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夏至烟火
文/罗世识
夏至的晨光总来得格外早,还未到五点,阳光便迫不及待地穿过纱帘,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推开窗,热浪裹挟着蝉鸣一拥而入,夏天,在这一刻以最浓烈的姿态宣告着它的到来。
街道上,小贩们早已摆开了摊位。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色泽鲜艳的芒果摊。一个个金黄饱满的芒果整齐地码放在竹筐里,圆润的果形泛着诱人的光泽,仿佛是被夏日阳光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熟透的芒果表皮薄如蝉翼,轻轻一剥,金黄的果肉便露了出来,汁水顺着指缝流淌,散发着浓郁的香甜气息。咬上一口,细腻的果肉在口中化开,那甜,是夏日独有的醇厚与热烈,仿佛把整个夏天的阳光都浓缩在了这一口之中。
小时候,每到夏至,奶奶总会从集市上买回几个大芒果。她坐在院子里的老枣树下,戴着老花镜,小心翼翼地用水果刀将芒果皮削去,然后把果肉切成小块,放在白瓷碗里。那时候,没有冰箱,为了让芒果更清凉可口,奶奶会把瓷碗浸在水缸里。我就蹲在旁边,眼巴巴地看着,等着那沁凉的水缸水把芒果变得透心凉。当奶奶终于把碗递给我时,我总会迫不及待地用勺子挖起一大块,冰凉香甜的滋味瞬间在口腔中绽放,暑气也仿佛在那一刻消散得无影无踪。奶奶则坐在一旁,微笑着看着我大快朵颐,不时用手帕为我擦去嘴角的汁水。
除了芒果,夏至时节,荔枝也挂满了枝头。集市上的荔枝摊位前,总是围满了人。那一颗颗鲜红的荔枝,像极了红宝石,表皮粗糙却掩盖不住内里的晶莹剔透。轻轻剥开荔枝的外壳,乳白色的果肉便呈现在眼前,汁水欲滴,仿佛吹弹可破。放入口中,果肉Q弹爽滑,清甜的汁水四溢,带着一丝淡淡的果香,让人回味无穷。
记得有一年夏至,我和小伙伴们相约到家旁边的荔枝树摘荔枝。菜园旁,荔枝树郁郁葱葱,枝头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我们欢呼着跑向果树,有的爬上树,坐在树枝上,一边摘一边吃;有的在树下接从树上扔下来的荔枝,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果园。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我们身上,汗水湿透了衣衫,却丝毫不觉得累。那一天,我们吃了个痛快,直到肚子圆滚滚的,再也塞不下一颗荔枝才罢休。离开果园时,每个人的手上都提着满满一篮荔枝,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然而,在夏至的美食中,最具争议性的莫过于荔枝狗肉了。在一些地方,有夏至吃荔枝狗肉的传统习俗。每当夏至来临,大街小巷的狗肉餐馆便热闹非凡,食客们围坐在一起,桌上摆着热气腾腾的狗肉煲,旁边放着新鲜的荔枝。他们一边品尝着狗肉的鲜香,一边吃着清甜的荔枝,据说这样可以“以热制热”,达到消暑的效果。
但这一习俗也引发了许多争议。动物保护主义者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食用狗肉过于残忍,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而支持这一习俗的人则表示,这是当地传承已久的文化传统,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不应该被轻易否定。两种观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在我看来,传统习俗固然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文化记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我们也应该以更加包容和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它们。对于那些可能引发争议和伤害的习俗,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在传承中进行创新和改良,既保留其文化内核,又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
除了美食,夏至的烟火气还弥漫在大街小巷的每一个角落。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街道上,给整个城市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广场上,老人们摇着蒲扇,围坐在一起,聊着家长里短;孩子们在人群中嬉笑打闹,追逐着彼此的身影;年轻的情侣们手牵着手,漫步在街头,享受着这美好的时光。
夜市里,灯火通明,各种小吃摊香气四溢。烤串的炭火滋滋作响,肉串在火苗上翻滚,散发出诱人的焦香;炒粉的铁锅被颠得老高,食材在锅中快速翻炒,香气扑鼻而来;还有那冰镇的酸梅汤、绿豆沙,为人们驱散着夏日的燥热。人们坐在摊位前,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谈天说地,欢声笑语回荡在夜空中。
夏至的夜晚,也是观赏星空的好时节。远离城市的喧嚣,来到郊外的田野上,躺在草地上,仰望星空。繁星点点,闪烁着神秘的光芒,银河横跨天际,宛如一条璀璨的丝带。微风轻拂,带来阵阵清凉,耳畔传来虫鸣蛙叫,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美妙乐章。这一刻,所有的烦恼和疲惫都烟消云散,只剩下内心的宁静与美好。
在夏至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节,烟火气不仅仅是食物的香气,更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它体现在每一顿丰盛的餐食中,每一次欢乐的聚会里,每一个温馨的瞬间中。无论是香甜的芒果、清甜的荔枝,还是充满争议的荔枝狗肉,又或是夜市里的各种小吃,它们都构成了夏至独特的烟火画卷。
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但夏至的烟火气却始终萦绕在心头,成为了记忆中最温暖的一抹色彩。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珍惜与家人、朋友相聚的时光。在这夏至的烟火里,我们品味着人生的酸甜苦辣,也收获着满满的幸福与感动。
夏至的烟火,是夏日里最动人的风景,它照亮了我们的生活,温暖了我们的心灵,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愿每一个夏至,都能与美好不期而遇,在烟火气中,感受生活的真谛。
作者简介: 罗世识 广西百色人,壮族,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参战退伍军人,立功受过嘉奖。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政协委员,在《右江日报》深圳杂志《伶仃洋》《广西教育》等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