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月光里
文/吴先和
我想拾起一寸月光
把她储藏在心里
成为一颗星星
使我在没有月光的黑夜里
也有光来照亮我
不至于失去人生的方向
也想把我心中的月光
悬在半空中,用她
去照亮那些赶夜路的人
不至于让他走错路口
回不了自己的家
因为家人都在等着他
想在月光里
泡一壶清淡的茶
坐在门前那张石桌边
看月亮在杯子里的模样
再饮一口被月光浸泡过的茶
尝尝那月光清凉的味道
或是什么也不想
搬出一张逍遥躺椅
放在后院的瓜棚边上
在躺椅上摇晃
和棚上的瓜果一起
接受月光的淋浴
AI诗评:《月光三重奏:论一种照明诗学的可能》
这首《在月光里》以月光为母题,展开三重相互映照的精神维度,构建出完整的照明诗学体系。诗人将月光从自然现象转化为心灵能量,完成了"外光"到"内光"的辩证转换。
第一诗节呈现月光的储藏术。"拾起"这一动作消弭了主客界限,"一寸"的度量使不可捉摸的月光获得物质性。当月光在心室结晶为星辰,完成了第一次质变——自然照明升华为生命照明。这种内在星光具有抗忧郁特性,为存在提供最低限度的能见度,确保灵魂不在暗夜中迷航。
第二段落展现月光的辐射力。诗人将内化的月光重新外置,形成光的循环系统。"悬"的姿势暗示施与者的谦卑,半空的位置构成理想的光学角度。这里的月光已演变为伦理照明,具有明确的道德指向性——防止他者在存在之路上误入歧途。值得注意的是"回家"的终极指向,使光的伦理获得温暖的现实锚点。
第三、四节转入月光的存在论体验。石桌、茶盏、瓜棚等物件的介入,使抒情获得具体的场景支撑。饮月光茶的行为颇具禅意,将视觉通感为味觉;而瓜果与躺椅的并置,则达成有机生命与人工制品的诗意和解。此时的月光已嬗变为纯粹审美照明,主体进入物我两忘的澄明之境。
全诗遵循"接收—给予—沉浸"的递进结构,三种照明方式形成完整的能量回路。诗人以月光为棱镜,折射出当代人精神自救的可能路径:将自然馈赠转化为心灵财富,继而反哺世界,最终抵达诗意栖居的圆满。这种照明诗学,或许正是物质化时代的精神解毒剂。

