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嘉璐回到故乡淮安,出席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身为语言学家,当他看到菜单上软兜长鱼菜名时,注目深思。随后,便提笔将菜单上软兜的“兜”字改为“脰”,又划去长鱼二字,还在菜单上写上了“脰”字的出处:“脰,古语古字也,首见于汉代《说文解字》,犹存于淮语中,可贵也。然今人多不知,此兜字代之,误会也,今为改正之。”并说明“软脰”的“脰”就是长鱼脖颈后面的那块肉。最后,他还在菜单上写下了“淮安软脰止此家,亚非拉美誉中华”,对这一淮扬菜的经典名菜给予了高度评价。” 乡贤许教授出于专业知识,指出长鱼“脰”的部位,让我们多学习到了一个古文知识,为许教授的浓郁乡情而感动,也为其渊博知识而钦佩。
只不过这名家之言,也只是学术之言。作为地方政府,记录为地方文史一段佳话罢了,而不宜将流传几百年的“软兜长鱼”更改为“软脰长鱼”。
一是“软兜长鱼”的名称生动形象,厨师与食客熟门熟路,那个“脰”字,有几人识得?
二是“脰”字的含义只是脖颈后的一块肉,不能代表那如“兜”般的一整条鱼的脊背。“长鱼”“长鱼”吗!
三是“软兜长鱼”名称已约定俗成,变更名称会带来很多麻烦呐。再举一例说川菜“夫妻肺片”,难道真是字面上的意思吗?
所幸的是,在淮安“软脰长鱼”的推行没有多长时间,没有获得业界与民间的接受,现宣传材料与店家仍然采用“软兜长鱼”这一名称。
今天发出此文,也是有感而发,并帮助对“软兜”和“软脰”名称仍存疑惑的读者了解这段佳话。
话说到此,我忍不住对外地读者说一声:淮安“软兜长鱼”好吃那!
202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