑斓,更加好看。在她们劝说下,我渐渐平复情绪,开始坐下来,跟着大家学习制作第一步——扎铁圈。
就是用钳子、尺子和不同型号套筒,将铁丝分别扎成1号、3号、4号、5号和6号带柄圆圈,柄长各异。按老师要求,有的做成单层圈,有的做成四层圈,圈口交叉处铁丝不超一厘米,两根或八根铁丝扭成麻花状,做成圆形后轻轻拉成水滴状。刚开始,我就遇难题,扭不断铁丝。同桌提醒我一次少扭几根,不然费力难成。后来,我借用老师大钳子,控制好数量,果然既快又省力。处理交叉处时,起初不得要领,一根直着,另一根绕着缠,像豆角蔓爬木架。同桌示范两根一起绕,像编辫子一样绕成麻花状,我顿时明白。做四层铁丝圈时,老师让我们把四根铁丝平行绕在套筒上,别相互摞缠,这样做出的圈层次分明、紧密好看。依老师方法,第一天我们顺利完成一百三十多个铁丝圈。第二天,开始给单层铁圈套丝网。看似简单,实际操作不易,要做到不浪费丝网,且套上后紧致光滑,需熟能生巧。收口处用QQ线扎紧,剪裁时拉紧拉顺接口,让缠紧的接口小巧不脱落,这需细心耐心。刚上手,做出的套圈松散粗壮不美观,后来熟练了就能轻松驾驭。大家边做边聊天,工作室不时传出笑声,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桌上套圈越堆越多。
接下来两三天,老师教我们用QQ线缠紧套圈柄部,再用纸胶布缠裹一层。因纸胶布粘性不如其他胶布,还易断,大家感觉吃力,一边抱怨胶布不好用,一边不停缠绕。130多个铁圈,重复单调又费时费力,不禁让人感慨手工艺人越来越少。当下市场经济,手艺人靠手艺养家糊口都难,更别提发财致富。并且有些手工艺品难以流水作业,年轻人不愿从事这种出力不赚钱的手工技术,许多手工技艺濒临失传。因此,传承手工技艺、弘扬传统文化显得尤为可贵与紧迫。
接着,老师教大家把裹了丝网的套圈和四层铁圈,按从大到小顺序一环套一环缠成一组,有六五四三一号、五四三一号、四三一号、三一号等组合,然后再缠线缠胶布,难度更大,程序更繁琐。学员们互帮互助,大伙边做手工边说段子,活跃气氛。俗话说:简单事情重复做,重复事情用心做,把简单之事重复至精通就能成专家,成为大国工匠。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是工匠精神,是振兴民族复兴伟业的力量源泉。
本以为越往后越得心应手,没想到难度却在不断增大。还需把组装余下的3号套圈做成孔雀翅膀,将制作好的组装套圈依次缠裹结实,做成孔雀扇形尾巴。这尾巴看似芭蕉扇,实则分量重且坚固不能松动,要尽量撑成最大半圆形,美观大气具观赏性,酷似孔雀开屏。老师说这是最关键最难的一步,需大家静下心、动脑筋,切忌心浮气躁。尽管有心理准备,大家还是耐不住性子,念叨太难,甚至唉声叹气。几乎所有人都拆了好几次,才找到经验规律,让孔雀尾巴翘起来。此时,离培训结束只剩一天,还有粘羽毛、水钻、固定身体等工序未完成。大家加班加点,有的吃快餐,有的忍着饥饿疲惫干活。等把孔雀尾巴、翅膀做好固定好,已是晚上11点半,大家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最后一天早上,激动的时刻终于来临。大家兴奋地来到工作室,轻松愉快地用胶枪给孔雀点水钻、粘羽毛、安装彩灯,将孔雀打扮得花枝招展。邢老师提议互相调换水钻颜色,让每只孔雀颜色更丰富、层次更分明、更漂亮。工作台上摆满五光十色的孔雀,仿佛让人置身于孔雀的家乡——云南西双版纳,又好似欣赏杨丽萍的孔雀开屏舞,20只孔雀活灵活现展开翅膀,开放起它那炫彩多姿的尾屏。大家满心欢喜,捧着亲手制作的孔雀拍照、合影,工作室沉浸在欢乐中。我的黄孔雀也如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瞬间化身为黄绿相间的金孔雀——我要把这承载着前程似锦、事业有成、充满祝福的美丽孔雀,送给我的女儿,我的家人,更要送给我们伟大的祖国。
2025.6.13

作者、主播简介:周丽(利君),晋南人,喜欢朗诵音乐舞蹈,偶尔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