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军《岁月留痕》
自传连载
第61章:岁月织就的温暖长卷
2023年的晨光,温柔地洒在生活的画布上,晕染出属于这一年独特的色彩。这一年,既有彩云之南的诗意远方,也有柴米油盐的烟火日常,更有守望相助的脉脉温情与不期而遇的珍贵情谊,共同编织成我晚年生活里难忘的篇章。
年初,我与五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一拍即合,组成六人旅行团,向着云南出发。当飞机降落在昆明,一场充满惊喜的旅程就此展开。石林中,形态各异的石柱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有的如利剑刺破苍穹,有的似仙子翩翩起舞,漫步其间,仿佛穿越进了一个奇幻的石头王国。在古色古香的茶坊里,氤氲的茶香中,我们聆听着普洱茶、滇红茶背后的故事,品味醇厚茶汤,感受着云南独特的韵味。张小燕拿出“北方都市文化社”的社旗与国旗,我们在茶香与旗帜的映衬下合影,定格下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从昆明一路向北,丽江古城的青石板路、潺潺流水,诉说着岁月的静好;玉龙雪山山顶的皑皑白雪与缭绕云雾,宛如人间仙境;大理洱海的碧波与苍山的巍峨相互辉映,骑行在洱海边,清风拂面,心也跟着沉静下来。最后抵达的西双版纳,热情洋溢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精彩的歌舞、欢乐的泼水节、充满热带气息的美食,让我们沉醉其中。
然而,旅途中也遭遇了波折。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初期,我不幸感染新冠,咽喉如刀割般疼痛,几乎无法发声。在异乡的无助时刻,一对上海的古稀夫妻伸出援手。阿姨用在泰国购买的神秘药物为我喷喉,奇迹般地让我恢复了声音。这份陌生人之间的善意,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那段艰难的时光,让我深刻体会到人间自有真情在。
十天的旅程结束,回归生活后,往昔的回忆也不断涌上心头。曾几何时,小区封闭,我的外孙和孙女经历了长达一年多的网课学习。那时他们还是小学生,天真烂漫却也调皮捣蛋。常常因为一道数学题的解法、一个玩具的归属而争执不下,甚至动手打架。看着他们闹得不可开交,我又急又气,可转瞬间,看到他们认真听讲、努力思考的模样,又满心欣慰。每天我都会准时督促他们起床上课,调试设备、解答疑问,陪伴他们度过那段特殊的学习时光。见证着他们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后来能自觉学习、慢慢进步,那种喜悦难以言表,仿佛看着两颗稚嫩的小树苗,在风雨中努力生长。
生活中,家人始终是我最温暖的牵挂。我的弟弟退休后,在华医堂养老院安度晚年。虽然他的退休工资能负担费用,但岁月还是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如今的他只能进食流食,再也无法享受正常饭菜的滋味。每次探望,交流都愈发困难,看着他日渐消瘦的模样,我的心里满是酸涩。幸运的是,养老院里那位将近50岁的护工女士,用她的热心和专业,给予弟弟细致入微的照顾。每日清晨,她都会耐心地为弟弟擦拭身体、整理衣物;喂食流食时,她总会先试好温度,再一小勺一小勺地喂入,眼神专注而温柔;深夜里,也不忘巡查房间,确保老人们安睡。若不是她日复一日的悉心照料,弟弟难以如此安然地生活,她的付出让我满心感激,也让我看到平凡岗位上闪耀的人性光辉。
这一年的秋天,命运的丝线悄然牵引,让我结识了华泰石油公司的董事长邴长治。那是在一场会议上,初次见面时,他身上沉稳干练的气质便令人印象深刻,简短的交谈中,更能感受到他的真诚与豁达,那时谁也没想到,我们的缘分才刚刚开始。
某天傍晚,我正准备休息,突然接到邴总焦急的电话。他语气急促,说有一份极为重要的材料需要紧急上报北京,时间紧迫,希望我能帮忙修改完善。看着窗外渐暗的天色,我有些犯难 —— 他要求当天就得完成,可时间实在太紧,想要高质量完成5000字的材料并非易事。但电话那头,他近乎恳求地说道:“李老师,我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人了,这次真得全靠您!” 看着他如此着急,我心头一热,便应承了下来。
那一晚,台灯下的我全神贯注,查阅资料、梳理逻辑、润色语句,键盘敲击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困意袭来时,就起身泡杯浓茶,活动下因久坐而僵硬的身体,又继续投入创作。终于,在晨光微露时,一篇近5000字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材料完成了。当我把材料交给邴总时,他握着我的手,眼中满是感激与震惊。
事情结束后,他特意约我见面,郑重地询问:“李老师,这次帮了我这么大忙,您看需要多少报酬?” 我笑着摆了摆手:“咱们相识就是缘分,朋友之间谈钱就生分了,我也不靠这个营生,不过是举手之劳。” 我的回答让他愣在原地,许久,他重重地拍了拍我的肩膀,眼眶微红:“李老师,这份情谊我记下了!” 自那以后,我们的往来愈发频繁,从工作聊到生活,从过往谈到未来,不知不觉间,这段因文字结缘的情谊,早已升华为相互扶持的哥们关系,成为我生命中又一段珍贵的收获。
尽管腰间盘突出的老毛病时常困扰着我,走路时常常突然疼痛难忍,但只要身体允许,我依然积极投身金秋俱乐部和各类社团活动。我用相机记录下活动的精彩瞬间,用文字撰写生动的新闻稿,希望能将温暖和快乐传递给更多人。在帮助他人与充实自我的过程中,我找到了晚年生活的意义,让平淡的日子也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2023年,就这样在旅行的精彩、家人的陪伴、自我的坚守与新友的相逢中缓缓走过。岁月的长河中,这些点滴回忆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的人生之路,也让我对未来的日子充满期待。(未完待续)
李明军,笔名文实。1960年3月出生于扶余县三岔河镇,大专文化,原为《吉林石油报》主任编辑,副高级职称。2020年3月正式退休。
多年来撰写新闻及散文、小说稿件2000余篇,发表在省内外30余家报刊杂志上。近年来,在搞好报纸编辑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新闻理论,《浅谈企业报的策划》、《如何挖掘新闻由头》、《如何让企业报经济版活起来》等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业务刊物上,并有部分论文获省内外新闻理论研讨一、二、三等奖。并公开出版《松辽写真》、《走进新闻芳草地》、《百味人生》等著作,目前第四本新闻著作正在出版中。同时,他的名字已被编入到《中国当代学者传略》一书。现为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1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