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任克勤
榕髯蘸水拂石桥,棕榈挺拔穿云霄。
小径苔茸凝宿露,霞丝一缕系红绦。
笔者这首七绝写的是广州市海珠区海印公园。公园是城市中的“绿肺”,是人们放松身心、与自然互动的公共场所。广州具有代表性的公园有“城市绿肺”越秀公园、“广州之肾”南沙湿地公园、荔湾湖公园、麓湖公园等。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有句名言:“世界上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人们对于眼前熟悉的景物往往不太在意。我也常至海印公园漫步,然而对海印公园的自然景观、历史人文的具体了解却是最近的事。

从海印大桥东南侧拐入滨江东路,一片被珠江环抱的绿洲跃然眼前——海印公园。这座公园以“填江造地”的巧思,将珠江的辽阔与园林的精致融为一体。古代珠江河道中有“珠江三石”,即海印石、海珠石、浮丘石,因独特的地理形态,成为广州城的重要地标。海印公园的名称源于“海印石”。据史料记载,海印石位于珠江东段,今海印大桥附近水域。清代文献《粤中见闻》记载了海印石的传说,南越王赵佗的宝珠“摩尼珠”坠入江中化为巨石,夜晚发光如明珠,故称“海珠石”,而珠江也因此得名。海印石因形似印章而得名,而海印公园的命名直接借用了历史文化符号。1991年11月公园建成,为延续这一地理记忆,将其命名为“海印公园”。尽管海印石已因河道变迁消失,但公园名称仍保留了这一地理符号的历史价值,其名称承载了广州水域的历史神话与城市记忆。“海印公园”名称四字由时任广东省省长朱森林所题。2024年,海印公园入选广州市第一批永久保护绿地名录。
公园分为两片园区。南园堆土成丘,北园以填海造地而铺展,两片园区被一座横跨滨江东路的人行天桥联结,仿佛一道飞虹,缝合了城市的喧嚣与自然的静谧。南园堆土成丘形成起伏凹突的地形,园内绿草如茵,种植了榕树、木棉、南洋杉、棕榈等热带乔木,搭配紫荆、杜鹃、三角梅等观赏花木点缀其间,营造出疏朗的南国风光。若逢春日,木棉花开,殷红的花瓣照耀大地,好看极了。拾级而上至土丘最高处,“山顶凉亭”将南园全景尽收眼底。公园疏林间有石雕“听琴”、花架亭廊、假石山等景观。园内设有半场篮球场,有2张乒乓球台,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竞技交流。有的老年人在坡顶凉亭唱歌,有的在开阔区域练习养生功,还有统一服装的舞蹈爱好者,太极拳练习者,还有四人一组踢毽子的,等等。有人在此陪伴孩子成长,有人选此拍婚纱照见证爱情,有人录制表演直播视频,有摄影爱好者捕捉园内四季光影。南园左侧,一座深褐色的雕塑赫然入目:这便是“滨江儿女”,一件镌刻着城市记忆的作品。1985年,为纪念周恩来总理关怀水上居民上岸定居20周年,雕塑家凌镇威以珠江渔家姐弟为原型,将水上居民“上岸安居”的历史定格成永恒。笔者亲身查看,“滨江儿女”四字为雕塑家潘鹤题字。四十余载岁月中,这座雕塑成为珠江之畔变化的“历史证人”。

