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东周列国
周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历史从此进入了纷乱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相继出现;思想禁锢逐步解除,“诸子百家争鸣”跃然于世;标志着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土崩瓦解,封建制渐次取而代之。
第一节 东周列国·春秋篇
① 周平王迁都 公元771年,少数民族的犬戎军队打进西周都城镐京,烧杀抢掠,杀死周幽王。各路诸侯因曾经受过“烽火戏诸侯”的耻辱,前往救援的很少,只有秦襄公带兵往救,但最终还是没能挽救西周败亡的命运。
周幽王死后,周平王即位。镐京所在的关中地区一片荒凉,西周军队形同虚设,昔日繁荣的镐京也被犬戎抢掠一空,周平王无法生存。在晋、郑、秦等诸侯的保护下,于平王元年(前770年)把国都从镐京(陕西关中)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历史上称之为东周。
②“春秋五霸”东周分为两个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期”,依据孔子所修的《春秋》一书演变而来。周朝后期,为了抵御外族,列国诸侯联合立盟,并尊实力最强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为五霸。其中只有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做过霸主,秦穆公只是称霸西戎,而宋襄公则什么领袖也没有当过。后期的周平王连个诸侯郑庄公都管不了,可见周朝已经名存实亡了。
③ 郑庄公掘地见母 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庄公弟兄二人,母亲武姜先生的是郑庄公(郑庄公是武姜在睡眠中生下的,醒后方知,先生下来是脚,最后才生下头来)。受了惊吓的姜氏很不喜欢郑庄公,荒谬地说他是倒着生的,“大逆不道”。因为厌恶,所以为其取名“寤生”。相反对庄公的弟弟叔段却百般宠爱。郑庄公继承王位以后,母亲武姜更加心怀不满,千方百计培养叔段的势力,直到策划谋反,妄图取代庄公。
叔段到京后,称京城太叔,招兵买马,修筑城墙,准备谋反。卿士祭仲发现后告诉了庄公,庄公说:“只要我母亲武姜愿意,有什么关系。”祭仲说:“武姜没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把他们安置个合适的地方,不然就难对付了。”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等着瞧吧!”郑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叔段认为时机成熟,就和母亲商量谋反日期,武姜作出决定后就回信给叔段,让他立即起兵, 自己做为内应。此时,郑庄公已发现叔段和母亲的阴谋,截获了密信。拿到证据后,郑庄公即派公孙吕率二百辆兵车包围了京襄城,叔段措手不及仓皇逃至鄢陵,又被庄公追杀而被迫逃到共城(今河南辉县)后自杀。后来,庄公对其母武姜更加不满,扬言“我俩不到黄泉不再见面”。庄公就把武姜送到城颍 (今襄城颍阳)居住。过了一段时间,庄公有些后悔,在设宴招待管颍地的官员颍考叔时,颍考叔想和解他们母子的关系,于是在用餐时把一些好吃的东西藏在了袖子里。庄公感到非常奇怪,就问:“这是何意?”颍考叔说:“我母亲常年在乡下没吃过君主赐的饭食,我想给她带一些回去,以表示我的一片孝心。”郑庄公就讲了自己与母亲关系破裂的经过。颖考叔说:“这好办。我们可以掘地道至黄泉,筑成甬道和庭室,在那里,你们不就可以见面了吗?”庄公深感此法妥当,就委托颍考叔办理此事。于是颍考叔迅速行动,在襄城很快挖成了一个地道,请庄公和母亲在那里见面。母子二人见面后抱头痛哭,从此言归于好。这便是著名的“掘地见母”故事的由来。
