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季秀场-13
竹笛之韵:穿越千年的文化回响
七·6班 付卿丞
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种承载着中华千年呼吸的乐器——竹笛。
一、竹笛:自然的馈赠,文化的符号
竹笛,源于自然,成于匠心。一根青竹,中空而节坚,经过匠人的雕琢,便能发出清越悠扬的声音。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竹笛的音色,最接近人声的纯粹,也最能与天地共鸣。它不仅是乐器,更是中国人“天人合人”哲学的体现——以竹为媒,以声传情。
二、历史的回响:从远古到现代
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用骨笛吹响了文明的序章。而竹笛,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见证了《诗经》中的“箫鼓喧喧”陪伴过唐诗里的“谁家玉笛暗飞声”,也曾在江南烟雨中化作“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怅惘。它既是边塞将士的乡愁,也是文人墨客的雅趣,更是民间节庆的欢腾。
三、竹笛精神:柔韧与坚韧
竹子,虚心有节,宁折不弯;笛声,可激昂如《扬鞭催马运粮忙》,亦可哀婉如《秋思》。这恰似中国人的品格——外表谦合,内里坚韧。听一曲《姑苏行》,能感受到江南的温柔,而一曲《秦川抒怀》,又让人领略西北的豪迈。竹笛用它的声音告诉我们:文化因包容而博大,因传承而永恒。
同学们,竹笛的声音,是风过竹林的自然之音,是千年文化的沉淀之音,也是我们血脉里的共鸣之音。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不需要华丽的包装,只需要一颗真诚的心。下一次当你听到竹笛的声音时,不妨静下心来,感受那一管清音里藏着的万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