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为于未有 慎终如始
作者:憨子
提要:
道德经64章是对63章“图难于易,为大于细”思想的扩张深化,告诉人们处世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要脚踏实地,“慎终如始”。本章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老子的“欲不欲”,“学不学”的观点,即能追求普通人所不追求的名利地位,能学习普通人所不学习的失败教训。将本章的老子思想进行总结,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的处事方法:“为于未有,慎终如始”。东汉时期的马援就是践行这八个字的典型人物。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①,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②;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④。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⑤。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⑥,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⑦。
[注释]
①、其脆易泮:泮,动词,冰雪融解,如“迨冰未泮”(《诗·邶风·匏有苦叶》);这里通“判”,意为分离。其脆易泮,物品脆弱就容易分解。 ②、毫末:细小的萌芽。 ③、累,连续,重叠,堆积:日积月~。连篇~牍。累土:堆积土。 ④、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此句与上下文不联,是二十九章错简于此,故不译。 ⑤、欲不欲:前一个“欲”为动词,追求,需要;后一个“欲”为名词,想要、追求的东西。欲不欲,追求别人不追求的东西。 ⑥、学不学:句式同上。学习别人不愿学习的东西。 ⑦、为:做。这里有妄加施为的意思。
[译文]
社会安定时局面容易维持,事变的迹象没有出现时容易筹谋;事物脆弱就容易分解;事物细微就容易散失;问题要在它尚未萌芽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防患于未然。合抱粗的大树,生长从细微的萌芽成长而来;九层的高台,由细碎的泥土堆积而来;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一般人做事情,总是在做到几成甚至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做事情即使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这样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才能的智者追求普通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还能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失败教训,从而他们能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就能真正做到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施为。
【解读】
本章就结构而言比较乱,各层次间似乎各自独立互不关联。但就内涵而言却极其深刻,说理透彻又浅显易懂,是对63章“图难于易,为大于细”思想的扩张深化,进一步告诉人们处世与做事的基本道理,因而在“德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至今对人们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删除掉“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的错简内容,我们可以分本章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老子告诉处世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他说:社会安定时局面容易维持,事变的迹象没有出现时容易筹谋;事物脆弱就容易分解;事物细微就容易散失。但这些都是一些表面现象,事物总是在不断的变化,真的等到问题发生了就很难解决了。问题要在问题尚未萌芽以前或者在萌芽阶段就处理妥当。他特别告诉执政者,治理国政,一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好可能引发祸乱的因素,防患于未然。
第二个层次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作为成语经常背诵的说理比喻:“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②;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此进一步强调“图难于易,为大于小”的道理,要人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老老实实的做事,唯其这样才能实现最终目标。这对后世的人们行事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个层次,是在第二层次说明做事的道理之后,指出人们经常犯的错误。即做事情往往在做到几成甚至快要成功时失败了,其主要原因在于做事不能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事情做到一定程度就开始懈怠,不谨慎认真。为此,老子为人们提出了“慎终如始”的忠告,即做事情要始终如一的谨慎小心,即使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毫不疏忽懈怠,套用现在流行的语言讲就是“初心不改”,这样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第四个层次,就如何做到“慎终如始,老子提出了与一般人相区别的智者的做法:“欲不欲”,“学不学”,即能追求普通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普通人重视的难以得到的宝物;能学习普通人所不学习的失败教训,从而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就能真正做到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施为。
