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历史文化
山口石峯仙寿佛传说
清江文旅语墨东江文化传媒感谢您的关注
一、历史渊源
寿佛寺源起寿佛释全真。他俗姓周,名宗惠,唐开元十六年出生于湖南资兴周源山,唐天宝二年到郴州开元寺出家受戒,后到浙江杭州拜道钦禅师为师,唐天宝七年随师进京晋谒唐玄宗,唐至德元年到广西湘源县开创净土院,唐咸通八年端坐圆寂,享年138岁。因其德懋寿高,被尊称为“无量寿佛”。
二、石峰仙古庵
传说起源。相传周宗惠出生家境贫寒,和他的母亲一路乞讨路过清江乡山口村石峰仙古庵,住持看见周宗惠称其“宿具慧根”“善根深厚”便收留了母子两人。住持圆寂后,周母一直住在古庵,周宗惠外出云游“参访明师,求学佛法”,最终修成正果。
石峰仙群山环抱,如莲瓣拥蕊;碧水环流,似玉带缠腰。四象齐备,左青龙蜿蜒,右白虎驯俯,前朱雀翔舞,后玄武垂头,正合风水中“藏风聚气”之妙,此地钟灵毓秀,灵气氤氲,实乃修行闭关、涵养心性之洞天福地。
相传寿佛为对古庵对面名为龙虎相斗的山峰进一步“施法”改造,形成了后面的五马归朝、七宝聚仙。施法前,寿佛下山嘱咐山下村民晚上睡觉时不管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等多大的动静也不要开门。当天晚上果真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地动山摇,有一位村民好奇忘了寿佛的嘱咐打开房门查看,看到外面狂风大作,天空山石翻滚。结果因为他违背了寿佛嘱咐,泄漏了天机,至使法力失效,一却停止归于平静。
石峰仙上现在还有未完成的石墙(现在所说的挡土墙)残垣。这些石头如何从山脚下转运上来,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生产无法解释。
三、古庵趣事
寿佛母子一直乐善好施,当地村民去了,都会拿出吃(饭、粥、“团糤”“糕皮”、野果等)的招待他们。但有个规矩,只准在那吃,不准带走。相传有个村民在那吃了“团糤”“糕皮”,可能家里没有吃的了,偷偷带了点吃的回去。几天后就身感不适,肚子疼。随后到庵里说明情况,就好了。寿佛说,庵里吃的食物也有限,村民来只要有吃的都会拿出来,但每个人都吃了还带走,庵里也承受不起。
寿佛古庵的生活用水都是要到山脚下村庄挑水上来。相传寿佛外出云游前,母亲对寿佛说:儿呀,我老啦,你走后,吃的水我也挑不动了。寿佛听说后拿起母亲的拐杖到古庵下面约50米地方一戳便涌出一股清泉。现在这口水井常年不泽也不溢,当地村民初一十五上山烧香拜佛时都不忘到井口饮一口井水,有些人还会带一瓶水回去给家人喝,相传能治百病,延年益寿。
寿佛古庵是砖木结构,屋顶还盖了一层冬茅草,周围长满了棕叶竹。听老辈说,历史以来石峰仙发生了多次森林大火,但大火一漫延到棕叶竹边,大火自然会息灭。故寿佛古庵至今未受火灾之损。
四、寿佛母亲坟墓之谜
据传寿佛母亲去逝后就葬于石峰仙,但墓址具体位置无人知晓,至今未找到,成为未解之谜。
五、寿佛来扫墓
每年清明前后几天会大风大雨,老辈说是寿佛来给母亲扫墓来了。
六、寿佛保甲一方
石峰仙属五岭之一骑田岭山脉,山下有一条山口垅大峡谷。祖祖辈辈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栖的生活。每年夏季干旱时,清江乡的百姓只要看到山口垅乌云密布下了雨就一定下雨,那时候比天气预报还准。山口的百姓种田从来不受干旱的影响,夏季农忙“双抢”时山口村的老百姓晒谷坪因雨抢收稻谷是一道富有特色的风景线。老辈说是寿佛在福泽一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寿佛乃得道高僧,但在当地百姓的心目当中,他一直是孝敬父母,乐善好施的典范。与当地黄氏家族家训中的“孝廉家声”相得益彰。
清江山口 黄艺芳
记于戊寅年清明
来源:黄志伟
作者:黄艺芳
编辑:张小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