④周天子亲征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毫无威信,诸侯争霸天下,战事经久不息。周桓王二年(公元前718年),郑国北伐燕国,宋国夺取邾国。桓王三年(公元前717年),宋伐郑,郑军大败。桓王六年,周命郑庄公率军伐宋,次年,郑大败宋军及北戎军队,大获全胜。桓王八年,郑庄公灭许国。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因郑庄公不朝,周桓王亲带诸侯伐郑,郑庄公出兵抵御。双方军队交战,周军大败。从此,周王室再也无力支撑局面。春秋初年,郑庄公僭越周礼,用九鼎祭祀,与周天子平起平坐。后来,各诸侯纷纷仿效,天子至高至上的尊严从此不复存在。
⑤管仲与鲍叔牙 管仲和鲍叔两人都是春秋初期的贤臣良将。幼年时,他们经常一起游玩,交情深厚,相知有素。当初二人合伙经商,每次分利都是管仲分得多,但鲍叔并不认为管仲贪财;管仲三次出仕被逐,鲍叔并不认为他没有才能,只说他生不逢时;管仲三次作战失利,鲍叔不认为其懦弱,而是知道他家有老母需要照顾。于是管仲叹道:“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叔也!”后来,管仲和鲍叔分别给齐国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当了老师。齐襄王死后,齐国内乱, 管仲和鲍叔牙分道扬镳,各为其主,成了敌对的好友。
齐桓公成为国君后,因鲍叔牙拥立自己登上君位有功,要鲍叔牙当他的宰相,然而鲍叔牙坚辞不受,并举荐了管仲。鲍叔牙的德、才、功,无人能与之相比,但鲍叔牙却对齐桓公说,管仲是个非常有才干的人,他忠实于自己的主人,这并没有什么罪过,如果国君能够重用他,一定能够成就霸业。齐桓公不记前嫌,采纳了鲍叔的建议,拜管仲为相,尊他为“仲父”,位居鲍叔之上,这使管仲十分感动,竭力辅佐,齐桓公终成霸业。鲁国的施伯称鲍叔牙是仁人,管仲则称鲍叔牙为君子。管仲和鲍叔牙的生死之交,成就了历史上齐桓公和管仲的千古佳话!
⑥ 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在位四十三年,首倡“尊王攘夷”,使齐成为东海泱泱大国。周惠王十四年(公元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国,齐桓公北伐山戎救燕。燕庄王感激不尽,送齐桓公入了齐国国境。齐桓公认为诸侯相送不应当出境,便将燕庄公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其他诸侯闻听此事后,对齐桓公十分敬佩。另外,齐桓公平定狄乱以存邢、卫,解周王室之祸,并且于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亲率鲁、宋等八国军队征伐南方之“楚蛮”,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迫楚订盟,阻其北进,奠定了其霸主地位。
由于齐鲁两国是邻国,而鲁国不仅在齐桓公继位之初得罪过齐桓公,还在长勺之战中大败齐国,威胁到了齐国首都。这使得鲁国成为齐国称霸道路上一大对手。于是,管仲打算通过经济战的手段击败鲁国,消除鲁国对齐国称霸的阻碍。
管仲发现齐鲁两国之间贸易往来密切,而在这其中,鲁国生产的鲁缟在齐国很受欢迎,这种纺织品非常的薄,甚至诞生了“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的成语。于是管仲决定利用鲁缟来作为经济战的武器,他建议齐桓公带头穿鲁缟,并号召王公大臣们一起穿。由于齐桓公和王公大臣们的带头作用,使得穿着鲁缟制成的衣物成了当时齐国的一种潮流。这下子,齐国整个国家都成为了鲁缟的市场,还没有竞争者,鲁缟的价格和需求都迅速地上涨,造成了极其火爆的效应。鲁国人看到贩卖纺织品的收益如此可观,纷纷开始以放置为主业,放弃了之前作为主业的耕作。管仲看到鲁国已经上钩,就给鲁国再添上了一把火。他下令张贴告示,表示如果有鲁国商人给齐国卖过来的布料超过一千匹,就能获得三百金的奖励,如果超过一万匹,就给予三千金的奖励。这下子鲁国上下可就发了疯了,既然齐国人这么喜欢自己国家的布料,还给出重赏,那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吃白不吃。于是鲁国掀起了织布的热潮,开始疯狂生产布料。鲁国在“家家纺机响,户户织缟忙”的情况下过了一年。管仲估计鲁国的应该已经没有存粮了,再加上这一年来的织布热潮,鲁国的农业生产应该也荒废的差不多了。于是,收割鲁国的时候到了。
