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松是一株矮小苍老的松树,它生长于辽宁省鞍山市千山风景名胜区的无量观山门西侧的悬崖峭壁上,树高仅1.3米,直径6厘米,树龄约500年。因生长环境恶劣,遇风时摇摇欲坠,显得弱不禁风,故得名“可怜松”。虽名为“可怜”,实为顽强生命的象征。其根系深入岩缝,通过自身分泌酸性物质分解岩石获取养分,在绝壁中存活数百年之久,被誉为“自然界的奇迹”。清代《辽阳县志》记载时称其“殊令人怜”,清代诗人蓬莱子曾以“莫把岩松号可怜,空山涵养已多年”赞誉其坚韧……
刘国强的散文《可怜松》,是2024年10月份参加中国散文学会鞍山·鞍钢创作基地授牌仪式暨散文名家现代钢都行活动时,应活动主办方而完成的一篇“作业”。笔者在该作品发表之初便研读两遍,日前偶在“书清心语”公众号发掘出这篇美文,深觉应该为“可怜松”写点什么,以告慰生命力的如此顽强和绝境逢生、不向命运低头的神勇品格。
再次品读《可怜松》,内心仍被深深震撼,仿佛看到了一位在岁月长河中历经无数磨难却始终屹立不倒的勇士。这棵生长在辽宁千山无量观正门西侧绝壁上的矮小松树,用五百年的时光,书写了一部震撼人心的生命传奇。
可怜松的生存环境恶劣至极,它所面临的挑战,每一项都足以让普通生命望而却步。如文中描述那般——狂风似群狼般凶猛,妄图将它连根拔起;严寒似利刃,要将它冻僵;酷热像火炉,想把它烤焦。然而,可怜松没有屈服,在狂风肆虐时,它懂得以柔克刚,不与狂风正面冲突,而是俯首趴卧,巧妙地保存实力;面对寒冷,它借鉴动物的“休眠战略”,以静制动;在酷热的煎烤下,它一次次挺过皮焦水干的危机,又一次次恢复生机。这种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在绝境中寻找生机、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刘国强对可怜松的描写细腻入微,将它比作数学家、哲学家、谋略家、军事家等,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可怜松的智慧与坚韧。它懂得运用“减法”来对抗恶劣环境,通过减饮食、减体重、减身高,轻装上阵;它深谙弯直刚柔的哲学,在风雨中能屈能伸,总能在险中求稳、绝处逢生;它还能巧妙地利用自然条件,将风雨、尘土化为养分,甚至分泌酸性物质溶解岩石获取营养,这种在绝境中开拓创新、改变生态环境的能力,令人惊叹不已。可怜松用行动证明,生命的力量不在于外表的强大,而在于内心的坚韧与智慧。
文章中,刘国强将可怜松与泰山松、黄山松、长白山美人松、海南加勒比松林进行对比,突出了可怜松独特的魅力。泰山松的傲骨、黄山松的立足绝技、美人松的天生丽质、加勒比松的整齐列队,都各有特色,但可怜松独木成林、独自面对一切的勇气,在最恶劣环境中坚守的毅力,让它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它虽矮小,却创造了生物界的诸多奇迹,是真正的人类楷模。
从可怜松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它让我们联想到在人生的道路上,也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但只要拥有像可怜松一样顽强的信念、不屈的精神和灵活的智慧,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我们都应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在挫折中不断成长。
“可怜松”这个名字,或许在最初给人一种弱小、值得怜悯的感觉,但读完文章后,我们会发现,它一点也不可怜,它是顽强、英雄、无敌的象征。它用五百年的时光,向世界诠释了生命的坚韧与伟大。这棵屹立在绝壁上的松树,不仅是大自然的奇迹,更是我们人类学习的榜样。它让我们相信,只要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传奇。
【刘国强小传】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会员。作品曾在《人民文学》《当代》《中国作家》《上海文学》《山花》等数十家杂志发表,多部作品入选刊或年度选本。已发表中篇小说30部。出版文学著作26部。代表作《日本遗孤》(译成日文)《罗布泊新歌》(译成英文)《祖国至上》《鼻子》。曾获辽宁文学奖、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辽宁省优秀图书奖、第一届辽宁省出版政府奖图书奖、辽宁省最佳写书人、北京文学奖、孙犁散文一等奖、中国传记文学奖、中国工业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作者简介】孙文成,作家,诗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秘书长、沈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沈阳市和平区文联副主席、和平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获评辽宁省第十届全民读书节“最佳读书人”、文化部第十五届“群星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