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欧游记之美泉宫观感
◎苏孝同(中国福建)
2025年6月15日星期天,也是这次东西欧十七日游的第七天,我们携程旅250609—01团队一行32人,根据行程安排,开始游览美泉宫。
美泉宫位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西南部,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宫,和凡尔赛宫、马德里皇宫并称为欧洲三大皇家园林。美泉宫现为维也纳颇负盛名的旅游景点,美泉宫及其花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录》。
美泉宫奥地利人称为"Schönbrunn",意即"美泉",相传马蒂亚斯皇帝狩猎至此,发现一泓清泉,甘美异常,遂得此名。如今三百年过去,泉水不知尚在否,而宫殿俨然,游人如织。
美泉宫的宫墙呈明快的赭黄色,当地人称为"美泉黄",在阳光下泛着蜜似的光。此种颜色,据说为玛丽亚•特蕾莎女皇所钟爱,后来竟成了哈布斯堡王朝的代表色。我站在正门前广场上,看那宫殿一字排开,一千四百四十一间房屋,如今开放四十五间供人们参观。数字之精确,使人顿生历史之沉重感。
初识美泉宫:帝国余晖下的金色梦境
初夏的维也纳,阳光透过薄雾洒在美泉宫的鹅黄色外墙上,这座曾经的哈布斯堡王朝夏宫,以优雅而恢弘的姿态迎接着访客。穿过宽阔的荣誉庭院,站在宫殿正门前,视线顺着中轴线延伸,直至远处的凯旋门——这一经典的巴洛克式布局,不仅是建筑美学的体现,更象征着绝对王权对自然与空间的掌控。
步入宫殿内部,洛可可风格的装饰扑面而来:镀金浮雕、水晶吊灯、彩绘天花板,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18世纪欧洲宫廷的奢华。镜厅里,无数镜面反射出交错的影像,让人想起玛丽亚•特蕾莎女皇时代的舞会盛况,也让人联想到凡尔赛宫的镜厅——美泉宫常被称作“奥地利的凡尔赛”,但它并非简单的复制品,而是哈布斯堡王朝独特的政治与文化审美的产物。
权力与艺术的共生:哈布斯堡王朝的宫廷文化
美泉宫的历史可追溯至中世纪,但其真正的辉煌始于1743年,玛丽亚•特蕾莎女皇下令将其改建为皇家夏宫。这位欧洲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统治者之一,不仅在此处理政务,更将美泉宫打造成欧洲文化与艺术的中心。她赞助音乐家,举办沙龙,使维也纳成为启蒙时代的思想交汇点。
在百万厅,金箔镶嵌的印度漆板与东亚瓷器陈列其间,这些来自遥远东方的珍宝,是18世纪全球贸易的见证。玛丽亚•特蕾莎对异域文化的包容,体现了哈布斯堡帝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开放心态。而在大画廊,莫扎特六岁时曾为女皇演奏的传说,更为这座宫殿增添了一层艺术的神圣性——权力与艺术在此并非对立,而是相互成就。
走出宫殿,步入后花园,几何对称的绿篱、喷泉与花坛展现出巴洛克园林的精确之美。美泉宫的园林设计深受法国凡尔赛影响,但更具中欧的节制与和谐。海格力斯喷泉矗立在花园中轴线上,神话雕塑与水流交响,象征着王权对自然的驾驭。
然而,美泉宫并非只有严格的几何秩序。在园林深处,隐藏着一座英式风景园,曲径通幽,林木葱郁,与前方规整的巴洛克风格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二元性,恰恰反映了18世纪欧洲审美趣味的变迁——从绝对理性走向感性浪漫。
登上凯旋门,整个维也纳尽收眼底。这座新古典主义建筑,原本是拿破仑战争后为纪念奥地利胜利而建,如今却成了游客俯瞰城市的最佳观景台。历史的意义在此被重新定义——曾经的军事象征,如今成为和平时代的风景点缀。
美泉宫的人文价值:从帝国宫殿到世界遗产
美泉宫不仅是建筑杰作,更是欧洲近代历史的缩影。拿破仑曾在此下榻,并在此签署《申布伦条约》,重塑欧洲版图;茜茜公主曾在此漫步,她的忧郁与自由精神至今仍为游客津津乐道;1918年,奥匈帝国末代皇帝卡尔一世在此签署退位诏书,宣告哈布斯堡王朝的终结。
1996年,美泉宫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其价值不仅在于建筑与艺术,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欧洲文明记忆。今天,游客在此不仅能感受帝国余晖,更能体会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和“文化之都”的深厚底蕴。
结语:永恒的巴洛克交响
美泉宫是一座活的博物馆,每一块砖石、每一幅壁画、每一座雕塑都在讲述着哈布斯堡王朝的兴衰。它的建筑美学体现了巴洛克时代的秩序与辉煌,它的历史见证了欧洲政治的变迁,它的文化艺术收藏展现了帝国的全球视野。
在今天的维也纳,美泉宫早已超越其作为皇家宫殿的原始功能,成为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伟大建筑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人类文明精神的载体。当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再次笼罩宫殿,美泉宫仿佛仍在低语——诉说着帝国的荣耀,也诉说着艺术与人文的永恒价值。
作者简介:苏孝同,男,1947年出生,福建屏南人,研究员,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原副院长,《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出版学术专著6部,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3项,获奖项目6项,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