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陀螺
作者/赵庆熙
玩具是孩子们的最爱。现在的孩子从刚出生开始,家长们为了开发孩子的智力,以使其茁壮成长,不惜高成本投入为他们选购不同年龄段的玩具。到了孩子五六岁、七八岁时,家中总有那么几箱子智能玩具、电动玩具,什么小气车、玩具枪、布娃娃林林总总一大堆。现在的孩子真幸福。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出生在黄海之滨徐圩盐场靠近海边的盐工家庭。我们儿时的玩具基本上都是自己做的,像纸牌、用废旧纸自己叠的;毽子、从公鸡尾巴上拔几根长鸡毛栽在铜钱上就可以踢了;用黄泥巴做成手枪涂上墨汁玩得也很开心。还有盐滩风车换下来的旧铁圈和玻璃球,可以用来滚铁环和打弹子。稍微高级点的玩具就算是陀螺了,它做起来要难一些,一般是用密度强的木头来做。我们的玩法也很原始,手持一根另一头绑着布条的木棍,陀螺旋转时,挥动木棍上的布绳抽动陀螺使其不停转动,谁的陀螺先停算谁输。
记得一天下午我们圩子几个一般大的小朋友在我们家门前篮球场上玩打陀螺。说得准确点是他们三个人在打陀螺,我在边上看,因为他们各自都有陀螺,而我那时还没有自己的陀螺。看到小朋友们玩得都很开心,我很羡慕,可又对他们并不高明的玩技不肖一顾。
可能是玩累了,一个邻居的小朋友将他的陀螺送到我的面前说:“来,赵庆熙,我的陀螺借给你玩一盘,就一盘哟。”我异常感激地接过陀螺,兴奋地和另外两个小朋友比赛起来。虽然我自己没有陀螺,但是我的技术并不差,可能是我的悟性较高,加之我经常帮助父母干活,力气比同龄人大。在另外两个小朋友连输两盘时,我的陀螺还在不停地旋转。这时陀螺的主人不干了,连声喊停,可我还是挥动陀杆抽,着陀螺。这时只见他一脚将飞转的陀螺踢翻,伸手从我手中夺回陀螺杆,狠声说:“你没有陀螺不带你玩了,我们几人到后边组长家门口玩去”。
我听他说的话很生气,不就是有自己的陀螺吗?有什么了不起,别看你们整天玩,比起赛来,还是我的手下败将。我当时真是满肚子的气,但是还没有处发泄,那时可能是年龄小,没有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陀螺是人家的,又慷慨地借给我玩了一盘,别人收回陀螺我怎么再去怪人呢?我落寞地回到家,在门口见到老爸站在窗前正怜爱地看着我……而我们家前窗正对着门前的篮球场,也不知我们刚才在球场上打陀螺有没有被父亲看到。
晚饭后,只见老爸找出一块木头,用刀不停地雕刻着,看情形像是在刻陀螺,可是我又不敢奢望是刻给我的,在我的眼中父亲一直是很严厉的。在家里,他让我们兄妹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做事;在外面,他让我们兄妹平时尊重长辈、乐于帮助别人,学会做人。他从不宠溺我们,所以我不敢想他会给我们做玩具。
第二天下午,老爸将一只漂亮的陀螺和已经扎好布绳的陀螺杆交给我说:“拿去玩吧,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哟。还要记住:相互间比赛可以,无论输赢都不要闹矛盾,小朋友之间玩耍,不论遇到什么事,一定要相互谦让”。
我太高兴了,这是我记事以来父亲第一次给我做玩具,我能不激动吗?我欣喜地接过陀螺,我要去告诉所有的小朋友:我也有陀螺了,是我老爸刻的。这时我再看向老爸,脸上不单单是往日看到的严厉,此刻还充满着慈祥。
今天我回想起这段往事,才深刻地领会到父爱如山的涵义:父亲的爱不是用华丽的词汇体现的,他的言行举止就是儿女榜样和心灵的靠山!1
2018年9月16日写于江苏连云港
作者简介
赵庆熙:本科学历,做过代课老师, 农场农工、盐场工人、搞过行政管理,公务员退休。 喜欢文学,先后在省市报刊杂志发表并获奖文章十余篇,一九九0年与朋友合著《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新论》,由海洋出版社出版,作者任副主编,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二0二五年六月由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专著《平凡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