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夏至:盛夏序章
作者:张海燕
福清市老年学学会
夏至的福清,是一幅被海风濡湿的水墨长卷。当太阳行至北回归线,这座滨海小城便坠入湿热的襁褓——气象站数据显示,空气湿度常突破85%,龙江水面蒸腾起氤氲白雾,石竹山的绿荫深处,蝉鸣如潮水般涨落。梅雨锋面在闽东沿海徘徊不去,骤雨总在午后突袭:黑云压城时银鞭裂空,转瞬又霁光初现,街巷间蒸腾的水汽裹挟着龙眼花的甜香,将天地晕染成朦胧的赭黄色调。
一、雨热同频
“梅”雨缠绵:太平洋暖湿气流与冷涡在闽东拉锯,福清进入全年降水峰值期。气象记录显示,此时节暴雨概率高达40%,雨幕如珠帘垂落街巷,古厝飞檐下水流成瀑,滋养出“夏至雨点值千金”的农谚。
“焗”暑蒸腾:骤雨初歇,骄阳便炙烤大地。35℃高温撞上90%湿度,街头榕树的气根在闷热中低垂,石板路蒸腾的热浪扭曲了街景。老城窗棂后,家家传出空调外机的嗡鸣,与巷口叫卖四果汤的悠长吆喝交织成夏至音律。
二、 海田交响
夏至插秧分早晚,秋收粮仓差一担”——农谚如鼓点催动着田野:
稻海弄潮:早稻田里青穗初孕,农人赤足巡田,指尖掠过叶尖检查稻飞虱踪迹;晚稻秧苗在雨水中疯长,戴竹笠的身影躬身于水雾中,将翠色秧苗分行插进泥浪,身后拖曳出工整的绿色诗行。
讨海备汛:三山渔港的桐油气息漫过堤岸。休渔期的渔船在坞中翻身,船板被棕褐树脂涂抹得油亮;渔妇盘坐荫凉处,梭针在破网上穿梭如飞,尼龙绳网格间浮动着对开渔的期许。渔歌声里藏着古老训诫:“夏至修船补破网,处暑出海报龙王”。
三、古俗今韵
“午时水” 仪式在正午井台苏醒:白发阿嬷提桶立於井沿,相传此刻汲取的井水蕴藏天地纯阳。陶瓮封存的水将成为四季药引,阿嬷念叨着“午时水饮一嘴,卡好补药吃三年”的祖训,将清凉信仰注入瓮中。
宗祠供案上,新麦面条蒸腾着柔白雾气。主妇以海蛎、蛏干熬汤作浇头,撒上碧绿葱花——这碗夏至面既是敬祖的仪式,也暗合“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时令感知。
玉融大地的“做半段”节庆在暑气中酝酿:各村择定夏至后的吉日,戏台上闽剧唱腔穿透雨幕,宴席间红蟳蒸腾鲜香,游神队伍踏过积水巷道,镶贝神轿在雨中折射出碎银般的光。
四、舌尖沁凉
福清人的夏至餐桌是山海风味的交响:
1、汤羹里的海韵:花蛤豆腐汤浮着翡翠色海带结,汤清味冽;老酒炖跳跳鱼盛在粗陶钵里,酒香裹着海味在舌尖舞蹈。
2、糖水中的禅意:古街石阶旁,四果汤摊的玻璃柜浮动着碎冰清辉。仙草冻如墨玉沉浮,阿达籽透若水晶,浇上本地荔枝蜜,一勺入口便坠入清凉结界。
3、时令风物诗:菜市竹筐里堆满油亮紫茄,主妇指尖翻飞酿入肉馅,成就“夏至酿茄”的家常至味;盐渍杨梅盛在青花碟中,咸酸滋味激得人眉梢轻颤—正是“夏至杨梅红,溽暑三日终”的舌尖哲学。
五、农谚观天
“夏至西南没小桥”——西南风卷雨云,预示山洪将至;
“夏至有雷三伏冷”——雷暴频发则伏天偏凉,需防晚稻贪青;
“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杂草与稼穑争肥,锄头须挥出闪电节奏。
“朝看东南黑,雨势午前急”——气象雷达尚未捕捉的雨讯,已流淌在血脉传承的经验之河里。
夏至的福清是座被水汽浸润的琥珀。农人在青黄相接的稻浪里躬身如弓,汗珠坠入田水激起微小涟漪;渔港的桐油气味漫过利桥古街,与四果汤的甜香交织升腾;孩童举着萤灯跑过雨巷,光晕在积水里碎成星芒。
这潮湿而丰饶的节气,将山海馈赠、古俗智慧、生计艰辛皆融于氤氲水雾中。当石竹山巅最后一片雨云散尽,暮色里浮起龙眼花的暗香——福清人便知道,所有溽暑的煎熬,终将沉淀为秋实坠枝的浑厚回响。
福清市老年学学会
2025.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