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涵(陕西)
“芒”有所获,“种”有所得。正值杏黄麦熟的芒种时节,沔阳大地到处是割麦栽秧,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恰好迎来《草帽上的阳光》正式出版发行的好消息。始于希望,结于丰盈。这不仅是印明主席的个人收获,也是沔阳大地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从远古时期的原始农业萌芽开始,我们的祖先便开始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开启了与自然相依相存的农耕生活。这种对土地的依赖和对农耕生活的专注,催生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朴素的生活节律,及对劳动成果的期盼与珍视。
《草帽上的阳光》是印明主席继《乡村秘语》之后第二部乡土题材散文集。收录作者近年来新创作的散文作品65篇。分为时光总多情、故乡风也亲、山水含神韵、草木皆可爱、乡村正振兴、笑容慰我心、世间有温情等七辑,体现了“晴耕雨读,得闲饮茶”的农耕文化内涵,与耕读传家的哲学态度。
农耕文化与传统的节日紧密相连。譬如《儿时年味最浓郁》一文:过了腊八就是年、扫扬尘、写对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压岁钱、采莲船、元宵节等场面描写把地方民俗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代代相传的节庆活动,将农耕文化的内涵深深烙印在每个读者心中《端午记忆 一方裹肚》一文,童谣、民谚、方言俚语巧妙穿插生动有趣,除了包粽子、割艾蒿,尤其那一方饱含母亲深情,千针万线缝就的裹肚更是节气里应景的独特印记。《六月六》一文中“求雨”部分的描写,“小狗坐轿”“泼水引雨”虽然荒诞可笑,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体现了善良的人们对平安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草帽上的阳光》以诗意的命名,丰富的内涵,细腻的笔触,从人文背景、历史文化、艺术写意,多角度,多元化描写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秦岭以南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写照,是社会大背景下时代的缩影。
伴随着久违的自行车铃声,我的童年也随着这些文字在田埂上跌宕起伏。时而跌入通向《时光深处的苕窖》;时而围着火盆看母亲纳鞋底、补衣裳……时而躺在月光下的凉席上听母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印明主席的笔下,不光有他吹过的风,走过的路,也温暖了几代人的记忆。不光有远去的村庄,缥缈的炊烟,还有新农村建设中乡村巨变中的新气象。譬如《此中有真味》的安咀村,那一方世外桃源,满含桑叶清香的阳光,随手可摘的李子,浓浓的乡情,藏着人间真味。而《犟叔挂锄》反映了新一代的农民对土地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并勇于探索与创新。
勉县,这片神奇的土地,一步一个历史的脚印。《古阳平关随想》《青山寨的前世今生》等文章让我们触摸到历史的脉络。读了《寒松傲骨 冰雪从容》一文,读者不光对画家石寒松先生的冰雪画作心驰神往,还对印明主席的艺术鉴赏力充满钦佩。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回家时,当钥匙刚插在锁孔里转动时,小孙女惊喜地呼唤;是梦中妻子送来的那顶草帽;是他们那一代人经过岁月沉淀后的爱情;是安稳的生活与内心的从容和满足,是对婚姻契约的坚守。《草帽上的阳光》于他而言,是对“巧娘”婆婆血浓于水的感恩;是对身着长褂的爷爷,稼穑之余,树下闲读的缅怀;是父亲佝偻着身体,弯腰侍弄庄稼的样子。正如文中所述:“每当父亲弓下身子时,就像虔诚的信徒,向大地深深地鞠躬,感谢它的养育之恩。”
总之,印明主席的新书《草帽上的阳光》挖掘深、用笔宽,涵盖了勉县历史文化和人文背景,是本土文学创作中的精品力作。值得后来者学习、收藏,也是值得民间广泛阅读接地气的作品。
【作者简介】:王涵,女,网名@俏梅,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汉中市诗歌研究会副秘书长、勉县作协理事,在报刊和网络发表有诗歌、散文作品等,现居陕西勉县。
………………*……………………*………………
来源:读书村
本期责任编辑:巴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