管仲在这时颁布了一道命令,禁止进口鲁国的鲁缟。这一命令使得整个鲁国都猝不及防,鲁国的经济立马陷入了崩溃状态。鲁缟由于之前的过度生产,现在突然失去了市场,造成鲁缟的大量积压,而粮食生产的荒废,又使得鲁国已经没有存粮来应急了。鲁国不久就陷入了饥荒,粮价高企,而且有价无市。不得已,鲁国不得不向齐国求购粮食。这时管仲利用鲁国已经走投无路的条件,疯狂哄抬物价,使得鲁国不得不出高价来购买齐国的粮食,就这样鲁国的财富不断流向齐国,经济上受到了重创,最后使得国库空虚,经济上受到了巨大打击的鲁国国力迅速下降,失去了和齐国争霸的资格,只能屈从于齐国。
管仲担任齐国相国四十余年,多次采用经济战的手段打垮其他国家,除了以上经济制裁鲁国的故事,其他著名的还有“衡山之谋”、“阴里之谋”、“菁茅之谋”等等,都是管仲经典的经济战案例。
在管仲的治理下,齐国国力蒸蒸日上,齐桓公在他的辅佐下,成功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管仲在其中居功至伟。齐国虽然在长勺打了一次败仗,但是这并没有影响齐桓公后来的霸主地位。楚国在中国南部,向来不和中原诸侯来往。那时候,中原诸侯把楚国当做“蛮子”看待。但是,楚国人开垦南方的土地,逐步收服了附近的一些部落,慢慢地变成了大国。后来,干脆自称楚王,不把周朝的天子放在眼里。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约会了宋、鲁、陈、卫、郑、曹、许七国军队,联合进攻楚国。楚成王派屈完去探问。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威,请屈完一起坐上车去看中原来的各路兵马。屈完一看,果然军容整齐,兵强马壮。齐桓公趾高气扬地对屈完说:“你瞧瞧,这样强大的兵马,谁能抵挡得了?”屈完淡淡地笑了笑,说:“君侯协助天子,讲道义,扶助弱小,人家才佩服你。要是光凭武力的话,那么,咱们国力虽不强,但是用方城(楚国所筑的长城,在今河南方城北至泌阳东北)作城墙,用汉水作壕沟。您就是再多带些人马来,也未必能打得进去。”
齐桓公听屈完说得挺强硬,估计也未必能轻易打败楚国,而且楚国既然已经认了错,答应进贡包茅,也算有了面子。就这样,中原八国诸侯和楚国一起在召陵订立了盟约,各自回国去了。
这是齐桓公第九次也是最后一次会和诸侯,历史上称之为“九合诸侯”。齐桓公在位四十三年,死于公元前643年。齐桓公一死,他的五个儿子抢夺君位,齐国发生了内乱,公子昭逃到宋国。齐国的霸主地位也就结束了。
⑦楚宋之争 觊觎诸侯盟主地位很久的宋襄公见齐国发生内乱,觉得时机到了,就率领四国的兵马去攻打齐国。齐国一批大臣一见四国人马打来,就投降了宋国,迎接公子昭即位,这就是齐孝公。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主事业。公子目夷认为宋国是个小国,想要当盟主,不会有什么好处。可宋襄公却坚持商议会合诸侯订立盟约的事。公子目夷说:“万一楚君不怀好意,可怎么办?主公还得多带些兵马去。”宋襄公说:“那不行,我们为了不再打仗才开大会,怎么自己倒带着兵马去呢?”公子目夷怎么也说不服他,只好空手跟着去。在开大会的时候,楚成王和宋襄公都想当盟主,于是争闹起来。楚国的势力大,依附楚国的诸侯也比较多。宋襄公气呼呼地还想争论,只见楚国的一班随从官员脱了外衣,露出一身亮堂堂的铠甲,一窝蜂地把宋襄公逮了去。后来,经过鲁国和齐国的调解,让楚成王做了盟主,放了宋襄公。
宋襄公的仁义之师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主事业。这次他约会诸侯,只有三个小国听从他的命令,几个中原大国没理他。宋襄公想借重大国去压服小国,就决定去联络楚国。他认为要是楚国能跟他合作的话,那么在楚国势力底下的那些国家自然也都归服他了。公元前639年七月各国诸侯在宋国盂(今河南睢县西北)地方开大会,宋襄公霸主没当成反而被楚成王所捉,羞愧难当,他把问题看到郑国国君身上,宋襄公为了出这口气,决定先征伐郑国。
郑国国君求救于楚,楚成王真厉害,他没去救郑国,反倒派大将带领大队人马直接去打宋国。宋襄公没提防这一着,连忙赶回来。宋军在泓水(在河南柘城西北)的南岸,驻扎下来。
两军隔岸对阵以后,楚军开始渡过泓水,进攻宋军。公子目夷瞧见楚人忙着过河,就对宋襄公说:“楚国仗着他们人多兵强,白天渡河,不把咱们放在眼里。咱们趁他们还没渡完的时候,迎头打过去,一定能打个胜仗。”尽管当时兵力对比,宋军处于劣势,但他占有泓水之险,如果宋襄公听从公子夷的建议,待楚军半渡而击,先发制人,还是有可能打败楚军的。可是,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决定了他败亡的命运。宋襄公说:“不行!咱们是讲仁义的国家。敌人渡河还没有结束,咱们就打过去,还算什么仁义呢?”说着说着,全部楚军已经渡河上岸,正在乱哄哄地排队摆阵势。公子目夷心里着急,又对宋襄公说:“这会儿可不能再等了!趁他们还没摆好阵势,咱们赶快打过去,还能抵挡一阵。要是再不动手,就来不及了。”
