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干货与诗意融汇的
文化沙龙
——“阅读第一区”西湖作家讲堂走进文新街道骆家庄社区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的六月,首届杭州(日报)发布十佳金笔杆奖、西湖区作家协会会员包学军老师,走进文新街道骆家庄社区,送上一场干货与诗意融汇的文化沙龙。
这场文化沙龙由区委宣传部、杭州市作家协会联合指导,区文广旅体局、区文联、西湖阅读联盟携手区作协、文新街道骆家庄社区倾心打造的“阅读第一区”西湖作家讲堂,以“五多五有—社区通讯报道这样写成”为主题。
嵌入诗意文字写出赏心悦目的工作新闻稿,让社工们能够快乐生活、快乐工作、快乐写作是此次讲堂的主线。
现场包学军老师娓娓道来“我与工作信息报道”的往事:二十多年前,她在灵隐街道工作时,曾经在《西湖报》同一天刊登本人写的二篇工作信息报道,这种情况几乎罕见;“十五分钟生活圈让村民办事不出村”--西湖区完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的工作信息报道在杭州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撰写的经验文章多次在全国级报刊杂志发表,其中“联动 融合--积极探索社会工作融入社区治理新路径”的文章,在《社区》(全国级刊物)刊登的同时其题目作为封面引用。
包学军老师运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丰富有趣的案例分析、积极热情的教学互动,现场传授了“五多五有”经验体会:
“多看有讲究”。坚持每天花费10分钟看各类书籍、看感兴趣的书、看各层面的新闻报道的学习习惯。学习欧阳修“马上枕上厕上”碎片化的读书习惯。其次,听歌时熟记歌词、看电视电影时记录有趣的对话台词、甚至在电梯间地铁里的每一条广告语,都能够融入以后的文章中。
“多想有记录”。动笔前,脑子里构思基本的框架初稿,冒出好思路好灵感,及时记录下来。不能面面俱到,小切口才能写出大文章。
“多听有启发”。在活动现场,要多观察,多听听现场参与人员的真情实感的表达,把这些话记录下来,形成的报道更有温度更有感染力。
“多写有提升”。多练习勤动笔,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活动报道类则需要关注时效性,有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活动条件允许,可以提前安排,写通讯报道和其他作品不同,抢抓时机,把握时机。
“多视角有收获”。活动报道,不能局限于活动,必须扩散思路,一场父亲节活动,可以联想到系列为老服务;一场培训活动,可以延伸至队伍建设。如此联想,豆腐干文章可能成为经验性论文。
包学军老师还引经据典讲述了通讯报道写作的三大技巧:
“篇目的重要”。一个新颖有高度的标题,是一篇报道的灵魂。全篇内容的展开,均围绕大题。标题如一个大框,点点滴滴往里面装,这就是短小通讯和经验总结文章的区别。
“开头的重要”。引语生动且极具冲击力,作品更有吸引力。开头,是一篇报道的眼睛。平铺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记录,若换一种思路,先来一段精彩的引语,然后再记录活动,最后面加上今后的计划和思考,这样的整体报道,有血有肉,更吸引眼球。
并举例鲁迅的《秋夜》,文章开头是“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看似平淡重复的表述,却有着独特的魅力。若修改为“在我的后园,有两株枣树”,虽然简洁,但无法营造出那种单调、孤寂的氛围。原句中“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用重复的手法,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此时此刻所处环境的寂寥,仿佛能感受到和作者一同站在后园,凝望着那两棵沉默的枣树,沉浸在那个寂静的秋夜里。这就是大文豪的魅力,能够让读者迫不及待地跟随他的笔触,走进散文的世界。任何文体都适用。
“用心的重要”。撰写工作信息也如此,必须要做用心的人,用心发现身边的美好,用心挖掘记录社工们日常的点滴奉献,写出与居民们的共情,写出为居民服务的细节,这样的情感交织,这样的工作报道,如一幅刺绣图,文字如精美的刺绣,一针一线都饱含着深情。
最后,周晰珍老师现场为大家诵读了一篇包学军老师的散文《想念雪落下的声音》,优美深情的文字,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翩翩飞舞的雪花,感受到家人的温馨,为炎炎夏日送来一份清凉。
活动结束后,现场人员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这样的“生动干货课程”让他们感受到了文学的无限力量,让他们感受到工作与文学融合的魅力。并期待未来能有机会,参加类似的新颖课堂,让文学浸染工作,让文学浸染生活,从而更加快乐生活、快乐工作、快乐服务居民。
2025年6月19日
文新街道骆家庄社区王剑军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