傍晚时分,总在南园的一角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位身着宽松棉麻太极服的大姐,正随着舒缓的伴奏乐舒展身姿。她的动作似行云流水,起势时掌心虚托珠江暮色,运手间带起穿堂而过的晚风。一日,大姐歇了会,我们交谈起来。她问,“你也有兴趣吗”?她说道,她练的是太极操,是在太极拳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我说我练八段锦,她说那很好,练什么都要贵在坚持。不久,我写了首诗《观莲子大姐练太极操》:“名曲名音轻柔伴,公园一道美霞光。行云直过展罗袖,流水多招飘羽裳。陈氏推移绝千载,杨家太极正能量。画君有幸姿容靓,游牧时分绽华芳。”随着《画你》《游牧时光》乐曲的响起,莲子大姐太极舞动作缓缓舒展,姿势飘逸,成为公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沿台阶而下,穿过绿植缠绕的石拱门便径直经过人行天桥,跨过滨江路便进入了北园。在桥头有座双层三角亭,视野开阔,可眺望珠江、海印大桥、对岸高楼。亭上亭下常常有人在此吹拉弹唱,我也曾在此与朋友引吭高歌。北园原为填海造地而成,紧邻珠江,有亲水码头、赏景台和健身平台。沿江岸堤常有垂钓者。从江堤可以眺望远处“小蛮腰”、海心桥、“双子塔”,高楼倒影江面,美丽如画。园内“周周乐广场”是核心区,白天、夜晚都有群众自发在此或歌、或舞,有时还有免费露天电影,有以欧陆风格园林建筑为特色的双层三角亭、十字重檐亭、望江亭。北园正门是雕塑“母亲”,母亲怀里呵护着一个小男孩,象征珠江这条母亲河,哺育了珠江儿女。
新年的烟花盛景格外吸引人。2025年大年初一晚,珠江河畔海印公园北侧,人潮涌动,万千双眼睛仰望着墨色天穹,不断变化。骤然间,金红烟花如巨伞在云端绽开,银蓝光瀑自天际倾泻而下,炸裂声与人群欢呼化作连绵的声浪。2025架无人机组成的编队,呈现“春字灯笼”“醒狮”“木棉”等岭南元素,点燃虚拟鞭炮迎接新年。不少人举着相机、手机定格漫天火树银花。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打造了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成为城市文化名片和节庆活动的亮点。
广州端午龙舟赛是传统的节日项目,广州人习惯称之为“扒龙船”。农历五月初的珠江以及支流,可见一条条彩绘龙舟认真操练。竞赛当天,在海印公园北面远远望去中大北门至广州大桥段,蓄势待发的龙船旌旗猎猎,震天鼓响起,百舸齐发劈开碧波,木桨翻飞搅起雪浪千重。公园岸边榕树下挤满摇旗呐喊的观众,鞭炮炸响的碎金与漫天彩带,将炽热的传统血脉浇筑进现代都市的江河。龙舟赛的魅力,正在于它将“力合一处、心聚一方”的团结协作,与“奋勇争先、永不言败”的拼搏进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种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依然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彰显着深厚的文化自信和集体凝聚力。
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我最喜欢公园里的三角梅(簕杜鹃)。这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的景象!“含蕊红三叶,临风艳一城”。那里的簕杜鹃绝对是广州城市绿意中的一抹亮色,尤其在珠江边绽放时,格外动人。它是公园种植量很大的观赏植物之一。三角梅几乎全年都能开花,盛花期时,大片大片色彩鲜艳的“花”(其实是苞片)簇拥在一起,形成壮观的紫红色、玫红色或粉色花海,远看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映衬着珠江的波光,构成一幅充满南国风情的画卷。2023年我写了篇文章《我爱南粤簕杜鹃》。我也喜欢公园的榕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沿江人行道有一排整齐的大榕树,有的树枝非常粗大,根须暴突伸往远方。“独木成林” 这一哲理,时常因眼前的情景而被我忆起。我有小诗一首《滨江大榕树礼赞》:“独枝巨冠郁葱茏,虬须阔叶延水中。遮阳蔽日半荫蓬,游人纳凉爽心胸。昂首挺立护堤畔,坚韧遒劲挡飓风。雷鸣电闪何所惧,历尽沧桑姿更雄。”
海印公园无围墙,园内园外景致交融。沿江的堤岸边,有纵横东西的一条绿荫大道。人们或倚栏闲谈,或漫步江畔观景,或骑行,感受江风与绿植环绕的惬意。黄昏时分,潮水裹挟夕阳的余晖缓缓退去。此刻的城市楼宇成了舞台的布景,珠江的浪声是天然的配乐,在我眼前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落日霞光似火烧,夕阳余彩赤金描。珠江碧浪风光好,广州塔高呈细腰。”珠江两岸的万家灯火与流动的游轮灯光交织,为夜色增添几分浪漫,人们尽情享受此刻的欢愉。

岁月流逝,江月照古今。我注意到在十字重檐亭有两幅对联。东面一幅是“滨水安居忆古渡渔舟唱晚,江园共乐赏南洲芳树迎晖”,为著名诗人、书法家陈永正作并书;西边一幅是“滨海飞雪连玉宇,江流涌日漾金波”,为周树坚书写。千年前,当阿拉伯商船的帆影掠过珠江口,海上丝路的终点便指向了广州城;千载后,珠江潮水依旧,却托举着游轮驶向大洋深处。因名家亲笔题词的点缀,海印公园更添历史沧桑感与文化纵深感。
生命在于运动。美好的一天从练功开始!清晨,珠江水面泛着微光,海印公园里晨练的老人、慢跑的年轻人,共同迎接新一天的朝阳。我们由邓师傅引领的开心练功团队,先后在南北园选择了两处场地。南园后门有一处开阔地带,几棵大榕树围成长方形,时而透出白玉兰的阵阵芬芳。一到夏日,那几棵黄皮树,满枝金黄果实低垂,粒粒饱满透亮,触手可及,令人垂涎欲滴,酸甜气息弥漫风中——这幅景象不仅是南方“盛夏符号”,更承载着自然馈赠的丰饶滋味。在北园则是东侧江边,在十字重檐亭下方,大榕树夹杂种植的一排四季桂,花开时长,微风轻拂给人“天香云外飘”的意境。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我曾写过《我的“功友”》一文,以及练功诗六首,用文字定格了练功伙伴们风雨无阻、并肩同行的珍贵情谊,也真实呈现了日复一日的坚持为每个人带来的身体康健、精神饱满的积极改变。生命中最美的风景,不在地域的远近,而在心的安处;最深的归属,不在身在何处,而在心之所去。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孔子云:何陋之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生活中的小美好,心底憧憬的诗意远方,往往就悄无声息地藏于不显眼之处,藏于平凡的时光里。海印公园虽规模不大,但以其方寸之地,通过精巧的景观设计和丰富的功能布局,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理想场所,展现了广州绿地珠水的独特魅力,诠释了何为“城市与自然共生”——潮起潮落间,它不仅仅是城市绿洲的诗意栖居,而且更承载着广州人的记忆。它既能感受大自然的清新,又能触摸广州城市进步的强劲脉搏。正如珠江潮汐的律动,它在岁月中静默如诗,却又生机盎然。
【作者】任克勤,笔名天道酬勤。江西铅山县人。某大学教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协公安分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岭南诗社会员,广州市海珠区作协会员,江西省铅山县诗词学会会员,《辽宁文学》顾问等。有诗词散文小小说歌词等作品发于《牡丹》《诗词报》《秋光》《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华文作家报》《辽宁文学》《作家平台》《金土地》《瓢泉》《益阳日报》《上饶文学》《今日铅山报》《海珠作家》《广州铁道报》等文学载体。《2021-2022经典文学作品选》(总编)。偶获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