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忧而不伤的人文表达
——读苏小玲散文《品色,在烟台山上》
安兴本
1
表达是人的本能,超越本能的表达就是文学艺术了。读苏小玲的散文《品色,在烟台山上》和他一系列散文随笔作品,人文的表达在艺术的加持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种忧而不伤的人文表达——《品色,在烟台山上》从外来到本土,从历史到今朝,从传统到现代,从物质到精神,四面互摄,纪人说事,娓娓道来,犹如聆听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旋律的色调变化叙事与人文对话的辨析交流,总能创造出一种忧而不伤的深刻省思与击节而来的灵魂拷问——“教育,文化乃至宗教,一切美好的都该各有各的复兴。若有自由、明朗、开放的心态,历史又如何成为现实的忌讳和包袱?
《品色,在烟台山上》是作者在烟台山物理空间与文化天穹上不断行走、思考、品色归纳的串联拼图,他聚焦福州烟台山上外国领事馆、洋行、教堂、学校、医院等历史的风貌,通过中外名人的轶事,串起烟台山近代的历史记忆,烘托出这座通商口岸特殊的历史地位;通过中西人文融合的独特风貌,诠释了中西文化是如何在这里相遇、碰撞,并最终融合共生,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使其成为交汇的窗口,承载起福州“五口通商”以来的特殊人文景观。
散文不怕散,关键看文眼。怀旧是虚晃,一枪的背后,作者的敏锐之处,在于他对烟台山上的历史人文的挖掘与重构,这触及从利玛窦到马格尔尼以降,中国社会变迁中近代化的种种世象之矢向的催化,特别是今天,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其中更隐含着对烟台山过度开发的商业化改造,进行了由衷大胆的质疑与批评。如此这般巴赫音乐与松尾芭蕉俳句式的双重叙事,其韵致所及,精致地缝合出烟台山上“品色”的奏鸣曲。
品,三口堆叠。一张口,吃,形而下。吃,乞求以对,虔诚也。两个口,吕,洪钟大吕,顾及上下左右,吕珏成双,搭桥,形而中也。三个口,品,通感升华,审美泽心,精神活动,形而上也。精神活动就是思维、思考、思辨,提升审美能力与价值判断的升幂。色,在烟台山上,是中西比较下可以感知的历史与人文、故居与轶事、宗教与生活、人情与人性、现状与未来。佛教中"色",常被《心经》中"色即是空"所误解。从词源上说,"色"在梵语中本义是"变化"或"现象",在巴利语经典中,它常用来指代一切物质的存在。以哲解色,其乃五蕴之首,是认知对象的基础,具有缘起性空的虚幻性。"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对"色"的彻悟,才能打破"常见"。
《品色,在烟台山上》由五段组成:
第一段提出“‘烟台山’的概念”,并宣告“重新耸立”;
第二段,按照门牌号,在历数烟台山的“色泽与神韵”之后,为烟台山素描画像:“这里,也是闽省向外地转运商品的水上要道,中外航船的碰撞或交流也很频繁,方便了福州作为直接与海洋文明对话的前沿。流通改变环境、激活生态,当堵塞时,人类相向而行的路就会变窄。”
第三段,在烟台山上望见江的对岸,“就是福州的台江,台江背后的鼓楼。而鼓楼中由一个三坊七巷,期间数个人物联系着爱新觉罗家族的专制朝廷……”,他们和我们,依然仰望“大宪章”而不得要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需要国家间彼此的认知与共识。否则,个体的主观能量再大,也会在冲突中逐渐被磨损、消耗,甚至演化成被毁灭的悲剧。”
第四段,再以门牌号开始,历数教会在烟台山上创建女子学校和开办新学的故事,进而叙述基督教文明对福州乃至中国的影响。“就整个中国来看,基督徒传教,面对儒释道一体的世界,他们必须化解排斥、若邪融入……上帝大爱、信仰布道和文明普世,在缺乏敬畏习惯的无神论世俗眼前,传教士们的神圣使命亦轻如鸿毛。”
第五段,历数近代中国从罗丰禄、沈葆桢到严复、孙中山,从梁思成、林徽因到罗忠彤、罗孝斌各类先锋人物,他们拾阶而上,“珍惜那些曾有过觉悟、献出过文明价值的人们——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他们建构了烟台山五彩缤纷的精神圣殿,乃至国家的变迁。
2
“就在烟台山的某一角,也曾埋葬过一批传道的中外教徒。一生虔诚,面对一切磨难与牺牲无怨无悔。”这是信仰的力量。在北京,也有这样一块地方,它位于西城区车公庄大街6号北京行政学院内,墓地分为坐北朝南、东西毗连的2个墓院,原建筑现已无存,墓葬均为后砌,非原来形制,原因不赘。西院为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3位传教士的墓院,其中利玛窦墓居中,汤若望与南怀仁墓分列右、左两侧。东院为60位明清外国传教士墓地碑林。
