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的运河版图上,临清曾如一颗璀璨星辰。明清时,“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盛誉道尽了这座山东第一大城的繁华。2018年初秋,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的一支特殊队伍,怀着朝圣之心踏上这片土地——此行不为惊动地方,只为追寻运河滋养的文武精魂,感受千年水脉的厚重回响。
张自忠纪念馆内,毛 泽 东手书“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如炬如星。讲解员的声音将时光拉回1940年5月湖北襄阳的惨烈战场:当日军三面合围,仅剩几十名警卫时,张自忠将军右臂中弹仍凛然高呼:“子弹打完了用刺刀,刺刀断了用拳头,用牙齿咬!”
日军战史记下他生命的最后瞬间:身中数弹的将军从血泊中猛然站起,威严目光竟让敌兵藤冈愣在原地。当刺刀最终穿透他的身躯,搜出的刻名钢笔才让日军惊觉——这位如山倒下的巨人,竟是集团军总司令。
两个月后,将军夫人李敏慧绝食殉夫。周 恩 来誉他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蒋 介 石 题词“终换得马革裹尸还”——二战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用热血铸就民族脊梁。
一墙之隔的季羡林纪念馆,陈列着大师的传奇人生。临清农家走出的他精通12国语言,尤以“天书”吐火罗文震惊学界,却三次请辞“国学大师”桂冠。
馆长马鲁奎动情讲述大师轶事:北大新生曾唤他“老头”看包一小时,他却含笑应允;晚年与双猫共眠的“三睡图”尽显赤子心性。他“真话不全说”的处世智慧,与“质朴平易、硬骨头心肠软”的交友之道,在浮躁时代更显珍贵。
温 家 宝五访季老时感叹:“您在最困难时也未丢掉信仰。”这位运河之子临终前三天仍在口授文章,将书生报国的火种燃至生命尽头。
穿过历史烽烟,考察团在运河遗迹中触摸临清“富庶甲齐郡”的往昔荣光。元明清三朝,会通河上31道闸口如巨龙鳞甲,临清因三河交汇成为漕运咽喉。
鳌头矶上,“独占鳌头”的匾额犹在。当年文人于此眺望千帆竞发的盛景,而今青砖堤坝隐没荒草,唯余雁翅闸墩诉说商旅如云的繁华。
全国仅存的运河钞关遗址更令人震撼:这座曾占全国税收四分之一的明代建筑群,斑驳砖石间依稀可辨“国计民生”坊的轮廓。它见证了《金瓶梅》中的市井风云,更铭记着万历年间王朝佐反税监的壮烈抗争。
饥肠辘辘时,开元山庄路口的独轮车飘来温热豆香。临清特色“托板豆腐”让书法家穆振河连食两块,质朴美味瞬间唤醒乡愁。
庄主张秀梅是位深藏不露的京剧名家,席间一曲《红灯记》满堂喝彩。她将运河文化融入美食:乾隆赐名的“什香面”十味菜码如彩虹铺陈,布袋海参在舌尖绽放海洋气息。餐厅悬挂的“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道出主人心志——这位酷爱读书的女企业家,正以美食为舟载动运河文化远航。
行走在临清,张自忠的热血与季羡林的墨香在运河波光中交融。钞关石阶的苔痕、鳌头矶的飞檐、什香面的氤氲,共同编织成一部流动的史诗。当开元山庄的灯光倒映千年水道,我们看见:真正的文明传承,既在青史丹心间铮铮作响,亦于市井烟火处生生不息。 这座敢领风气之先的古城,正以文武之道续写运河新章。
(素材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