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与重构:对 “横渠四句” 的多维反思
作者:杨东
在思想史的长河中,北宋张载提出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常被视作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崇高图腾。然而,当我们以历史为镜鉴、以哲学为基础、以实证为方法、以逻辑为支撑重新审视这四句话时,会发现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历史误读与时代困境。这四句箴言在千年流转中,既承载着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情怀,也成为了权力话语体系的注脚,更折射出传统知识分子在独立人格与现实妥协间的永恒挣扎。
一、历史迷雾中的误读与异化
张载所处的北宋时期,儒学正经历着从汉唐章句之学向宋明理学的转型。“横渠四句” 诞生于儒学复兴的浪潮中,其初衷是重建儒家价值体系,对抗佛道思想对社会的冲击。然而,随着封建专制的不断强化,这四句话逐渐脱离了原有的哲学语境,被统治者抽离成维护统治秩序的意识形态工具。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横渠四句” 中的理想主义精神被压缩,其 “为天地立心” 被曲解为维护封建伦理纲常,“为万世开太平” 异化为王朝长治久安的粉饰。这种异化并非张载的本意,却成为了历史的残酷现实。
从历史实证角度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始终处于 “士” 阶层的特殊地位。他们既依赖皇权获得政治地位和经济资源,又试图以儒家道统约束君权,这种矛盾性导致其难以形成真正的独立人格。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 的抱负,海瑞抬棺进谏的勇气,在历史长河中终究是少数孤例,更多知识分子在现实压力下选择了对皇权的依附。“横渠四句” 在这种历史语境下,往往沦为知识分子自我安慰的精神鸦片,而非改造社会的实践纲领。
二、哲学根基的脆弱与逻辑悖论
从哲学层面剖析,“横渠四句” 存在着明显的逻辑困境。“为天地立心” 暗含着人类以自身价值标准赋予宇宙意义的傲慢,这种将主观意识强加于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缺乏现代哲学中主客体关系的辩证认知。“为生民立命” 则预设了知识分子作为 “救世主” 的角色定位,忽视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本质上是一种精英主义思维。
在逻辑推演上,“为往圣继绝学” 与 “为万世开太平” 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成立。继承传统学术与实现社会长治久安之间,既缺乏历史经验的充分验证,也缺少哲学逻辑的严密论证。历史上,儒家学说的传承并未阻止王朝的兴衰更替,反而在某些时期因思想僵化加剧了社会矛盾。这种逻辑悖论揭示出,“横渠四句” 更多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理想表达,而非经得起推敲的实践理论。
三、现实关照下的反思与超越
进入现代社会,“横渠四句” 依然时常被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标杆被提起。但当代中国已与传统社会有着本质区别,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知识分子不再是 “士大夫” 阶层的延续,而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继续以 “横渠四句” 作为知识分子的行动纲领,不仅不合时宜,还可能导致角色认知的错位。
回顾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的历史,知识分子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成功的经验在于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人民需求相结合,而非空谈 “为万世开太平” 的宏大叙事。例如,两弹一星元勋们扎根科研一线,用实际行动推动国家科技进步;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知识分子深入基层,用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这些实践表明,当代知识分子的使命应当建立在务实的基础上,而非沉溺于传统士大夫的精神幻象。
“横渠四句” 不应被简单否定,其蕴含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仍是宝贵的精神遗产。但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现代性的解构与重构,剥离其中封建意识形态的杂质,注入民主、科学、人民主体性等现代价值理念。当代知识分子应当摆脱 “替天行道” 的优越感,以平等的姿态融入人民群众,用专业知识和理性精神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知识分子的使命,在新时代书写属于自己的精神篇章。

作者简介:
杨东,笔名 天然 易然 柔旋。出生于甘肃民勤县普通农民家庭,童年随母进疆,落户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插过队,当过兵和教师;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年。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第二届副会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塔河纪事》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和他人合作报告文学《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