宋襄公责备他说:“你太不讲仁义了!人家队伍都没有排好,怎么可以打呢。”
不多工夫,楚国的兵马已经摆好阵势。一阵战鼓响,楚军像大水冲堤坝那样,哗啦啦地直冲过来。宋国军队哪儿挡得住,纷纷败下阵来。宋襄公指手划脚,还想抵抗,可是大腿上已经中了一箭。还亏得宋国的将军带着一部分兵马,拼着命保护宋襄公逃跑,总算保住了他的命。宋襄公逃回国都商丘,宋国人议论纷纷,都埋怨他不该跟楚国人打仗,更不该那么打法。公子目夷把大家的议论告诉宋襄公。宋襄公揉着受伤的大腿,说:“依我说,讲仁义的人就应该这样打仗。比如说,见到已经受了伤的人,就别再去伤害他;对头发花白的人,就不能捉他当俘虏。”所以,现在人们一说起宋襄公,就骂他既不注重实力,又缺乏指挥才能,最终覆军受伤,成为天下笑谈。公元前286年,宋被齐国所灭。
⑧晋文公重耳 晋文公重耳(公元前697~628年),春秋时晋国国君。他凭丰富的政治经验,于在位不长的时间里,开创了与楚国争霸、雄峙中原的事业,成为春秋时期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个霸主。他经历曲折,即位前颠沛流离,倍遭困危,即位后励精图治,政绩显赫,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国君。
晋国在今山西南部,西周时成王封其同母兄弟叔虞在此,国号唐。到晋献公时,国力已经很强盛。晋献公有八个儿子,太子申生,次子重耳、夷吾都十分贤良。晋献公非常喜欢丽姬,丽姬阴险毒辣,设计害死太子申生,又要加害重耳和夷吾,企图让自己生的儿子奚齐当太子,因此,王位斗争异常残酷。在这种形势下,重耳和夷吾分别逃到翟国和秦国避难。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丽姬的儿子奚齐登上王位。可是,大夫里克杀了奚齐,欲迎接重耳回国当国君,重耳不从,说:“我违背父命,私逃别国,没有尽一个儿子的孝道,怎么能在父亲死后这种情况下当国君呢?”后来,大臣们就请公子夷吾回国当了国君,号晋惠公。重耳在翟国一住就是十二年,后来转到齐国去,齐桓公早就听说重耳是个能干的人才,于是就把同宗女儿姜氏嫁给他,还送给他许多东西和马匹。重耳来到齐国第二年,齐桓公就死了,齐国内乱,姜氏劝夫尽早回国干大事业。可是重耳早已厌倦了世事纷争,不想回去。于是姜氏和跟随重耳的赵衰等五位贤人用酒灌醉重耳,将他绑到马车上拉走,先来到曹国、宋国、郑国和楚国,最后又被秦穆公请了去。秦穆公还把同宗的五个女儿一起嫁给重耳。晋惠公死后,晋国又没了国君,晋国的大臣栾枝等人设计将重耳接回晋国,秦穆公派兵护送。晋文公重耳从四十三岁起逃难,即位时已经六十二岁,流亡十九年,使他自己和手下一帮大臣在艰难中得到历练,在实践中增长了政治才干。加之他即位前后广结贤士,安定人心,发展生产,晋国很快又强盛起来。
⑨楚庄王一鸣惊人 楚又称荆、荆楚,是由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各部族融合形成的民族,它一度是中原王朝诸侯心目中“南蛮”的主要代表力量。楚庄王即位三年后,整天喝酒、打猎,不问政事,还在宫门口挂上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谁敢劝谏,立即杀头!”有一天,一个叫伍举的大臣来见楚庄王,他说:“有一个谜语我猜不出来,特来请教大王。楚国京城有只大鸟五彩缤纷,但却整整三年不飞不叫,满朝文武莫名其妙,请您说说这究竟是什么鸟?”楚庄王一听,心里明白伍举的意思,说:“我猜到了,这可不是只普通的鸟,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看吧!”伍举也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于是高兴地退了出去。果然,经过几年努力,楚庄王终于一鸣惊人,打败了晋国,成为中原霸主。
楚晋城濮之战 晋文公重耳流亡楚国时,楚成王以诸侯礼待之。问:“公子如果回国了,用什么来报答我?”重耳不假思索地说:“日后在战场上相遇,我当退避三舍,以感君王待我之恩。”城濮之战,晋文公果然主动退避三舍(后退九十里),一直退到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怯战,全线追击,直追到城濮城下。会战开始,晋军士气高涨,兵分两路,一路佯败吸引楚军追赶,一路突击将楚军拦腰斩断。楚军立刻手忙脚乱,招架不住,被晋军打得大败而回 。