将本章的老子思想进行总结,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的处事方法:“为于未有,慎终如始”。
说到“为于未有,慎终如始”,汉伏波将军马援可以说是个典范。值得我们学习效法。
第一件事,小事上判断人品与其前途。
王莽末年,天下大乱,王莽从弟卫将军王林广招英雄豪杰,推荐马援及同县原涉给王莽。王莽以原涉为镇戎大尹,以马援为新成大尹。马援看到王莽的衰败迹象,遂与哥哥马员都逃避到凉州。那个时候,咸阳乡党公孙述在蜀地称帝,割据凉州的隗嚣派马援去四川了解情况。马援与公孙述从小相善,原以为他到了后公孙述会与他握手言欢如平时,但公孙述却让大批御林军列队,自己高坐堂上,然后让马援入见,交拜完毕,让手下把马援引至馆舍,再为马援制办和更换衣帽,会见百官,在宗庙中立上旧交的座位给马援。自己则拥着皇帝用的銮旗和旄骑,左右侍卫之人全都像皇帝一样上车,屈身如磬而入,掌管仪礼和宴会的官员也很多。公孙述知道马援的才华,想授予马援以封侯大将军爵位。马援所带的宾客们都很高兴,都希望马援留下,马援晓示众人说:“天下胜负未定,公孙述不殷勤礼让以迎国中有才能之士,共商成败,反修饰边幅,像木偶一样显摆,此子何足以久留天下的人才呢?”回到平凉之后马援告诉隗嚣“:公孙述只不过是个井底之蛙,而他却妄自尊大,成不了事。”
东汉建武四年冬,隗嚣派马援奉书洛阳。马援刚到,刘秀就于宣德殿接见他。刘秀笑着对马援说:“你遨游二帝间,今天我才见到你,这让我非常惭愧啊!”马援回答:“当今之世,不但是君王选择臣下,臣下也选择君王。臣与公孙述同县,年少时就相好。但臣前至蜀,公孙述要在御林军环卫下见我。我今远道而来,你与我素不相识,难道不怕我是刺客奸人,而就这样毫无防备的接见我?”刘秀再次笑着说:“我知道你不是刺客,是说客啊。”从洛阳回来后,马援对隗嚣说:“刘秀的才能勇略,不是别人所能匹敌的,且坦白诚恳,无所隐瞒。胸怀阔达而有大节,大抵与高帝相同,而其经学之渊博,处理政事和文章辞辩,在前世无人可比。”
后来的历史证明马援的看法是完全正确的。
第二件事,居安思危,慎终如始,防患于未然。
马援后来为东汉帝国南征交趾,平定羌乱,安定南越等,因功劳巨大而被封侯,拜伏波将军。但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从无半点狂妄之心。一次他胜利归来,朋友故旧多欢迎慰劳,以有计谋著名的平陵乡党孟冀也来祝贺马援。马援对他说:“我希望你有善言勉励我,你怎么同众人一样么?过去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才封了数百户;现在我只有微小功劳,却食邑三千户,功劳小赏赐厚,何以能长久呢?先生有什么能帮助我呢?”孟冀说“:我没有想到。”
还有一次马援奉命出征,光武帝诏百官饯行。马援私下里对对黄门郎梁松、窦固说:“凡人成显贵,也要能成贫贱,如果你们不能再贫贱,处在高位上要能自持自控,我劝你们想到我的嘱咐。”可惜这两个年轻人对他的嘱咐不以为然,结果是梁松后来果然以过贵遭灾,窦固也差点不免。
这两件事足以表明马援居安思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见识高人一筹。
第三件事,“欲不欲”,“学不学”,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妄为。
《后汉书》录入了马援训诫侄子马严、马敦的一封信,主要内容翻译于后:
“我想你们听到人家过失,要像听父母之名一样,耳可以听到,口不可说啊。喜欢议论人的长短,乱讥刺时政,这是我最厌恶的,我是宁肯死也不愿听到子孙们有这种行为的。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此事。我之所以要再次讲到此事,就是要像男女婚嫁时申明父母的训诫,要使你们牢记不忘。龙伯高敦厚周到谨慎,口无异言,谦约节俭,清廉公正有威望,我很爱他敬重他,愿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豪侠好讲义气,忧人之忧,乐人之乐,好人坏人都合得来,父亲死了,几个郡的人都来吊唁,我爱他敬重他,但不愿你们向他学习。学习龙伯高不到家,还是一个谨慎勤勉的人,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刻鹄不成尚类鹜)。学习杜季良不到家,就堕落成为天下的轻薄儿,所谓画虎不成反像犬(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看看马援信里说到的两个人,龙柏高显然属于那种木讷实在,谨慎谦约的人,这类人直到今天都被人视为没有出息的人,没有几个人愿意学习他,但马援却希望侄子们向他学习,这就是马援的“学不学”;杜季良豪侠好讲义气,黑白各道的人物通吃,父亲过世,几个郡的人都赶来行礼吊唁,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会来事吃得开的人,是人们羡慕效法的人物。但马援却不要侄子们向杜季良学习。这就是“欲不欲”。为什么这样要求侄子们呢?他的两个比喻很有意思:学龙柏高不行,还可以“刻鹄不成尚类鹜”,学杜季良不行,就“画虎不成反类犬”。显然,他是从前人的经验教训中为侄子们提出忠告,要他们真正做到遵循事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去妄加施为,也就是老子在本章里说的“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从而保证自己建功立业的同时又保证一生平安。
作者简介: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的学者型教师,曾任陕西省教材编审委员会专业委员,现任《检察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咸阳秦韵诗文学会会长。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以及多种教辅读物。主编出版《坡刘村志》、《咸阳人》两部百万言方志以及《草根憨语》等书,有《生死孽缘》、《儿媳要嫁前公公》等中短篇小说,《两个肉夹馍》《屈原的冤屈》《明主怎样变为蠢猪》等多种散文在《检察文学》、《白鹭文刊》以及《人民网》等著名网站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