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五兄弟一声吆喝,说走就走。半小时车程,我们便从双石铺直奔凤州仰韶文化保护区,去赴一场杏儿的约会 。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从事渔猎、畜牧和农耕活动 。而今天,我们要探访的,是保护区附近农家的那片杏园。
十来年的老杏树静静伫立,枝桠间挂满了青黄的杏儿。乍一看,仿佛还未成熟,可伸手摘下一颗,轻轻一咬,甜软的果肉瞬间在口中化开,竟无一丝酸味 。主人笑着告诉我们,这叫"麦黄杏",因为麦子黄了,杏儿也就熟了。果然,这应季的宝藏,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
杏树高大挺拔,枝上杏果累累,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古老故事 。穿梭在枝桠间,指尖触碰着带着阳光余温的果实,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杏香,让人忍不住多摘几颗,细细品尝。
"这杏儿可是有讲究的。"主人介绍道,"别看它现在叫'麦黄杏',其实它还有个学名叫'金太阳杏'。" 我恍然大悟,难怪这金色的果实如此耀眼,原来它真的像小太阳一样,散发着温暖的光芒。主人还告诉我们,这些杏树是上世纪50年代末栽种的,如今已是硕果累累的老树了。
敞开肚皮吃够了,我们每人都摘了两大袋。按一斤4元的价格付费,既实惠又满足。捧着满载而归的杏儿,我忽然想起古人云:"桃三杏四梨五年",这些历经岁月沉淀的杏树,用十余年的时光,才孕育出如此甜美的果实 。
返程途中,我们特意在凤州石猴山桥上停留片刻。桥下流水潺潺,山间清风徐来,带着一丝夏日的清凉。倚靠在桥上,远眺群山,我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的盛唐景象——传说中,唐明皇李隆基曾因安禄山造反,途经此地,留下了"父子峪"的动人传说。而那形似猴子的巨石,至今仍在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
夕阳西下,我们带着满心的欢喜与收获,踏上归途。回首望去,凤州的轮廓在暮色中渐渐模糊,唯有那片杏园,在记忆中愈发清晰。麦黄杏熟,是季节的馈赠,也是生活的诗意。人生难得半日闲,偷得浮生半日醉,大概就是这样的滋味吧。
徐萱波,网名珊瑚,格律诗词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