晋文公大败楚军后,周天子派使者送弓箭给晋文公,表示允许他自由征伐其他诸侯。晋文公虽然趁此机会当上诸侯霸主,但却再没有和楚国发生大的战争。楚晋双方对峙,各霸一方。公元前591年,楚庄王病逝。他在位二十二年中,先后统一了二十多个小国,并为楚国争得了诸侯盟主的地位。
⑩秦穆公厉政称霸 秦穆公(?~公元前621年),秦国国君(今陕西凤翔东南)。秦穆公于公元前659年即位,他求贤任能,搜罗人才,改革内政,在国势日强的情况下,跃跃欲试,试图与齐、晋、楚抗衡,称霸中原。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宏图未能实现,最后只做了个西戎霸主。
百里奚是虞国人,晋献公灭虞,俘虏了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到晋国。百里奚不愿做奴隶逃到宛,被楚国人捉去,秦穆公欲花重金赎回,但又怕楚人不给,于是派人拿五张公羊皮去换百里奚。楚国人一看此人如此不值钱,也就答应了秦的要求。当70余岁的百里奚被押回到秦国时,穆公亲自为他打开桎梏与之商谈国事,一连谈了三天,穆公十分高兴,封百里奚为国相。百里奚又向秦穆公推荐了好友蹇叔,穆公又封蹇叔为上大夫。在百里奚和蹇叔的辅佐下,秦国开地千里,称霸西戎,为日后成为战国七雄奠定了基础。
⑪晋献公假途灭虢 晋献公在位时,把其西南两个小国——虢国和虞国定为吞并目标。但由于虢国和虞国结盟,一时难以得手。晋国大夫荀息想出了个一箭双雕的妙计:先用重金收买虞公,拆散虢虞联盟,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而后在灭了虢国后又攻打虞国,轻而易举达到吞并两国的目的,给历史上留下了“假途灭虢”和“唇亡齿寒”两条成语故事。
⑫东道主的来历 晋文公和秦穆公的联军包围了郑国国都。烛之武劝说秦穆公不要攻打郑国,他说:“要是你能把郑国留下,让他作为你们东方道路的主人,你们使者来往经过郑国,万一缺少什么东西,郑国还可以供应,这有什么不好呢?”秦穆公被说服了,单方面跟郑国订了合约。晋文公无奈,只好退兵。秦国在西,郑国在东,所以,郑国自称是秦国的“东道主”。后来,“东道主”一词演化发展成为迎接招待客人的专有名词。
⑬晏子使楚的故事 晏子即晏婴,是春秋时候齐国的大臣。他身材矮小不足五尺,但他很有才能。有一次,齐国国君派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得知后,想侮辱晏子一番,命人在楚国都城的东门旁边开了一扇小小的侧门,刚好五尺高。晏子到了东城门,说:“这是狗门,不是人进出的门。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出。现在我出使楚国,不应该从狗门进去啊。”楚王只好下令打开东门,请晏子进城。晏子见了楚王,楚王问他:“齐国没有其他人吗,怎么派你这样矮小的人来出使楚国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使臣都有规定,贤明的使臣派去见贤明的国君,不贤明的使臣派去见不贤明的国君。我没有什么才干,生的又这样矮小,所以,只好派到楚国来了。”楚王受辱以后,很生气,故意说:“听说很多齐国人在我们楚国偷窃。”晏子说:“是吗?大王有没有听说过橘生南国又大又甜,而把橘树移栽到北方,结的果子又小又涩这样的事呢。这可能是水土关系吧。齐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都很安分守纪,到楚国来偷窃,这可能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做盗贼,与我们齐国有什么关系呢?”楚王讲不过晏子,只好赔礼道歉,隆重接待。
晏婴(?~公元前500年),山东高密人。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上大夫。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司马迁将其比为管仲,推崇备至,并用“不辱使命,雄辩四方”来形容他的外交活动。