西教东传,先是天竺传过来的佛教,接着公元7世纪中叶,自西亚、中东传入伊斯兰教,后有唐代传入的景教、宋代传入的 “一赐乐业”教、明清传入天主基督教,至此世界三大宗教在中国到齐了。
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两汉之际。它的原生,早在释迦牟尼诞生之前就已经有了许多沙门参悟的文化运动。沙门文化运动是对现实的反省,释迦牟尼后来成为这场运动的主要成员之一。他们追求真理,揭露吠陀的荒缪和矛盾,努力构造一个全新的世界观,力图给受苦受难者带来精神的力量。佛教的轮回,是一种精神上的指引,它鼓励人们要有活下去的勇气,以来世幸福的期待作为活下去的理由和依托。这个荒谬的精神欺骗,与中国本土的儒道结合,实现了本土化,跪拜皇权,占尽名山大川,成为中国意识形态的主流之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经宋、元、明、清1000多年的传播发展,现已成为中国五大宗教信仰之一,并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伊斯兰信仰体系。中国伊斯兰教具有种族属性,他们以大分散、小集中为特征,穆斯林聚居区均建有规模不等的清真寺,形成以清真寺为中心的穆斯林社区。
基督教传入中国,开启了“西学东渐”的过程,特别是近代,它把西方的文明带进中国。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孕育了西方的工业文明与宪政民主社会的建构,它对中国近代的宪政运动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创建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关键性作用,产生了中国近代史上太多的第一:第一所西医医院、第一所现代化大学、第一批留学生、第一所女子大学、第一所女子学校、中国第一个印刷所、第一份中文期刊……早在1874年,教会学校女生不得缠足,1895年宣教士在上海发起天足会,力改整个中国社会的缠足陋习。1919年教会出版白话文基督教和合本圣经,担当白话文运动的先锋。
与《品色,在烟台山上》的五段五彩相应,鄙人以马可波罗、利玛窦、郎世宁、汤若望、李希霍芬对韵。马可波罗跨越千山万水,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那时的欧洲还处于黑暗时期的末期,宗教改革、思想解放与文艺复兴都还没有发生。但他还是带来了宗教、建筑和艺术等多种欧洲文化的元素,介绍了欧洲的商业模式和技术。这些信息被中国的商人所采纳,促进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和商业交流,推动了中国的商业发展。游记中对中国城市、贸易、宗教、科技等方面的描述,传播了中国文化、科技和经济的成就,为欧洲人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使他们得以窥见遥远而神秘的东方文明,激发了欧洲人对中国的向往和好奇心,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利玛窦在明末的中国,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文化风暴。他巧妙地将基督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成功吸引了一批朝廷大臣的注意和兴趣,通过引入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参与修订历法、研制天文仪器,翻译了《四元行论》和《坤舆万国全图》等西方经典作品,极大地开阔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他与当时明朝礼部尚书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并且第一次在广东的肇庆,教授几何、天文学等西方学问,这对中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他不仅带来了欧洲文艺复兴的成果,而且系统全面地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篇章。在这场文化风暴期间,传入中国的现代数学、几何,世界地图、西洋乐等西方文明,使中国人的世界观从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开始认知到世界是一个圆球。
