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落榜者书:白衣卿相亦可铸就时代脊梁
体制的排斥常常造就文化的异彩,官场的冷落往往反铸艺术的丰碑
——摘自题记
文/苏志文
昔有柳三变,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遂作《鹤冲天》,以“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自况,更言“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仁宗见之,朱笔一批:“且去填词,何要浮名”。千年而下,每逢放榜时节,几家欢喜几家愁,然历史长河奔涌向前,多少落第书生终成社稷栋梁,多少考场失意者反在人生大考中交出璀璨答卷。今作此赋,非为慰藉,实为明志——科场得失不过人生一瞬,胸中丘壑方显英雄本色。
一、历史明镜:落第者的千古回响
柳永生于崇安官宦之家,祖父柳崇为沙县县丞,父柳宜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后归宋任雷泽县令。如此家世,科举入仕本是顺理成章。然其生性放达,流连坊曲,初试落第后愤作《鹤冲天》,内有“明代暂遗贤”之句,暗讽朝廷遗漏贤才。仁宗见而恶之,后虽入围殿试,仍被黜落,遂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表面看是柳永狂傲招祸,实则是科举制度与个性才情的深刻冲突。
细究之,柳永之悲剧非独在宋。唐代诗圣杜甫,赴京应试遭遇李林甫“野无遗贤”闹剧,终生未第;明代徐渭,二十岁中秀才后八试不第,最终疯癫杀妻;清代蒲松龄,十九岁中秀才后屡试不第,七十二岁始成贡生。然观其成就:杜甫成“诗史”,徐渭创泼墨大写意,蒲松龄著《聊斋》流芳百世。历史何其相似——
体制的排斥常常造就文化的异彩,官场的冷落往往反铸艺术的丰碑。
柳永虽仕途蹇滞,却在市井瓦肆中找到知音。他替歌妓填词,歌妓资其生活,形成中国最早的稿酬制度。其词“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开宋词通俗化先河,将宫廷雅词推向民间。更首创慢词长调,使词体从小令独大变为慢词与小令并峙。若无柳永对慢词的开拓,后世苏轼“大江东去”、辛弃疾“千古江山”的豪放长调恐难产生。
仁宗黜落了一个官员,历史却收获了一位词坛革新者。
二、时代召唤:落榜不落志的现代回响
今之高考,犹如古之科举,万人争渡,必有遗珠。然时代已变,柳永当年唯有仕途一径,而今人生道路纵横交错。马云三度高考,数学曾得1分,终创阿里巴巴;俞敏洪高考三次,英语从33分到95分,后建新东方帝国;孟非高考落榜,从印刷厂工人成长为知名主持人。这些当代"白衣卿相"证明:
一次考试不能定义一生,关键在落榜后的选择与坚持。
观当今中国,正值民族复兴关键期,各行业皆需英才。航天工程需工匠精神,乡村振兴需实干人才,科技创新需奇思妙想,文化传承需守正创新——这些领域从不仅以文凭论英雄。贵州“老干妈”陶华碧目不识丁,却创出国人骄傲的品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当年报考空军因身高差1厘米落选,转学农学造福苍生。柳永若在今世,或成流行音乐教父,或为文创产业先锋,何必拘泥于“学而优则仕”的单一价值?