⑭十二岁的宰相甘罗 战国七雄争霸正酣,甘罗便自告奋勇出使赵国,以拆散燕赵联盟。秦王问他:“你到赵国要谈些什么呢?”甘罗回答说:“这是我到赵国以后的事了,我怎么能未卜先知呢?”他似乎胸有成竹,对秦王说:“我会见机行事的。”秦王听他言之有理,便答应让他出使赵国。甘罗见了赵王说:“燕国离秦国远,赵国离秦国近,秦与燕友好,不就是想联合起来攻打赵国吗?我看你这个国王是做不长了。”赵王一听很害怕,忙对甘罗说:“那我该怎么办?”甘罗不慌不忙回答:“秦燕友好,是秦国只想扩大自己的地盘而已。大王只要把靠近秦国的五座城池送给秦国,我会说服秦王与你交好。若那时你去攻打燕国,你得到的又何止是五座城池呢?”赵王一想,这个办法好,对自己有利,便满口答应下来,并马上拿出五座城池的版图交给甘罗。甘罗回到秦国说知后,秦王非常高兴,马上取消了派张唐去燕国的决定。赵国立即派兵攻打燕国,得到三十座城,又把其中十一座城送给秦国。秦国没发一兵一卒,总共获得十六座城,这都是少年甘罗的功劳。甘罗由此被秦王封为上卿,参与国事。
甘罗十二为宰相,完全是一件偶然的事。甘罗幼时聪慧过人,十二岁那年,祖父甘茂因力阻秦王兴土木而招致秦王不满,秦王就令其每天上贡三个“公鸡蛋”来刁难他。翌日一早,甘罗随满朝文武官员进了金殿。秦王一见就问:“小孩子来做什么,你爷爷呢?”甘罗镇定地说;“爷爷在家生孩子。”秦王拍案斥道:“一派胡言,男人怎么能生孩子?”甘罗也不甘示弱地回答:“既然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鸡又怎么能下蛋呢?”秦王一听恍然大悟,称赞道:“小小顽童却有宰相之才!”于是甘罗就磕头谢恩。秦王的金口玉言使“甘罗十二做宰相”的美名传遍了天下。
⑮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名丘,鲁国人。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zōu)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卒于公元前479年。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虽则生活艰难,但孔母一心一意地把孔子抚养成人。孔子对古礼特别熟悉,对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等六艺比较精通。相传曾问礼于老聃(dān),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中都宰,第二年做了司空,后又从司空调做司寇。在夹谷会盟上,由于孔子的相礼,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国把侵占鲁国的三处土地交还回来。由于鲁定公不管国家政事,整天吃喝玩乐,孔子感到失望,才带着一批学生离开鲁国,前往列国周游。他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家,宣传恢复周礼。可是那时候诸侯们忙于战争,这些国家的国君没人理会他。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老了,最后,他不得不回到鲁国著书立说。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⑯孟母三迁 孟子名轲,(公元前385年~公元前305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⑰孙武演兵 孙武是春秋后期齐国人,出生在军事世家。是我国最著名的军事家,曾写下著名的《孙子兵法》。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一致尊崇为“兵家始祖”。
公元512年,吴王阖闾当政,为了在诸侯中称霸,他到处网罗人才。有一天,伍子胥进宫对吴王说:“我举荐一人,可帮助大王成就霸业。”吴王急问是谁,伍子胥说:“此人姓孙名武,乃齐国人,胸有韬略,善于用兵,他又有兵法奇书,他的到来,必能使我吴国霸业有望。”吴王看到孙武的兵书《孙子兵法》后,非常佩服,马上召见孙武,对他说:“你写的“兵法”好极了,不知你能不能训练一队女兵给我看看?”原来吴王想考考孙武的本领。孙武毫不犹豫回答:“当然可以。”于是吴王叫人把宫中的妃子、宫女集中起来,要孙武教她们操练。吴王的两个心爱的妃子当队长,在操练中故作妖娆、嬉皮笑脸,逗得其他女兵笑得前仰后合,队形大乱。孙武怒喝一声要将二人斩首,吴王连忙对孙武说:“将军善于用兵我已尽知,这两人是我的爱妃,你就放过她们吧。”孙武说:“将在军中,可以不听君命,自行决断。”说完,随即下令将那两个妃子处斩。其他妃子和宫女个个面如土色,再也没人敢违反号令了。吴王虽然叹息两个爱妃,但也无可奈何。他为了霸业,只好任命孙武为大将军,掌管吴国军事。
