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生水起处
——序龚映华《风水赣州》
文瑞
赣州是一块锦绣之地,这块土地上附丽着秀美山川和丰饶的红色文化、宋城文化和客家文化,而其中最富蕴地域特色的莫过于风水文化了。
或许历史格外钟情于这块土地,在摇篮般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客家文化的同时,风水之术也神奇地生长、成长于斯并播衍四海。如同浩荡赣江成为江西母亲河,赣州风水也历史性地成为江西风水形势派的发祥地。我们要感谢一代宗师杨救贫,正是因为他选择落脚赣州,将风水文化的种子撒播到赣州的山水间,才有了之后千年不衰的风水盛行。
风生水起,岁月流转。罗盘指引着风水术一路流行,直至今日。如繁花似锦,风水造就的奇迹让人目不暇接,百姓对风水的崇拜与敬仰有如高山仰止——幽幽的山水中究竟深藏着怎样的神秘?人们甘愿相信冥冥中有命运之神在左右,甘愿相信风水术中有奥妙玄机,从而质朴而执著地追寻着。
可以说,风水影响着世代百姓的精神世界,浸染着普通人的灵魂。如此,赣州人在生命的进程中,沐浴着风水的辉霭,行走在时间的消逝中,行走在纷繁的人生里。
诚然,绝大多数的人主动或被动地成为风水术的受影响者,只有绝少部分人融身于风水术的研究与继承中,这两者之间则还有极少数的人在从事风水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显然,风水术与风水文化是有区别的,前者侧重于“术”的应用与传承,后者侧重于“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前者更多地是世传的一脉相承,后者更多地是个体的文化体验。客观地说,从事风水术传承的人数甚众,从事风水文化研究与传播者则相对有限。而搁在我眼前的《风水赣州》一书的作者龚映华则显然属于后者——一位致力于风水文化研究与传播的热心人。
阅读完这本书,我感慨良多。首先,是书本身予人的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丰硕感,其中资料丰富得让人有如饱食风水文化大餐。
赣州风水术传承到解放初,之后几十年处于萎靡状态,直到近十多年由于客家文化的兴盛而复兴,断代的结果既为风水术本身的传承增加了相当的难度(以致在从业的风水师中甚至出现风水理论与体系的混乱与不一致),更为风水文化研究工作增加了重重困难,而书中收集、整理与阐述了如此丰厚的正史与民间故事,无疑是对风水术与风水文化研究与传播的一大贡献;其次,是透过书中文字让人们窥视与感受到了作者的艰辛。自杨救贫之后,他的弟子及其历代传人,在赣州营造了相当数量的风水景观,也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文化故事,这些景观藏匿在赣州的好山好水处,这些故事流传在赣州的乡野人家里,这些都需要作者进行大量的田野考察才能完成,而作者是一位非专业院所的纯业余性质的文化研究工作者,况且还是一位年过五旬的的女同志,其中甘苦可想而知。
作者是我的胞姐,我们由于对文学与客家文化的共同兴趣,经常同往一个相同的目的地进行田野考察,虽然我们的文字表现形式不同——我喜欢以散文形式表现乡村及乡村文化,她喜欢以随笔或记述文体表现乡村民俗或风水文化。在乡村的共同的行走中,好多次我为她的执著、认真精神生出敬佩之情。比如,我们一同去过世代出风水师的兴国三僚村,一同去过风景如画的于都寒信村、杨公坝,一同去过很有些仙风道气的杨仙岭……这些地方,我只简单地撷取些人文故事与风景片断,她却穷追不舍、刨根问底与风水文化有关的种种,甚至是为了搞清某个文化结点,她可以不惜脚力,三番五次地往同一个风水点去。在宁都黄陂有俯拾即是的风水故事,我先听过、看过后,转述给她听,她如获珍宝,数次往之,搜集并整理出了诸多很有文化意义的文字。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很惭愧,面对风水文化我只是当风景看待,粗粗掠过便放弃了,她却如获至宝,细加整理终成正果。
风生水起处,她如一个沉静的文化打捞者。说实在的,数年前我对她的这种对风水文化的执著、认真劲还有些不以为然,今天,当我看到《风水赣州》已然成书,除了惊喜,还是惊喜!套用一句俗语,当真是“有志者事竟成”也。
尽管是胞姐,我没有避嫌,我觉得应该为她写下一些文字,毕竟她在为社会尽职,承担着一块本不属于她个人来承担的事务。仅凭这一点就可以成为有责任的文化人的精神榜样。
我想,客家文化,抑或风水文化,作为赣州最具特色的文化内容,吸引专业与非专业人士来关注它,研究它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整理它的民间文化与故事,总归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
我相信这本书的问世,能对赣州风水文化乃至客家文化的集大成具有一定的补充意义,对赣州的风水旅游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2008年6月10日于赣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