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巨野县,有一位声名远扬的农民画家——徐凤秋。她是农民书画带头人、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农民书画美术研究会副会长,更是一位执着的工笔牡丹画家。她用30余年的从艺生涯,描绘出了属于自己和乡亲们的精彩篇章。
1971年4月,徐凤秋出生于中国绘画之乡——山东省巨野县。自幼,她便对绘画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与热爱,这份热爱伴随她走过了无数个春秋冬夏。为了提升自己的绘画技艺,她先后进修于山东省美协中国画创作班和中国美术学院,师从山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官超英,成为其入室弟子。在艺术的道路上,徐凤秋勤奋钻研,主攻工笔花鸟,同时兼习书法、人物、山水画,逐渐形成了题材多样、工写兼能的艺术风格 。
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徐凤秋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展中获奖,她也收获了诸多荣誉,先后当选为“全国第十一届妇联代表”“第四届齐鲁文化之星”“全国五好家庭”“巨野县十大优秀青年”“菏泽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第二届百名创业之星” ,现为鲁西书画院院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工笔牡丹非遗传承人。
2003年,对于徐凤秋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在巨野县党委和政府的帮助下,她怀揣着对绘画事业的热爱与梦想,创办了鲁西书画院。当时,她看到村里一些孩子辍学在家,还有许多留守妇女和残疾人闲置,就业机会匮乏,便决心通过书画院,为这些人提供学习和就业的平台。书画院以贫困户、留守妇女和残疾人为重点培训对象,免费为他们提供工笔画技能培训。
在创办初期,徐凤秋面临着诸多困难。资金紧张、生源不稳定、市场认可度不高……但她从未想过放弃。她和丈夫四处奔波,带着作品推销,积极对接市场,只为让学员们的作品能够变现。为了提升工笔画的质量和档次,徐凤秋多次邀请山东省文联主席潘鲁生,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官超英、唐家路,曹州书画院著名画家于鲁俊、李同安、丁远远等来画院指导教学工作,推动工笔画的传承与创新。
经过多年的发展,鲁西书画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今,它已累计免费培养6000余名书画人才,带动7000余人就业,其中包括200余名残疾人和众多农村宝妈。在徐凤秋的悉心培养下,还涌现出10名省级美术家协会会员及100余名市级美术家协会会员。鲁西书画院的画师平均月收入在3000元至5000元之间,资深画师月收入突破一万元,大家在家门口实现了创业就业,获得了可观的收入,还能兼顾家庭 。
不仅如此,徐凤秋还积极探索创新营销模式。2017年,她作为非遗传承人受邀前往澳大利亚进行文化交流,此后,在北京建立工作室,开拓营销渠道,创建“传统画院 + 新零售”营销模式,并受邀在故宫开设展览,将工笔牡丹画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巨野画师们创作的《花开盛世》《锦绣春光》等巨作亮相进博会、上合峰会,《盛世长虹》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央视《文化十分》栏目以《巨野工笔牡丹画绘出乡村振兴新图景》为题进行专题报道,巨野工笔牡丹画声名远扬。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徐凤秋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过去一年里,她前往山东潍坊、菏泽、聊城等10余个区县,以及河北宁晋等地,开展调研交流、座谈活动90余次。每到一处,她都会与当地村民互动交流,普及工笔画知识,吸引更多民众投身文化产业,同时派驻画师团队,驻地帮扶培训,让居家妇女、残疾人等足不出户,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文化饭”。她还提出了培养农民书画人才的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巨野县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发展书画产业 。
在徐凤秋的努力下,工笔画在巨野县已初步实现产业化,成为代表当地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巨野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农民绘画之乡”“中国工笔画之乡”。徐凤秋用画笔绘就了乡村振兴的新画卷,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文化产业在乡村发展中的无限潜力。她就像一位艺术的使者,将绘画的种子播撒在乡村的土地上,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未来,徐凤秋将继续在艺术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前行,为实现自己打造巨野工笔画、专业画乡村品牌的梦想而不懈奋斗,让巨野工笔牡丹画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
赞徐凤秋
画乡灵秀育奇葩,笔底春风绽绮霞。
三十余年研妙艺,万千日夜绘芳华。
倾心授业扶贫弱,奋力兴文惠大家。
心系民生谋远略,牡丹工笔耀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