丘成桐先生说:“400多年前,被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的利玛窦把现代数学引进了中国,而他就是在肇庆开始传播《欧几里德几何》等现代数学著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现代数学起源于肇庆。” 汤若望在中国生活了47年,横跨明清两个朝代,曾经鼓动当时的礼部尚书徐光启加入天主教,在清雍正时,被封为“光禄大夫”,官至一品。西学东渐最早也最有名的是马可.波罗,然后一位是明朝时的利马窦,第三位就是这个汤若望。他为中国修改并制订了新的历法。明朝崇祯七年,协助徐光启、李天经编成《崇祯历书》一百三十七卷。又受明廷之命以西法督造战炮,并口述有关大炮冶铸、制造、保管、运输、演放以及火药配制、炮弹制造等原理和技术,由焦勗整理成《火攻挈要》二卷和《火攻秘要》一卷,为当时介绍西洋火枪技术的权威著作。
郎世宁是意大利米兰人,他与马可波罗和利玛窦并称中意经贸搭台,文化唱戏的 “意大利三杰”。他1715年以传教士身份来华,后在如意馆任职,历经康、雍、乾三朝。他的绘画造诣极高,擅长骏马、人物肖像和花卉走兽的绘制。他的绘画风格融合了西方绘画手法与中国传统笔墨,深受皇帝赏识。此外,他还设计了圆明园中长春园的西洋楼群,展现出多领域的卓越才华。
李希霍芬1868年至1872年间,对中国进行了七次地质考察,去过当时清王朝18个行省中的13个,对中国的山脉、气候、人口、经济、交通、矿产等进行了深入探查。在记录其中国考察成果的五卷本传世巨著《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中,他首创了“丝绸之路”的名称,第一个指出了罗布泊的位置,提出了著名的黄土成因说,奠基中国地质学。近代中国地质学创始人翁文灏曾称,其“实最先明了中国地文之伟大科学家也”。
如此,从学识到精神的完整贡献,“才能使个人与人类的彼此关系相映成辉。而爱与善,一种虔诚的信仰对他们却是至关重要。”“烟台山,让我在旧时留痕间遇见了某些亮点,感悟到人类事故与故事间某种转换的必然。”“珍惜那曾有过觉悟,献出过文明价值的人们——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以这样的形象不断对标回顾与追寻,就是要让飘荡无着的灵魂有所依托,那过于平庸的生活亦或有所附丽。”
安息吧,历史上曾以生命守望文明人们。
3
读了一系列苏小玲的散文随笔,归纳抽象,理论的思维云山雾罩,最终,因为站上了烟台山品色,于是有了色的灵感爆发,喷涌出“雄、正、知、行”四道光焰,企图先庖丁解牛,后高屋建瓴,诠释苏小玲散文的价值谱系;接着又喷出:“灵、雅、怡、逸”四道长虹,诠释苏小玲散文的美学气象。
雄,英雄者。苏小玲的散文看似清秀,细读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把控制到自洽的雄浑霸气。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气势磅礴者,雄也。
正,乃价值之矢,正气也,人间之道。字从一,从止。“一”意为“一统天下”;“止”意为“止步”。“一”与“止”合,意为“征战止步于天下一统之时”。 “夫秦失正,诸侯豪杰并起。”“正,亦政也。”政通人和,正。知,乃良知。知者善行,世界便不黑暗。心里光明,世界便清晰透亮,心里光明,世界便温暖如春。不是世界如何,人便如何,而是人如何,世界便如何。
良知者,行仁。行,行仁施善。岁月狂歌,知行合一,只有内心坚定的人,才能不为外物所动,成为黑暗中的光亮,照亮自己和他人前进的路,逶迤跨越,累迭起精神的万象,气势磅礴。行者磅礴,雄正狂豪。
以上,一时之思,乃价值拙见。
灵,有慧根者,大智若愚,藏灵孕气者也。楚人名巫为灵,与上天相通,“若社稷之灵,上安国家,吾之愿也。”灵与知契,知性通体。人对了,世界就对了,心里光明,世界便不黑暗。心有灯者,灵。雅,高尚者也。雅与学邻,大学生雅,大雅生行。指高雅、优美、不粗俗的品质或事物。
如雅气,一指刚正的气节与操守,二指高雅脱俗的精神气质与文化意境;雅言,乃通用语言,相当于现代的普通话,又言谈举止有修养者也;雅兴,兴趣兴致也;雅聚,通常指文人墨客之间的一种高雅聚会,注解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之本质,如竹林七贤是也。怡,和悦。心旷神怡者,何以?缘自知行合一。一者,正午无影,垂也直也。惟初太极,万物之始,道立于一。心学良知,乃经一也。一者,合也乐也,和也悦也。和合悦乐者,怡。逸,隐忍之德。奇姿逸德隐驽顽,苏轼将逸德谓之马具,具有善于奔跑的品质。凡人如具,恻隐逸德,心系仁端,隐忍以行。逸德者明德,逸德者道行。明德道行者,逸。
以上,瞬间审美,乃美学拙识。
综上,是乎?仅供参考,抛砖引玉,读可跋言。
2025年6月19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