⑱道学派创始人老子 老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是道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生平,史书上只记载他姓李名耳,字聃。出生在楚国的苦县,曾当过周的藏书官,人称“柱下吏”。在他的生平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和孔子相会。他曾对孔子说:“人生在世,不不要活得太累,顺利之时,你就去行动,不顺利时,你可以隐藏起来。我曾听人说,会做买卖的人,就像自己没有钱一样,别人都看不出来;聪明的人表面看起来,就像很愚蠢一般。你为什么不学学这种处世之道呢?”后来,孔子对人说:“老子真是一个不平常的人。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但是,龙我却不知道它能乘云雾上青天。老子就是一条龙。”老子在周的时候,一直从事他的思想学派探索。后来到散关这个地方,遇到尹喜,相谈很投机,老子为他写了一本书,就是流传至今的《老子》。《老子》的无为而治立论思想,就是道教的精神本体,强调“无为”,就是对待社会中的现象,要求顺其自然,不打破自然的原有节律。说,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天下的事物没有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正因为老子的心态很好,所以他是一位高寿的人,传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多岁,又有人说他活到两百多岁。
⑲伍子胥复仇鞭尸 伍子胥(?~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谋略家。他本为楚国人,个性刚强,勇敢且足智多谋,因奸臣所害,逃到吴国避难。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废太子建,太子带人逃往宋国。伍子胥是太子老师的儿子,在宋国和太子建及其子公子胜相遇。不久,宋国内乱,太子一行又逃到郑国。太子建被郑定公杀死后,伍子胥带着公子胜投奔吴国。楚平王为了捉拿伍子胥,叫人画了他的像,重金悬捉。伍子胥和公子胜逃到吴楚两国交界的韶关时,关上官吏盘查很严。伍子胥为过关而焦虑不安,一夜愁白头。幸亏遇到朋友东皋公冒充伍子胥蒙骗关上盘查,伍子胥才得以混出韶关。
伍子胥到了吴国后,帮助吴国公子光杀死对手,登上王位,这就是吴王阖闾。他封伍子胥为大夫,帮助处理内政大事。吴王还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统领大军,攻打楚国,所向披靡,一直打到楚国郢都。那时,楚平王已经死去,伍子胥对他恨之入骨,掘坟后将楚平王尸首挖出,鞭打三百,报了深仇大恨。
⑳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吴国和越国是东南地区新兴起的两个邻国。公元前494年吴越两国战于夫椒,吴王夫差打败了越王勾践。勾践败后求和,与范蠡(lǐ)入吴国为人质,服苦役三年。他尝过吴王夫差的粪便,为吴王养过马。他被吴王释放回国后,在他住的小草屋顶上挂了一个动物的苦胆。勾践为了牢记仇恨,每天饭前都要舔尝一下这个苦胆,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亡国之恨。十多年过去了,越国渐渐强盛起来,勾践开始准备进攻吴国。乘吴王夫差邀晋、鲁北上黄池会盟攻打齐国,他国内空虚之机,勾践一举占领吴国都城,俘虏了吴太子友,逼吴与越讲和。后又多次攻吴,终于在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继而北上与齐、晋诸侯在徐州大会,向中原发展自己的势力,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中原霸主。(连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