当代社会评价体系已趋多元。网络作家唐家三少(张威)大学肄业,凭写作登顶作家富豪榜;电竞选手Uzi(简自豪)初中辍学,却在虚拟战场为国争光;李子柒未完成高中学业,却以田园视频传播中华文化至全球。这些非传统成功者,正如当年柳永在正统之外开辟新径,证明人生价值可从多维度实现。
落榜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发现自我、定位人生的起点。
三、精神传承:从“奉旨填词”到“自主创业”
柳永落第后并未消沉,而是将才华转向民间创作,其词中既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情,也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赏情,更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这种将挫折转化为创造力的精神,恰是今人所需。当代青年面对挫折,当学柳永的“奉旨填词”——不是被动接受命运安排,而是主动在新的领域开疆拓土。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又不同。柳永时代,落第者多沉沦;而今天,我们有更多选择权。可学技术成为“大国工匠”,可创业成为“弄潮儿”,可钻研兴趣成为“斜杠青年”。广东“凉茶大王”王老吉创始人王泽邦原是落第书生,转研中医药;北京同仁堂创始人乐显扬亦因科举不顺,潜心医药济世。当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蓬勃发展,为落榜者提供了比古代丰富千百倍的进修路径。
特别值得思考的是柳永的民间立场。因其长期混迹市井,词作充满生活气息与人性温度,如《雨霖铃》写离别情,《八声甘州》抒羁旅愁,皆因贴近普通人情感而流传千年。今之落榜者若能扎根基层,反能获得最鲜活的人生体验。多少大学生村官在田间地头成长,多少技工在车间里成就“工匠精神”,多少创业者在市场中历练成才——
基层从来都是培养真才实学的大课堂。
四、家国情怀:个人命运与时代征程的交响
柳永晚年任屯田员外郎,虽是小官,却务实为民。任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时,目睹盐民疾苦,作《煮海歌》揭露“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的剥削现象。这说明即便在最失意的时刻,知识分子也应保持对社会的关怀。当今落榜青年同样应超越一己得失,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
中国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从“跟跑”转向“并跑”“领跑”,这需要各层次人才。高铁司机、核电技师、非遗传承人、现代农业技术员——这些岗位不唯学历论,却关乎国家命脉。德国制造业强盛,正因其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尊重技能人才。中国要突破“卡脖子”技术,也需要千百万高素质技术工人。
回望历史,每当民族危难,总有无名英雄挺身而出。抗日战争时期,多少知识青年投笔从戎;建国初期,多少扫盲教师深入农村;改革开放后,多少乡镇企业家白手起家。他们中不乏科举或高考失意者,却在时代大潮中找到了人生坐标。今天的落榜青年,同样可以在“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碳中和”“两高”等国家战略中,寻得施展抱负的广阔天地。
结语:重估价值,再启征程
柳永临终,歌妓集资葬之,每当清明“吊柳七”成俗,直至宋室南渡。百姓以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对这位落第才子的纪念。历史最终记住的不是当今的金榜题名者,而是创造文化价值的“白衣卿相”。今之落榜者,或许正站在人生转折的黄金点上——
远离标准化赛道的拥挤,发现个性化发展的蓝海。
昔日仁宗一句“且去填词”,无意间造就了宋词革新者;今朝高考放榜,多少“柳永”正待重新出发。科场得失如过眼云烟,人生价值在持续创造。愿诸君以柳永为鉴,不失其志,不辍其行,在适合自己的领域深耕不辍,终能成就“凡有井水处。皆歌君之功”的人生境界。
莫道书生无大用,自古英豪出布衣。科场落第非绝路,人生何处不青山?
星火千心燃永夜,沧溟万息共潮同。此特填小词与诸君共勉:
《鹤冲天•星河弄潮步柳七韵》
——致破浪新青年
沧溟跃上,
岂负拏云望。
寰宇驾长风,
何须向。
未夺蟾宫桂,
重卷怒涛修荡。
鸿程焉得丧。
强国胸襟,
自拓昊河天相。
开关破障,
更矗昆仑巍嶂。
幸有舜疆新,
堪驰访。
且驭狂潮数字,
雄芯跃、康衢畅。
韶华非一饷。
忍见青冥?
骤起虎骧龙唱!
作者简介:苏志文,网名东风第一枝。中学高级教师。中国诗词研究会、甘肃诗词学会、白银市作协会员。《白银区志》水川史料撰稿人。其《〈西厢调〉小曲》为白银市获得国家级非遗“曲子戏”。《白银民间民俗文化集》责编。诗词歌赋散见《中国诗词》《甘肃诗词》《黄河诗阵》《兰州诗词》《凤凰网甘肃》《大西北网》《澎湃新闻》《今日头条》《中华诗词学会城镇诗词》《华夏文明导报(白银周刊)》《商海诗潮》《中华诗赋集锦》《文化网诗词》《力军文学》《神州文学家园》《白银文学》《人文白银》《炎黄文学》《白银日报》《黄河文艺微刊》《全国百家经典》《青城诗词》等国家级和省市级报刊及网络平台。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石根丹青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