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生命永存
——冯骥才的文学艺术观
王业松
冯骥才是1942年生人,我比冯骥才早吃8年饭,是同时代的人。他以“还能接着写”而自豪,我以还能接着出书而自信。近日读了2017年出版的《冯骥才散文精选》感到十分亲切,书中所言我皆感同身受,都是我们共同语言。
中外的作家和画家很多,但兼两“家”于一身的并不多见,而冯公即是,法国的雨果亦是。受时代责任所迫,20世纪70年代冯公由画坛转入文坛。冯公不只是身兼两“家”,还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读了《冯骥才散文精选》,深知冯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顶礼膜拜,对中国文化遗产的崇敬,对文学艺术家的尊爱,这些在书中都跃然纸上。
冯骥才认为艺术家的生命永存。
作者在《时光》一文中,写到诗人和艺术家的生命时说:“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当生命走到终点,时光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艺术家用他们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存的灵魂”。
冯骥才在《大话美林》中说:“艺术的空间天边无际。地球可以承载整个人类,每个人的心灵却都可以容纳宇宙,尤其是艺术家的心灵。他们用心灵想象,用心灵创造,因为他们的心灵是自由的”。作者在写韩美林的艺术特点时说:“美林世界的一切都是他生命的化身”。“美林世界的所有角色,其实都是他自己。任何杰出的艺术家都是极致的自我”。作者在《哀谢晋》中说:“艺术家就是要把全部生命放在艺术里”。作者在《我心中的文学》中说:“文学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又苦又甜的终身劳役”,“文学的追求,是作家对于人生的追求”,“文字的追求,也是作家对于艺术的追求”。
冯骥才认为作家画家应具备的条件。
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1897-1962)曾说:“做一个作家需要三个条件:经验、观察、想象”。冯骥才对作家应具备的素质比福克纳说的更全面、更具体。冯骥才在《我心中的文学》中集中写了作为作家应具备哪些素质时说:要有“想象力、发现力、感受力、洞察力、捕捉力、判断力,活跃的形象思维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要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心,要对千形万态事物所独具的细节异常敏感”,要对有关的人和事“都能准确地表达出来”。作家要把自己的生命化为一本书,当他不在人世间时“仍像作家本人一样留在世上”。
作者在《水墨文学》中说到文人画的本性是“借用最自然的事物来表达最人文的内涵”。“画又是画家作画时的心电图。画中的线全是一种心迹。因为,唯有线条才是直抒胸臆的”。作者在《绘画是文学的梦》中说:“人为了看见自己的内心才画画”。作者为在自己的画中逼真地发现自己的心灵而惊喜。绘画对于他“是一种情感方式或生命方式”。画面上水墨、肌理和色彩,“这一切都像我的文字,必须服从我的心灵”。作者说:文学最高的职责是挖掘作者自身的心灵。
冯骥才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忍痛卖画。
作家、画家冯骥才一手创立的专事文化抢救和保护的基金会,存在经费困难,作者为了解决此问题,忍痛大批卖掉自己画作。作者说:“个人一己的艺术得失,怎能与大地文化的存亡相比?我说过:我们大地的文化犹如母亲的怀抱,我们都是在她的滋养哺育中成长成人的”(见《精卫是我的偶像》)。作者在另一篇中说:“文化人的责任在于文化”。
冯骥才因“三晋大地文化遗存之深厚之灿烂而惊叹;对“转瞬即逝文化遗产心急如焚”;对天津老街被拆无可奈何;对山西的资寿寺的壁画脱落、应县木塔的保护、悬空寺被游客糟蹋的忧愤,发出内心的呐喊:“我们这些不肖子孙把你们的天才创造糟蹋成了何等模样”!作者对湖南隆回花瑶族的文化得以保存和发扬而欣喜;对贺兰人唱灯影子戏(即皮影戏)令他喜出望外,视如珍宝。希望每一种文化遗产都有人守着它,并兴致勃勃地建议当地县长“把皮影戏送进当地学校,送进课堂,培养孩子们的乡土文化情感”。作者对内蒙古草原深处的剪花娘子康枝儿的高超的天才艺术赞不绝口,并要为她印制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她、知道她”,让“散布并埋没在大地山川之间”的天才,更多人知道。
冯骥才追求散文画面感和画的散文化
冯骥才说他的散文“非常强烈地追求画面感,我也希望我的画散文化”。作者说:“小说家总是要进入他笔下每一个人物的心中。就像演员进入角色,体验不同情景中特定的情感与心境”。作者在《绘画是文学的梦》中说:“你看到过的雨果、歌德、萨克雷等人的绘画吗?只有认真地读他们的书又读他们的画,你才能更整体和深刻地了解他们的心灵”。
这些观点只有身兼作家和画家的冯公才能具备的高论。我合上《冯骥才散文精选》,一位高呼保护文化遗产的中华大地的儿子,在耳提面命:糟蹋祖先的天才创造的不肖子孙住手!一位对中华文化遗产保护竭尽全力的高人出现在读者面前,一位令人尊敬的作家兼画家出现在读者面前,一位保护文化遗产的旗手出现在读者面前!
2025年6月18日
【作者简介】
王业松,男,1934年⽣,汉族,江苏省泗阳县⼈。南京⼤学中⽂系毕业。曾在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任助理,在公安部外事局和教育局任处、局⻓,并兼任《公安教育》编委主任。现为中国散⽂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多次在《⼈⺠⽇报》《⼈⺠论坛》⽹、《中华英才》半⽉刋、《亚洲财富国际交流》⽉刊,以及南⾮出版发⾏的《⾮洲时报》等报刊发表⽂章。已经岀版《呼应》等九卷散⽂集,计300万字。其中《⾬中送魏巍》、《我送荣毅仁副主席回家》和《我在中南海⼯作期间花絮》等散⽂在社会上⼴为流传。作者年已九旬,但仍在为时代发声。读者可从中听到⼈⺠的呼声,看到国家发展的脚步,感受到时代的脉搏。2023年,荣获联合国文化荣誉最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